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大发展政策看审计报告改革之方向——基于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告的解读
蒋丽(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随着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对国际审计报告相关准则的改革工作宣告完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下一个五年规划,我国审计报告改革任务也提上日程,本文结合IAASB的审计报告改革经验,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告精神为指导,分别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廉政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发展这六个方面,对我国审计报告改革进程之路进行探索。

【关键词】:审计报告 改革 全会公告

一、从创新发展看审计报告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大审计工作创新性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近年来各地审计机关纷纷注重审计方法的创新,坚持遵循审计准则的前提下,灵活应对不同审计项目需求,研究出了很多实用、有效的审计工作方法,特别是计算机审计的推广、运营和新媒体深入人们的生活,为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的同时,也为审计项目实施打开了新的思路。

计算机审计是为了适应当前以信息、科技带动产业发展的市场特征而出现的产物,是对传统审计模式的一种突破性转变,使得审计人员从复杂而繁琐的审计工作找到便捷的审计途径。在计算机审计背景下,审计报告也从形式、内容上进行了针对性的转变,审计报告的形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书面表达,文字、图表、动画相结合的报告,使得报告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示,更是增加了审计报告的数据说服力,让信息使用者能够更立体的获取有效信息。

新媒体运营的逐渐壮大,为审计报告的及时发布和公开透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强化预算公开力度和透明度,努力打造“阳光财政”成为全国财政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发展至今已取得初步成效。审计工作本具有受托责任的性质,及时公开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透明度正是审计报告存在的价值所在。审计报告的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让信息使用者及时获取有效信息,让社会公众了解审计工作的真实状态,更好的评价国家履行责任情况,随着社会公众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审计报告也应该考虑如何应对新媒体运营的新形势。社会媒体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作为审计工作者,我们也深刻感受着新媒体给审计工作带来的种种挑战,可能感受更多的是社会大众运用自媒体发布的审计工作负面舆情所造成的巨大压力,相伴而来的是我们面对新媒体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甚至谈媒“色变”。因此,在审计报告改革之路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新媒体传播对审计工作发展的正能量,用“正能量”辐射、覆盖“负效应”。看到新媒体有效弥补了审计工作社会影响不足的难题,使得审计报告最大化实现其透明度,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反过来又促使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更加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审计,也能从群众的反馈中得到审计工作是否实现效益性、效果性的目的。

二、从绿色发展看审计报告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低碳循环发展,首提“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这和过去的环境治理思路有着本质区别,如今更强调的是事前保护。同时“美丽中国”写入十三五规划,也将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我们必须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政策予以贯彻落实。

审计工作中与此严密相关的即为“环境绩效审计”部分,主要是结合重大项目和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相关审计人员少有生态环境相关专业人士,这导致最终审计报告的分析仍然是以经济效益、财政收支的角度为主,这忽视了环境审计最终目的之一是为民生服务的理念。要想切实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思想,在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中应注重审计团队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增加相关社会学、生态环保学等专业人才,对可以量化的指标,以专业模型进行分析,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审计人员应结合多方面的专业意见,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最终保证反应在审计报告中的内容是信息使用者所真正需要的,改善当前审计报告中出现“篇幅长,不反应实质问题”的现象。同时,对于重大的环境审计项目,还可以在审计报告中直接增加环境专家分析意见段,包括对重点环保项目的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等,从而改善当前审计报告中存在的部分审计意见针对性不强的局面。

三、从健康发展看审计报告改革

今年“健康中国”被首次写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现在又写入“十三五”规划,说明这是未来政策长期支持的方向。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之下,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其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成为健康中国实现的关键所在。为了积极应对这一趋势,社会保障审计工作必须跟上脚步。从“十一五”以来,社会保障审计一直是国家大力进行民生建设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对于我国这个以人民利益为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社会保障审计工作是实现社会保障政策的保护伞,是实现中国健康发展的推进器。

社会保障审计的发展历程

时间段

标志性事件

阶段特点

起步阶段(1983年-1998年)

1992年和1996年,分别组织通过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和失业保险基金审计;

1996年对我国福利彩票发行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

1998 年对救灾防病资金物品管理情况和住房资金进行了审计.

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完善,社会保障审计事业发展有限

探索和研究阶段(1998年-2005年)

1998年,成立社会保障审计司;

2001-2004年先后开展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社会保险基金专项审计;

2005年,住房公积金试点审计.

社会保障审计工作以查错纠弊为主,以“揭示问题、存进规范”为目的,但对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上的关注度不足

创新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十八大强调对重点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要加强;

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强调了国家审计在推动改革开放和民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审计思路从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转变,审计内容由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审计的发展方向不断依据惠民政策进行着变革和完善,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社会保障审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无法进行审计定性和评价的问题。审计人员往往因为没有可以对比参照的统一标准,对相关违法行为没能找到明确规定,而无法进行审计问题界定,加上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本身内容繁杂、涉及面广,以及社会保障资金数据系统管理混乱的问题,使得最终形成的社会保障审计报告流于形式,无法深入了解社保资金的流动。另外,社会保障部门作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和监督者,忽视了对社会保障基金收缴、支出和运营情况的披露,社会公众只能从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年鉴等来略窥一二,无法了解到有效信息。此时,社会保障审计报告作为专业客观的公告,是社会公众了解相关信息的有效途径,是最贴近社会民众利益的报告,故在审计报告变革中必须把握对社会保障审计的重视,将贴近民生的问题客观公正的予以反映,避免格式化的长篇大论,切忌对问题描述时避重就轻,将审计问题尽可能“原滋原味”的展现出来,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审计工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审计报告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谨记此初衷。

四、从廉政发展看审计报告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随着新的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自律准则等出台,对党员干部权力的监管将更有针对性,反腐也将走向精准化,精准化的党风建设要求审计机关工作也必须走向精准化的道路。所谓精准化,就是指审计过有精细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审计意见的描述应当准确具体。

腐败和舞弊一直是社会建设的两大难题,腐败产生舞弊,舞弊尤为腐败提供庇护。审计机关这个专门从事差错纠弊的部门,审计师也一直承担着揭露舞弊腐败行为的责任,但是舞弊审计与反腐败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舞弊审计主要在于揭露非法侵占挪用资产的行为和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一般表现为一种不定期的审计和临时性审计。而反腐败审计主要针对的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强调的应该是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检查防范。早在2001年7月,于北京召开的“舞弊防范与审计国际研讨会”上,就明确提出应该加大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在全球反腐败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CPI)排行榜上,中国大陆的排名从2003年的第66位下降到2013年的第80位,这与我国经济水平日益上升的发展趋势是严重不符的,甚至在以后的发展期间也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的致命问题,党的十八大甚至直接提出“反腐败问题解决不好,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的言论。在如此反腐斗争的压力下,反腐审计必须引起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100多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军级以上干部被查,这表明反腐审计也已取得初步进展,笔者以为为了有效防止类似舞弊腐败现象再次发生,在审计报告中有必要明确每种审计问题所对应的法律法规条文,每个舞弊现象所违反的国家规定,每个腐败现象发生的途径、主要责任人、以及应该受到怎样的处罚,事后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来防范该现象等等,一方面是对社会公众汇报审计机关的工作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对在职党员干部敲警钟,告诉他们在其位、某其职,必须时刻谨记严以自律、遵纪守法的工作本分,真正发挥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责。

五、从共享发展看审计报告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若要审计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要保证人民利益不被侵犯,更要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增加人民群众的参与感。

国家审计是接受人民的委托,肩负着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公共责任履行情况的公共审计任务,审计报告是政府公共责任履行状况结果的集中体现,最后将其成果真实完整的向人民群众做出汇报,这就要求审计报告撰写时应当注重文风正、文字精简,干净利落,减少冗词赘句,避免较多地运用专业术语和技术词汇,切出现冷僻的行话术语或者模棱两可的文字。以大众化的词语为主,必要时图文并茂,对于一系列数据尽可用图、表的形式来反映,让使用者和阅读者看起来更直接、更方便。对于一些专业词汇应当附注予以说明,从而扩大审计影响,便于接受群众监督和提高审计透明度。在新媒体深入居民生活的背景下,可以根据地方发展需求,设置实用便捷的审计论坛或者网上邮箱等,关注广大群众对审计项目的意见、建议,通过群众监督审计报告中的整改意见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保证审计人员受托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工作宗旨一直贯穿在整个审计工作中。

六、从开放发展看审计报告改革

“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三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积极”和“主动”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国际化潮流中的态度。IAASB已经完成了对国际审计报告相关准则的改革,并于2015年1月15日发布了新制定(修订)的相关审计准则文本,适用于会计期间截止日为2016年12月15日及之后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大力加强审计报告对投资者和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效用,为其决策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其中较大的变动是要求审计师在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就关键重大审计事项进行沟通,加强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关注。如制定ISA701——在独立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对关键审计事项的判断和沟通进行规范;修订ISA570——持续经营等.中注协高度重视国际审计报告改革工作,期间就相关文件才按多次研究提出意见,也正在按照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着手修订(制定)我国相关审计准则。反映了我国审计报告的改革进程一直都是紧跟国际步伐,同时又坚持与本国国策相符的原则。

总体来说,我国审计报告改革要坚持围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创新、协调、共享、开放发展理念展开,以上述六大发展政策为方向,结合国际审计报告改革之经验,着力解决好当前审计报告存在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充分披露与信息超载以及全球化与国家化这三大矛盾,必能制定出更完善、更具实操价值的审计报告准则规范。(蒋丽)

【参考文献】:

[1] 张琼.IAASB审计报告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启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0)

[2] 阚京华,周友梅. 腐败治理中国家审计的角色、功能定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国家廉政体系”视角的考察[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

[3] 倪国爱,付婷婷. 审计报告改进研究[J], 安徽财经大学,2014(10)

[4] 尹平、王亚堃,社会保障审计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2014(12)

[5] 张革.IAASB审计报告改革及其影响展望[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5)

[6] 唐建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审计报告改革评析[J],审计研究.2015年第1期

[7] http://www.chinaacc.com/news/shenji/zh1502109840.shtml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