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全面质量管理模型与促进乡镇审计发展提升的思考
陶宇(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2日】
字号:【大】 【中】 【小】

要:作为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审计为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和基层权力的规范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当前乡镇审计发展面临的困境,本文立足构建全面质量管理模型,提出促进乡镇审计发展提升的五大重点。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模型 乡镇审计

近年来,与成果辉煌的国家审计、日趋成熟的社会审计相比,乡镇审计在历经三十多年后,却逐步陷入发展困境,甚至在部分地区面临被退出的境地。鉴于此,本文在归纳当前乡镇审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入手,围绕审计计划、审计执行、审计检查、审计处理四个方面,就如何强化审计项目质量,促进乡镇审计发展提升进行剖析。

一、当前乡镇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以笔者所在区域为例)

(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乡镇审计人员配备有限,且多为未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土会计”,知识结构单一,文化层次不高,加之缺乏后续教育,导致审计质量难以保证,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二)缺乏法规政策依据,审计独立性受到影响。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对于乡镇审计,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而地方出台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又不能作为法律依据;且虽然乡镇已基本设立了审计机构,但通常都是与农村经管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证。

(三)基层会计基础薄弱,审计实施难度增加。受乡镇会计力量有限、管理不够科学等因素影响,账册设置不全、收据形式多样、档案管理混乱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且导致部分审计项目实施后,由于难以为继而被迫放弃,直接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

(四)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审计成果运用不够。由于乡镇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加之既没有建立一套明确审计结果运用方式、要求、责任和考核的制度规范,又没有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建立起联动机制,导致审计报告往往被束之高阁,提出的整改建议得不到有效落实。

二、构建全面质量管理模型,促进乡镇审计发展提升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以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全部活动。其中,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计划、执行、检查、处理不断循环,保证了质量不断进步。同样,在构建全面质量管理模型,促进乡镇审计发展提升方面,也可分为审计计划、审计执行、审计检查、审计处理四个阶段。

从上图可以看出,全面质量管理模型PDCA循环与乡镇审计相结合,从审计项目的不同步骤,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促进乡镇审计发展提升。

(一)科学制定项目计划,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在审计计划制定阶段,应结合地区实际,在做好日常财务收支、预决算审计的基础上,把监督重点放在村干部经济责任、集体资产和资源、村级债权债务,以及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和涉农财政资金等重点领域,切实发挥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

(二)制定完善政策规定,提高乡镇审计地位。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乡镇审计工作规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审计取证、报告、档案管理等制度,使乡镇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和审计主管部门可从实际出发,试行将乡镇审计部门作为区县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统一预算和人员管理,提高乡镇审计地位。

(三)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努力适应形势发展。基层党委、政府应重视乡镇审计工作,选派业务骨干充实审计队伍,并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主管部门应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组织乡镇审计人员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职称考试,努力推广审计信息化知识,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四)创新审计工作模式,提升审计项目质量。在重点财务收支、村干部经济责任、专项资金等项目中,区县审计机关可直接进行定期或随机延伸审计;在重大工程项目审计中,审计力量不足的乡镇可聘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接受区县审计机关质量检查和备案;多数情况下,区县审计机关还可牵头组织乡镇审计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乡镇之间的交叉审计。

(五)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促进审计结果运用。乡镇党委、政府应将审计结果纳入部门考核与干部的实绩档案,作为考核、考察干部的必要材料之一;建立与纪检监察、检察等部门对经济案件线索的双向移送制度,促进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建立乡镇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陶宇)

三.参考文献

[1]刘家义:论国家治理和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6),201260-72

[2]戴耀华:基于过程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提升[J],中国内部审计,2011.1268-70

[3]王霞:建立健全乡镇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1.478-79

[4]安丰:苏北乡镇审计工作透视[N],江苏经济报,2009

[5]杨丽:试论乡镇审计如何健康发展[J],中国商界,2008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