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讲究的几个的技巧
胡绪泥(湖北省公安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1日】
字号:【大】 【中】 【小】

进行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客观公正的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效能以及经济责任界定,为地方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在决策上提供一份详实的依据,是审计部门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对提高乡镇领导干部队伍素质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审计工作中,除了在内容上要深、要透,更重要的是需要讲究审计技巧,从而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笔者根据自身经验,粗略的浅谈几点意见。

一是从“面”上抓起。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面”上的工作尤为重要。审计组在进入被审计对象单位后,首先以通过召开职工大会、张贴公告、悬挂意见箱等形式从声势上加大审计宣传力度,提高地方干部群众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和参与气氛,有效的显示出审计的透明、民主、公平、公正和客观,必要时找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中层干部、离退干部多进行座谈,过程中保持态度诚恳,语言亲切,气氛和睦,这样能够从与他人谈话中收集到审计人员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是从“点”上抓起。审计过程中,紧抓重点,围绕中心,要通过被审计人的述职报告和单位的自查报告,结合单位综合、统计等部门的年度工作总结,包括单位纪检部门的资料,采取“顺藤摸瓜”的形式,特别是从侧面了解到的情况,通过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点”隐藏在哪方面,带着重点、疑点进一步的进行延伸调查,点对点的深挖,重要事项“一竿子插到底”,追溯到源头,杜绝审计中“撒胡椒面”的方式,甚至走马观花,既耽误了时间,又跑离了方向,最终问题究得不深,查得不透,使得审计结果分量不重,价值不高。

三是从“巧”上抓起。审计过程中的语言沟通,需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审计调查中的座谈或者询问,无论是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审计人员需要把握自己的身份,审计人员座谈询问不是“两规”谈话,也不是法律审讯,更不能带有恐吓和威胁意识,谈话和询问要有亲和力,不能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不能神秘化,也不能直奔主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且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的降低和消除紧张气氛,也不能造成对方有抵触情绪,反感情绪,从而影响沟通效果。

四是从“全”上抓起。这里所说的“全”指的是审计工作中在资料收集方面要齐全。审计过程中,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规定的内容和重点,从财政财务部门取得完整的财务资料,统计部门取得经济发展分析资料,党政综合部门取得业务管理资料,特别是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党组会和党委书记、镇长办公会议纪要、政府及各部门年度总结,包括干部招商、出国考察以及必要资料,这些资料的完整归集能有效的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报告内容的丰富性,特别是对问题佐证资料,严防现场审计结束后才发现这样那样的资料不完整,甚至返工,所以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宁可不厌其烦,不能漏掉一项。

五是从“实”上抓起。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特点是公平公正的的评价,对于实施过程中会收集到众多的举报或者意见材料,由于意见或者举报信息量会很大,甚至鱼目混珠,审计人员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力求信息的真实和准确,通过逻辑分析事情的轻重缓急,审计人员没有时间或者能力落实的,务必交由乡镇纪检部门查实,不能不理和不管,确保事情群众意见有着落、有结果。

六是“准”上抓起。对乡镇领导干部履行情况的评价和问题的定性以及责任界定,做到“准”是确保审计质量,是发挥审计效益的关键。一份具有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直接影响到地方组织部门在任用干部上的决策,所以,审计报告的准确性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工作重点,首先通过有效的统计资料和工作成果确定领导干部的作为与不作为,包括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国家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等;其次是通过财务资料检查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情况的合规性;再是通过财务和外围调查检查个人廉政情况,这些都需要以准确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来进行评价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所以,力求审计工作中的“准”在业务活动中至关重要。(胡绪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