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促进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
李雁河(河南省济源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30日】
字号:【大】 【中】 【小】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国家审计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机关组织管理审计业务活动的主要依据,是体现审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规范和创新审计计划管理方式,科学地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合理确定审计项目重点和覆盖面,是全面提高宏观调控政策审计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现状

目前,审计机关的计划管理基本上是以审计项目为中心,以业务部门为主导,以自上而下的内部管理和严格的等级链为标志的传统模式,影响项目计划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多,难以适应宏观调控政策审计的发展需要。

(一)计划安排的审计项目宏观性不强

一方面,现有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方式很难通过项目审计成果来揭露和反映宏观经济中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达到服务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计划安排的审计项目预期目标往往以查处问题为主,关注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项目不多。

(二)审计项目计划立项论证不充分

目前,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主要是根据经验或上级要求来确定,缺乏充分的立项性调查,与宏观调控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不够,可行性分析做得不到位,审计对象的选择和项目确定缺乏严格的程序和标准,项目立项论证不严密,选择随意性较大,导致审计项目计划的指导性和连续性不强。

(三)审计项目计划缺乏体系概念

鉴于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审计项目计划不应是单一的,应由若干层次计划组成的一个体系。目前,无论是审计机关按年度编制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业务部门编制的项目实施计划和方案,审计组编制的具体实施方案,还是审计人员根据分工编制的审计过程计划,各个层次的计划之间缺乏相互关联,相互协调,未形成一个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的完整体系。

(四)审计项目计划缺乏科学的控制和评价

宏观调控政策审计计划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计划的制定、执行以及执行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目前,由于各级审计机关未设立专门的宏观调控政策审计计划管理部门,导致计计划管理缺乏科学的计划控制和评价,无法对实践中审计的资源配置、审计成本、审计质量和预期计划执行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调整,无法对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益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五)审计项目计划缺乏长期的规划

目前,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体现不充分,未能兼顾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忽略了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中长期计划的制定,计划执行过程中变动比较频繁和随意,缺乏对项目资源和力量调整、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基本要求

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涉及到审汁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遵守科学性、整体性原则,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严格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科学地确定宏观调控政策审计的目标、范围和重点,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审计项目立项前应该搜集、研究宏观经济信息、政府的经济工作动态,走访宏观调控政策制定部门、监管部门、审计对象、成果利用者等有关机构和部门,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对审计项目的必要性、项目的风险、审计难度进行充分的评估,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的针对性、科学性。

二是要突出审计重点。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要紧紧围绕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心和审计工作发展纲要,依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突出政策贯彻落实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大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重点问题的审计力度。

三是要做好审计计划要素的动态分析。审计计划管理中决策至关重要。应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对审计机关的要求、审计对象的内在需求、前期审计情况等因素,并结合过去审计资料反映的有关数据和当前的趋势,主动预测热点,确定审计项目目标,选择审计计划方案。 四是要建立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责任制。要把审计项目计划任务层层分解,及时落实到具体的业务部门、审计项目组、直至每个审计人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以便项目执行者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掌握相关政策,做好审前准备。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不得擅自变更,因审计对象、审计资源等特殊原因确有必要调整的计划,应履行相应报批手续。

三、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宏观调控政策审计计划管理工作涉及计划编制与调整、计划执行与反馈、计划质量、计划考核与评估等一系列环节。优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是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审计效能的重要途径。

(一)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与调整管理

在编制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时,一是应建立审计项目计划编制的专家咨询机制,通过召开研讨会的形式,听取宏观调控政策制定部门和财政、金融、投资等部门专家的意见,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根据反馈意见,确定审计项目所涉及的重点内容。二是要结合审计资源、审计对象、审计类型、日期安排等情况,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避免冲突,力求均衡。三是应对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可行性研究,论证审计项目的全面性、影响程度和未来的发展、审计成本、计划结果敏感度、必要的调整等,从而确保审计项目计划的全面、完整和严肃性。

(二)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与反馈管理

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执行管理的重点是贯彻、落实审计项目计划。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计划前,应及时开展审前调查,组织相关审计人员进行审前培训,结合审前调查情况通报项目基本信息,学习审计工作方案,研究审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必要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在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应注意整合审计资源,科学进行任务分解和分配,及时掌握审计项目进度,适时调整人员分工,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三)审计项目计划质量的管理

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检查和评价审计项目计划执行及管理情况。检查和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编制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计划完成的质量和效果等,并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段,逐步建立审计项目信息库及审计对象资料库,以实现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

(四)审计项目计划的考核与评估管理

完善审计计划考核与评估制度,需明确审计项目计划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依据、奖惩措施,对项目执行进度、审计组织实施情况、审计成果、审计成本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估;对违反计划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理,强化对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的质量控制,确保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管科学有效。

四、创新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方式的思路

(一)建议国家审计机关设立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专职机构

为增强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在现有的审计体制下,应适当调整审计机关内部机构设置,逐步探索科学的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应抽调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骨干成立专门负责宏观调控政策审计计划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审核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工作。各级审计机关的计划管理工作也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对宏观调控政策审计中长期规划和本级年度审计计划信息的采集、整理、汇总、分析、反馈、制定、下达、监督和考核等。

(二)建议国家审计机关编制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工作战略规划

建议在最高审计机关的组织下,每3年滚动编制一次覆盖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工作的战略规划,明确宏观调控政策审计计划管理的中长期目标,指导基层审计机关制定具体的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确保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连续性,克服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提高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三)建议宏观政策调控审计项目计划采用滚动编制的方法

编制滚动审计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对所有涉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审计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确定各审计对象的审计频率;在此基础上,由审计机关决策部门制定出滚动式的期间计划,并依据滚动计划来编制短期计划。采用滚动式的编制方法,把计划的时间向前延伸,不仅可以为年度审计计划提供有效的编制依据,而且使短中长期计划在时间上紧密地连贯起来,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宏观调控政策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量不配比的问题。

(四)推行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预算管理制度

借鉴国外审计机关的做法,各级审计机关应以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计划为基础,按照经费预算与审计任务相匹配的原则,测算重大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的成本、核定预算。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除包括审计数量、目标、内容外,还应包括审计经费预算。审计经费预算来源于每个具体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成本费用的总和,每个具体项目的成本费用可根据项目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的工作量计算得到。从而逐步实现成本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政策审计的成本效益。(李雁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