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济南办不断加强审计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5日】
【来源:审计署济南办】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审计署驻济南特派员办事处注重运用现代审计手段,不断创新审计技术,在民生资金、土地资源、节能减排、商业银行等审计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办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章立制,细化措施,为审计技术创新提供保证

    近年来,济南办按照“一个氛围、两个目标、三个强化”的工作思路,将探索、应用新的审计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建章立制,细化措施,积极推进审计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一是先后修订出台《计算机工作管理规定》、《计算机运用及培训奖惩办法》、《计算机审计中级人员后续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将探索、应用新的审计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制度化、规范化。二是研究制定《2012年至2014年信息化工作规划》、《2013年信息化工作要点》等文件,明确审计技术创新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进行部署落实。三是制定具体明确的考核标准、将审计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纳入年度考核,办领导在全办大会组织全办学习署科研所下发的《审计机关审计技术创新情况专题调研报告》、《审计技术创新典型案例选编》,推动全办自觉将规章制度、规划要点和其他特派办的技术经验贯穿于审计项目全过程,在审计技术创新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四是加强在大兵团作战条件下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抓好重点审计项目的技术创新。在2012年的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发布了《关于加强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意见》,从绩效量化、实施重点、操作方法和成果体现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为取得良好成绩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注重实际,大胆探索,使审计技术创新应用取得成效

    2011年以来,该办在审计实践中,探索了融合公安部门身份比对和金融机构资金追踪技术的财政惠民资金“一卡通”信息系统审计,利用在线审计技术开展土地管理审计,应用环保专业检测设备技术开展环境审计,应用“一键审计取证”追踪违规资金流向,利用银行对账单推算高利贷经营者经营活动、异构数据库间跨平台数据传输等7项技术应用,并将一些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开发了一系列应用程序。这些新审计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审计项目实施中成效明显,为审计查找疑点线索,查处违规违纪问题,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人员工作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随着中央和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省通过构建财政惠民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对农民的补贴资金由财政账户直接发放到农民一本存折,但系统涉及管理人员多、补贴项目多、资金量大,分散到千家万户,一直是财政资金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的难点课题。为此,济南办在审计中,大胆创新,研究“围绕关键业务流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紧追惠民资金流向”的民生资金审计新思路,融合公安部门身份信息比对技术和金融机构交易流水追踪方法,开展了信息系统审计,发现了部分补贴对象身份信息不真实,向不符合条件对象发放补贴资金以及信息系统在设计、功能、逻辑控制和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大量问题,引起了被审计单位的高度重视。在2012年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审计中,针对审计发现的部分单位违法堆放重金属废弃物问题线索,审计组要求环保主管部门提供专业检测设备并派出专业检测人员,与审计人员一起奔赴现场,共同现场取样,现场检测,现场确认检测结果,最终为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提供了可靠的审计证据,最终核实了4个项目因违法排污、违法堆放重金属废弃物而造成水污染或土壤污染的问题。

    三、面对挑战,明确方向,让审计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

    在审计技术创新的实践中,该办认识到,为有效应对被审计单位尤其是金融、财政、税务、企业等国民经济命脉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的现状,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与灵活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必须有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必须有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必须大胆创新审计技术,快速、准确揭示危害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问题和风险,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真正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为此,该办着力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激励机制,激发技术创新积极性。制定统一的审计技术创新规划,加强对特派办人员创新意识的引导。同时,制定具体的审计技术创新制度,适当的设定一些奖励机制,激发广大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审计人员在承担繁重的审计任务的同时,积极进行审计技术创新。二是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加强培训和交流。为审计技术创新工作提供相应的人力、政策和资金支持,抽调专业人员组成技术创新小组,组织相应的培训,学习研究新技术,并与不同单位进行交流合作,借助外部力量,积极推动审计技术的创新。(王增华 曹顶松 王大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