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审计署中澳项目小组在澳洲(2001-3-5)
【发布时间:2003年01月23日】
字号:【大】 【中】 【小】
        一个国家拥有了青年,就拥有了未来。
        这是一个由位年轻人组成的小组。他们是章轲、丁仁立、丁玎、贾文勤、藏南宁、罗益如、杨蕴毅、李丹、远野。
他们的可爱不仅因为年轻。
——题记


令“老外”刮目相看

        1999年3月,北京迎来了明媚的春天,而位于地球南半部的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却是金秋一片美不胜收。这是一个南北半球春秋相映、播种与收获同在的季节。

        那一天,在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里,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的9位年轻人,正在接受澳审计署精心安排的一次授课。讲课的是澳联邦审计署一位资深官员。他用流利的英语作了简短的开场白后,便停顿下来,他的目光停留在中方最年轻的,同时也是这个项目小组的组长章轲的脸上。那意思仿佛是说:可以翻译了。章轲轻轻地笑了一下说:“不用翻译,请您接着讲!”“都不用翻译吗?”老外疑惑地问,“都不用。”大家自信地向他点头。他环顾了一下便放慢语气讲下去,眼睛里却仍然带着疑惑。直到大家针对他讲的内容开始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请求解答,他才吃惊地相信:不得了,这是一拨儿不可小视的中国年轻人。

        “他们不可小视”,有这种印象的不只一个人。可以说,凡是与这个小组接触过的澳大利亚审计同行都明显感觉到了:这些年轻的中国审计同行,不仅英语能力强,就是审计专业知识、计算机水平也是相当可以的。如果说刚开始,“老外”面对这样一些年轻的中国审计官员,还明显地表现出傲慢甚至有点轻视的话,那么后来,他们就不得不变得小心翼翼起来,再后来简直就是有点敬畏了。他们说:“这是我们接待过的,来自中国的非常优秀的一个团组。”

        的确,这是一个优秀的团组,这是一个由中国审计系统选拔出来的优秀审计人才组成的小组。在来这里之前,这个小组的每一个人都经过了严格的选拔、考试。英语听说写能力要过关,计算机技术要过硬,审计理论功底、实践经验、政治思想素质都要强。集中这样一些优秀人才组成专门的项目小组到国外进行较长时间的工作、学习和研究,培养一批懂得并精通国际审计的专业人才,这是审计署高层领导一个相当有远见的战略决策,是实施“人、法、技”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和手段。早在1998年,李金华审计长就掷地有声地提出,审计队伍建设要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骨干为重点,形成一批骨干力量。高素质骨干的标准是什么?就是政治思想过硬,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很强的业务能力,宽阔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一至两门外语。宁可多花钱,也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这样一批人才,就是要使我国的审计事业在10年、20年之后有一个辉煌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无疑,审计署高层领导的战略思考和长远规划,为大批优秀审计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中澳项目小组9位优秀的年轻人就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条件和要求被选拔出来的。而由这9人组成的中澳项目小组出国培训、研究,仅仅是审计署长远战略计划和决策的一个开始。

        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澳大利亚德勤会计公司之所以被选择作为审计署培养人才并进行学习研究的对象,是因为他们无论在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等各方面,都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尤其是德勤会计公司,它是世界五大著名的会计公司之一,是世界一流的会计公司。能够在这里得到审计同行的认可和赞许,可以说不亚于拿到了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资格证书。面对“老外”由衷的夸赞,洋溢在项目小组每个人心头的是自己为祖国、为中国审计赢得尊严和荣耀的那种兴奋和自豪,因为“老外”对我们曾经有过的那种不屑一顾的神情,多少还有一点儿刺痛留在大家心里。这些年轻人不无炫耀,同时也带着真诚对“老外”说:“在中国,优秀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算不上是优秀的。”平静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颗骄傲的心。但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祖国,为自己是祖国的儿女,是中国审计的一员。

珍惜在这里的每一个机会

        在中澳项目小组回国后的总结汇报中,记录着他们此次的收获和成果:通过研究澳大利亚有关方面的审计,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当今世界最新的审计理论、相关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对我国审计的一些理论难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学习研究审计指南的编写技术,并根据我国的情况完成了《企业财务审计指南》初稿的编写;完善了《企业财务程序导向式计算机审计操作系统》的项目建议书……

        也许结果总是显得简单,写在纸上仅仅是几行字。可这一个个看似简单的结果中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凝聚着多少心血,也许只有那些为了取得一个个结果所经历的无数个过程可以诠释,那是9位年轻人在国外度过的180多个日日夜夜。

        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而且最富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著名的德勤会计公司就坐落在这里。虽然中澳项目小组在澳的多数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但他们却无暇领略这里的美景。不是不允许,而是他们不肯。自从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抓紧一切时间、机会,学习钻研思考,全身心投入,就成了小组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能够成为这个小组的一员,能够得到如此的重托,大家感到光荣和自豪,但更多的还是感到了一种崇高的责任和巨大的压力。大家都清楚地记得临行前的那个晚上,审计长李金华,主管副审计长刘家义与大家共进晚餐,亲自为小组送行的情景。李金华语重心长的话语时时都在每个人的耳边回响:你们这次不是一次简单的出国考察,你们要不辱使命,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要出成果。中国审计与国际审计接轨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到了你们的肩上。你们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要通过你们的努力,尽快把中国审计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这里面寄托着审计署领导、中国审计同行多少殷切的期待呀!大家心里明白。那天的送行晚餐,每个人都喝了不少酒,因为无需多言,一切的决心、一切的报国之志,一切的一切都已尽在这情意浓浓的酒中了。
        时间表记载着他们在澳大利亚工作学习的每一天:早晨6点前起床,做早点、吃早餐,然后去赶早7点前那趟地铁。他们住的地方离上班地点不算太近,正常情况下,每天往返要3个小时。在悉尼,上下班高峰时间也是非常拥挤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西服革履带着电脑挤车,真是“受洋罪”的感觉。每天晚上乘地铁回到住地,就已是7点了,然后要自己做晚饭,同时要准备好第二天带的午餐。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们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到外面去吃饭。等一切安顿下来,每天要到晚9点以后,然后看书、翻笔记、查资料,消化当天所接触的内容,准备第二天要请教的问题,做案头工作,学习、研究、思考,直到深夜……在澳大利亚的日子,他们几乎天天如此。

        在澳大利亚,无论是联邦审计署、新南威尔士州审计署,还是德勤会计公司,都有一个规定,所有的资料不允许复印,更不允许拷盘,这给大家的学习研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了更多地掌握一些深层次的资料和信息,更多地把一些好东西学到手并带回国,他们真是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机。为了破解并获得德勤会计公司那套大型审计软件平台,对计算机很有研究的杨蕴毅一连几天几夜不睡觉,坐在计算机前苦苦地研究、琢磨;为了获得澳联邦审计署那些很有价值的资料,善于交际,善于在关键时刻出主意的丁玎彻夜难眠,左思右想。也许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挚诚感动了澳大利亚审计同行,尽管最后仍不能完全尽如人意,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难题终于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

        为了更多更深更广泛地接触澳大利亚的审计理论和实务,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和研究机会,想尽办法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利用起来。正是在他们的种种努力之下,在澳期间,他们参加了澳方安排的课程培训、情况介绍、专项课题研讨等。同时还有一个重大的收获是,他们争取到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翻阅并研究了澳大利亚有关的审计档案资料,研究了其电子审计档案和相关的纸型文件,并重点解剖了审计档案中的8个审计项目。一群“外国人”要直接进入一个国家审计机关和世界著名会计公司的档案室并直接翻阅其审计档案,其难度可想而知。因为这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单位都属于“秘密”,如果不是他们作出了极大的努力,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这个关键的机会,对帮助我们加深现代审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及理解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他们的执著和不懈努力,使他们甚至有机会参加了澳方的一些项目计划会议和新客户见面会,多次参与了项目的存货盘点,还直接参与了6个项目的现场审计。综合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很深的贾文勤还荣幸地担任了主审,并用英文起草了审计报告,受到澳方好评。言语不多,但很有内涵的李丹在已经很紧张的情况下,抓住在国外的有利时机,进一步给自己加压,他报名并自费考取了国际信息审计师,从而由此成了我国目前唯一的一个具有国际注册资格的信息审计师。德勤会计公司3位很有地位和影响的专家说,“从没见过这么专注的一群人。”

        面对年轻的中国审计官员的勤奋与刻苦,面对他们一次次穷追猛打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有着深刻思考的问题,澳方后来甚至不得不考虑怎样解答和安排谁来解答这些问题。也许是受了感动,他们竟然花高薪聘请了澳大利亚最有权威最能解答疑难问题的审计专家,来为他们讲课和答疑解难。澳大利亚审计同行中不少人曾不解地说:“我们的审计人员只要知道怎样做就行了,从来不会像你们这样问这问那,你们何必要问那么多呢?”章轲说出了大家要说的话: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只要知道“怎么样”就行了,而我们还必须知道“为什么”,因为我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在这儿当学生的同时,就已经肩负起了回去当老师的责任。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弄明白我们应当掌握的一切。“老外”似懂非懂地点头,可以看出他们很赞赏这种精神,但他们怎能完全理解这些年轻的中国审计官员对祖国、对中国审计事业无比热爱和坚定执著的一片情怀呢?

两个成果一起出

        那天,在澳大利亚中澳项目小组住所,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党支部扩大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讨论预备党员藏南宁同志的入党转正问题。大家对该同志的成绩和长处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诚恳地指出了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经过评议,全体党员以举手表决方式一致通过了藏南宁的转正申请,同时建议审计署外事司党支部按规定程序,将藏南宁同志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贾文勤是一位正在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志,她听了大家对藏南宁的评议后,深有感触地说,相比之下,我感到自己差距还很大,我还要继续努力。一个临时党支部,一群在60年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远离祖国的情况下能够这样自觉,这样正规地坚持过组织生活,开展活动,似乎令人难以相信,但这却是事实。这些人的优秀,也许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他们首先是优秀的共产党人。

        中澳项目党支部是临行前经审计署机关党委和外事司党支部批准成立的一个临时党支部,9人中党员6名,预备党员2名,积极分子1名。在澳的半年时间里,党支部始终牢记署领导“‘两个成果’一起出,不仅要出业务成果,更要出精神成果”的要求,按照党章规定,按照署党组的部署,带领全体同志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那是到达悉尼的第二天,也就是到澳开始工作的第一天晚上,项目小组组长章轲、党支部书记丁仁立就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和第一次临时党支部会议。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在澳期间一定要注意把握四条:一是坚持政治原则和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遵守外事纪律,时刻牢记我们代表中国,代表审计署;三是广交朋友,不卑不亢,扩大新中国审计事业的国际影响;四是认真学习,刻苦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展现中国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会上还制定了每周一次的工作例会制度、每两周一次的组织生活会制度、定期向审计署领导和党组织汇报制度。

        初到澳大利亚,恰逢台湾所谓“大选”。党支部及时从互联网上下载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申明,江泽民总书记接见外宾时的重要讲话以及《人民日报》社论等,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和讨论,要求大家关注台湾局势,倾听党和国家的声音,在台湾问题上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大家把党支部的要求变为自觉行动,积极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大业。在澳的那些日子,无论是台湾问题、“法轮功”问题还是成克杰问题等等,不少“老外”都感兴趣,时常有人问起。特别是“法轮功”问题,澳大利亚华人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发传单,打电话,造谣,拉拢等等,搞得很猖獗。党支部要求大家把握机会,按照中央的精神积极地开展宣传,表明我们的态度。

        当国内开展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临时党支部立即从互联网上下载有关的文件资料,甚至连夜坐在计算机前等待新华社的新闻通讯稿,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要求大家深刻领会,把握精神,指导行动。全体同志自觉地把“三个代表”的思想落实到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去,落实到扎扎实实地学习、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中去……

        他们在澳的出色表现说明了一切,同时也证明了一切。

        他们是一代知识层次很高,有政治信仰,有远大抱负的人。但他们绝不盲从,绝不盲目崇拜什么,也绝不会轻易否定什么,更不会盲目地把我们自己的国家说得什么都好或者什么都不是,因为他们的信仰、理念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之上的。在国外的学习、研究中,他们进一步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我们与西方先进国家在某些方面的差距与不足,正如他们在总结报告中所写:“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审计工作的基础理论建设、审计技术和方法手段确实还比较薄弱,在不少方面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借鉴。”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更加激励了他们的斗志,才使得他们义无反顾、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去钻研去奋斗去拼搏。

        在临近回国的日子里,小组的每一个人都“遭遇”到对方这样善意的试探:愿不愿意留下来?像你们这样的人才,我们会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和比较高的薪水,会安排好一切。面对对方这种挽留,他们很开心,因为这体现了一种价值,一种自身的价值。他们心里明白,自己的一切属于祖国,在国家利益和国家需要面前,个人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
在澳半年,他们与澳大利亚审计同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在澳审计同行中树立起了很好的形象和威信。他们的出色表现,使中国审计在澳大利亚审计部门取得了很大的信任和很好的信誉,这同时也为中国审计在国际上的合作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正像他们说的:“我们对外形象越好,我们水平越高,中国审计到国外学习与合作的机会就会越多,而成本费用也会越低。”他们说,我们就是要让“老外”看到,中国人是优秀的,中国审计官员是优秀的。我们有能力很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远的将来我们会超过他们。这就是中国新一代审计人员的决心和心声,多么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欣慰啊。后生可敬,后生可畏!

        他们是中国审计事业的希望,他们是中国审计事业的未来!

        如果说,这些优秀的人才现在还仅仅是一颗种子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他们必将在中国审计事业的沃土中生根长大、开花结果。我们期待着,期待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