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武汉办加强基础工作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5日】
【来源:审计署武汉办】
字号:【大】 【中】 【小】
    基础深,利长远。为推动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员办事处在2012年中以现场审理、信息化建设和理论宣传为重点,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通过完善制度、提升素质、规范管理,不断夯实办事处可持续发展根基。

    突出制度清理,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该办采取完善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围绕管人、管财、管物的重点领域,加强制度建设的研究,做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2012年共清理了54项制度,修订了12项,新增了19项,形成涵盖审计业务、队伍建设、质量控制等在内的69项制度规定。先后出台了加强专业化审计人才培养的意见、主任科员及以下公务员任职暂行办法、处室年度综合考核办法和公务员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制订了规范移送案件办理报送事项、重要审计情况和审计移送处理书审理试行办法;修订了公务卡管理使用办法、廉政风险防控办法及问责制度;完善了审计理论研究会章程、审计新闻宣传工作意见;实施了计算机设备管理办法、接入审计内网计算机使用管理办法和信息安全组织及岗位职责管理规定,等等。坚持用制度管人管钱管物,严格按制度办事,狠抓制度落实。比如,实行重要事项通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审计信息、审计宣传、审计质量等情况进行通报,促进规范管理。实行重要事项办理及督办制度,对署领导交办的事项、审计署发文要求办理的事项,逐一登记,及时提醒,督促落实。

    多措并举,着力提升现场审理质量。审计质量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为全方位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该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审计准则,通过购书、讲座和考试等多种形式,强化审计人员对贯彻落实国家审计准则的意识和行为,将质量意识真正入脑入心。不断完善审理工作流程,提升现场审理质量,2012年对20个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进行了现场质量检查,对33个项目实施了审理,对76份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书进行了审核,对35份审计信息和移送处理书的证据充分性、结论准确性和法规适用性进行了复核。此外,还实施了对6家社会审计机构的核查工作。通过学习教育、制度规范、检查复核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严把审计质量关。

    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审计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该办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分年度分部门落实全办近3年审计信息化建设任务,确保任务明确、责任清晰。工作中,注意不断完善审计数据分析环境,加强数据综合利用,国家审计数据中心武汉特派办分中心主体架构初步建成,全年共采集15个项目的数据上报审计署,目前已存储财政、国税、金融、社保和企业等数据12TB。全面启动了企业、银行等行业分析模型和评价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某集团审计数据分析与技术应用的专项报告和审计简报得到了署领导的肯定。审计署研究课题《特派办数字化标准》和《信息系统审计指南》已结题并对外发布;《ERP环境下的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指南》课题研究成果,在署深化企业审计研讨班中作了交流。

    狠抓教育培养,切实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人才是发展前进的关键,教育是塑造人才的法宝。该办一直将人才教育培养放在推动全办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高度充分重视。2012年共组织安排了49个培训班598人次的各类培训,评选推荐了5名领军人才、8名骨干人才,接受了审计署4名干部、中西部地区4名干部来我办实践锻炼;有3人被审计署授予“计算机审计领军人才”,15人被审计署授予“计算机审计能手人才”。全年,破格晋升了1名主任科员,正常晋升了6名主任科员;新录用7名公务员。同时,对全办128名处级及以下干部的“三龄两历”进行了逐一认定。特派办工作任务重、人手紧,但是全办仍全力支持保障干部职工参加学习锻炼,为他们提供锻炼能力的平台与机会,通过教育培训,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促进特派办可持续发展。

    精心组织,大力加强审计理论宣传工作。理论研究能为审计工作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按照办事处理论研究学会章程要求,该办大力提倡研究式审计,促进学习钻研、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的良性互动。2012年全办干部职工在《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审计研究》发表的文章较2011年翻了两番多;审计理论宣传成果总得分比2011年度增长了70%;年内3次参加审计署统一组织的理论征文活动均有所建树,办课题组撰写的《审计特派办科学发展的策略探析》一文,入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研讨会并作为大会交流;办门户网站焕然一新,在审计署2012年内部网站评比中位居特派办系统第3名,全年审计理论宣传成果再创历史新高。(张子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