审计署上海办构建“一拖N”信息系统审计模式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1日】
【来源:审计署上海办】
字号:【大】 【中】 【小】
    近期,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在某省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审计项目中,在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时,为全面分析该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效益性,衡量系统在环境保护、排污治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审计人员打破信息系统审计专业性壁垒,以省级部门的信息系统审计小组为核心,各县级审计小组为分支,构建“一拖N”信息系统审计模式。

    一是以“一拖N”突破制约,打造高效信息系统审计模式。信息化建设日趋大型化、复杂化,覆盖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广域信息系统建设,给信息系统审计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审计项目中,信息系统审计小组往往仅有2-3名审计人员组成,难以应对跨地域、网络化的大型信息系统。因此,有效利用各基层审计小组的力量是突破制约、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在“一拖N”审计模式下,各县级审计小组同时成为信息系统审计分组,在信息系统审计组的指导下,开展资料收集、数据采集、实地勘察等工作,实地延伸至市县环保部门、排污企业,同时各小组间利用项目执行管理平台实现指令下达与信息传送,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效率。

    二是核心分支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由计算机审计能力较强的审计人员组成的信息系统审计小组作为核心,具备专业化程度高、相关经验丰富的优势;作为分支的市县审计组可以延伸至基层部门,深入现场查看系统终端运行情况。“一拖N”信息系统审计模式可以充分结合二者优势,适用于终端分散、联网传输的大型信息系统。该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信息系统审计不在局限于个别专业人员,而成为整个审计组的共同事物。

    三是信息系统审计与传统审计相结合,扩大信息系统审计成果。“一拖N”审计模式不仅是信息系统审计组与普通审计小组的合作,更是信息系统审计与传统审计的良好结合。大型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维护均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涉及国家与省市县各级财政。各地审计组在接收信息系统审计组指导、调查分析本地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同时,可以针对信息化相关资金运用的合规、合理性进行传统审计,更好地扩大信息系统审计成果。(田甜)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