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康芳芹(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8日】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审计机关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审计队伍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新途径。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级审计机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作者通过探析当前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审计职业化面临的困难,从健全审计职业保障机制、完善审计人员选任机制、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基层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基层审计 职业化 对策

2014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 要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201511月,《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提出,要根据审计职业特点,建立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提升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可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各级审计机关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强化审计监督作用的一大砝码。笔者结合实际,从基层审计机关角度出发,对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作如下思考。

一、当前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审计职业化面临的困难

(一)缺乏专业人才。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为系统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受工资待遇、地域环境等因素制约,很难吸引专业对口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在公务员制度改革前,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人事安排都有地方政府介入,一些不懂财会知识、审计知识的人员因此进入审计机关。公务员制度改革后,基层审计机关在选人、用人方面更严格,但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仍然较弱。虽然也不乏专业知识较强的人才,但大多是财会专业的人才,懂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的人很少。一些基层审计机关政府投资审计需要懂工程审计的专业人才,而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局大部分审计人员所学的是财会专业,由于对工程审计不熟悉,常常不能胜任某项工作。人才的缺乏、投资项目审计任务的繁重,导致每年不得不从社会上聘请懂基建审计的专业人才,增加了单位的经费负担。

(二)审计任务繁重。随着社会各界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任务也越来越重。基层审计机关人员普遍偏少,任务与人数的矛盾突出。审计人员除了要完成局机关年初制定的审计项目计划和上级审计机关交办的审计任务外,还要完成地方政府临时交办的任务及一些中心工作。很多县市区审计机关实际参与审计的不过10-20人左右,而全年完成的审计项目有780个,审计任务极其繁重。项目主审在开展审计时,不仅要进行审前调查、编制审计方案、现场审计查证、撰写审计报告等,偶尔还要挤出时间去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中心工作。他们常因任务繁重加班加点,身心压力巨大,这些都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知识结构老化。近年来,审计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审计早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为适应新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创新能力都应迈上新台阶。年龄较大的审计人员接受新知识情况并不理想,一些同志有心学,却受年龄影响,接受新知识速度较慢。还有一些同志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不愿意动手动脑,只想安稳度日等退休。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审计机关受编制限制,难以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开展。如笔者工作的审计机关实际参与审计的在职在编人员有16人,35岁以下仅4人,占25%;35岁至457人,占44%;45岁以上5人,占31%。这其中,部分年龄较大的审计人员也是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但他们开展审计仍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随着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利用计算机审计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年龄较大的同志在这方面就处于“弱势”。

(四)理论水平不高。审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业务能力,还要用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一些基层审计机关由于业务工作繁重,很少开展业务培训,或者即使开展了也是走过场,理论与实际脱节,难以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此外,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视野的开阔与否。部分审计人员虽然业务能力精湛,但因为思想比较局限,无法用宏观的视野去看待问题。久而久之,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常常凭“经验”用老眼光看问题,不会从体制、机制方面去分析原因。

(五)激励机制不足。激励是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是鞭策审计质量提高的一股潜力。国家在规范津补贴发放后,审计机关无法自行发放津补贴。基层人员工资基数低、工作任务繁重,这导致部分审计人员心里不平衡,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大降低了工作积极性。以审计信息宣传工作情况为例,审计信息宣传工作本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审计部门展示形象和成果的一种方式。国家在规范津补贴前,审计机关尚可给信息宣传优秀者发放适当的物资作为鼓励。无论是信息宣传员还是业务科室人员,在信息写作上都很高。现今,由于信息宣传不能再给予奖励,审计人员很少主动写信息,信息任务基本都落在了办公室人员手上。办公室工作人员大多没有参加过具体审计项目,对许多业务性较强的信息无法下笔,遗漏了许多好素材。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信息量直线下滑,还导致审计人员书面表达能力越来越弱。

(六)执法不够独立。审计执法的独立性,严重影响着审计结果的公平性。当前,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在行政体制上都隶属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物权也都受制于地方政府,上级审计机关仅限在业务方面进行指导,其独立性被大大削弱。为保护地方利益、顾虑地方党委政府意愿,基层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常受外界因素干扰,无法刚性执法,这导致审计监督的职责无法充分有效发挥。比如,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了违纪违规问题都会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党委政府为保护地方利益、维护经济稳定,会把一些审计发现的敏感问题“格式化”,这些问题最后在审计出具的报告上并不会存在。如此一来,被审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财经纪律意识仍无法提高,认为只要不是什么大问题,在审计时都能打个“擦边球”。这也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推进基层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审计人员选任机制,把好审计人才入口关。一是严格准入门槛,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对新进人员严格实行“逢进必考”制度,让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人通过竞争上岗,杜绝“讲关系”“开后门”的进人现象。二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建立“四德”考察评价机制,采取组织考察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从“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四个方面对预进人员进行考察,优先选入思想作风过硬、工作能力扎实的人员。

(二)完善审计人员培训制度,把培训作为提升审计人员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建立分类培训制度,坚持统一管理、分类分层的培训原则,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职级、不同类别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对初进机关的审计新人开设新人专题学习班,安排精简易懂的内容,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对业务骨干则以加强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安排学习审计案例分析、计算机审计方法等难度较大的内容。二是创新培训方式,改变传统的专人授课、多人讨论等培训交流方式,充分利用微信、QQ等网络平台,开启网络培训模式。

(三)转变审计人员工作作风,把治理“庸懒散”、戒除“骄娇暮”作为强化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一是严格考勤,对未外出审计的人员,领导班子带头打考勤,各科室负责人负责督促所管人员按规定上下班,如实签到;对于外出审计的人员,主审书面明确审计组名单及外出审计时间后交由考勤处管理,外出审计时间范围内不用签到,结束后必须按规定签到。二是严肃纪律,禁止审计人员利用工作之便擅自外出办私事,对需要外出取证的人员,必须书面陈述外出事由、外出时间等细节。

(四)激发审计人员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审计质量。一是营造自学氛围,鼓励审计人员每天挤出时间学习探索理论、业务知识,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换思维方式,提高审计工作技能。二是开展“结对帮学”活动,结合审计人员实际,选出在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信息宣传写作等方面能力较强的人员作为“导师”,其他人员根据自身岗位特点及自身弱点选“导师”,“导师”每周提前备课后将该组人员集中,通过以点及面、相互交流,让小组人员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

(五)建立健全干部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推行履职尽责清单管理,促进干部干实事、出实绩。年初,审计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一份个人项目清单计划,每月针对项目清单计划罗列该月工作完成的情况。二是开展干部积分制管理,坚持“分类量化、责任到人、实时考核、注重实绩”的原则,将各项工作指标细化、量化,一月一督查、两月一结账、年终大总结。对遵章守纪、工作突出的人员给予政治、物质、精神上奖励;对作风散漫、工作不力的人员给予告诫、扣除考核奖、免职等处理。

(六)健全审计职业保障机制,把保障审计人员独立开展工作作为重点。一是实行审计机关垂管制度,让基层审计机关人员选任、机构编制、经费保障由如今的地方政府管理过度到上级审计机关统筹管理。二是出台保护审计人员独立执法的相关制度,对干预审计执法的社会团体、行政机关及个人严肃追究责任。(康芳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

[2]刘家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修订本)

[3]谢志华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 《中国审计》2016.1

[4]李爱娟 审计队伍职业化实现路径的思考 《中国审计》2016.11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