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突出审计重点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金显威(湖北省咸宁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6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新常态下,地方审计部门如何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呢?笔者认为审计要突出五个重点,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责任。

一、突出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构建财政审计一体化格局,着力提升监督服务水平。坚持从源头上整合政府各项收支,既关注财政收入结构,又关注财政支出方向和支出效益,逐步建立“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完整统一的财政体系。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载体,整合审计资源,全方位监督财政资金运用的全过程,更加关注财政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客观评价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强化预算拨付、预算执行、跨年度结转支出等行为的监督,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注重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和预测风险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为宏观管理服务。

二是重点审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着力建立科学预算、阳光预算。对预算调整项目、预算执行偏差大、影响年度预算平衡的项目、涉及财政体制变动和税收管理体制的项目、年度财政预留支出项目、预算项目中数额大且未细化的项目等项目要重点审计监督,坚决从源头上促进阳光预算和科学预算。

三是重点检查预算执行的严肃性,着力加强预算刚性执行力。部门预算应严格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无预算不支出”的原则,预算一经人代会通过,必须严格执行。凡不属预算范围的一律不准支出;追加预算的,要从严控制,并严格履行相关手续,切实防止预算随意支出、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通过不断加强预算执行审计,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加大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整合力度,不断完善财政机制和体制,将财政预算真正引向法治轨道,建立阳光政府、高效政府。

二、突出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权力正确运行。

按照“突出重点、效益分析、公开透明”的原则,强化对领导干部“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权、经济决策权、资金分配权”的审计监督,地方审计部门要着眼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断提高审计执法水平,重点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部门负责人、关键领域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规范权力正确运行,营造风清气正、务实高效的氛围和环境。要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为主线,以财务收支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以及效益为基础,跟踪监督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法律法规、重大政策,促进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大经济决策和执行、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重大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和个人遵守有关廉政建设规定等情况,实施全程、全时、无盲区监管。对违法违纪违规及渎职失职问题,及时报送党委政府和纪委监察机关。要将监督关口前移,着力做好任中审计,不断扩大审计监督范围和层次,加强对腐败问题多发易发领域和环节的审计监督,发挥审计对权力的控制预警和约束作用。

三、突出政府投资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审计监督的重点,应由具体工作的“执行层”向具体工作的“决策层”转移。这里所说的决策层,指的是在重点建设项目的具体工作中的“决策层”,包括相关主管部门、公司领导等。由于现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和项目建设体制的限制,行政部门和行使行政职能的单位权力过大,不仅拥有对人、财、物的决策权和执行权,而且拥有监督检查权。这就造成行政部门自己监督自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缺乏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去制约。因此,对于审计中发现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损失浪费问题,要追究决策者以及政府相应主管部门、职能部门可能存在的责任。

二是应该多关注实际效果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否按照确定的规模真正建成,是否能够发挥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规划的效益目标,是建设项目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审计时,不应只关注资金的安全完整,而忽略了核实项目的效益是否能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审计,应该重点着力于评价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提出的预期指标,深入分析投资绩效未达标的原因,揭示项目在投资决策、投资管理上的深层次、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从而积极发挥审计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紧紧抓住“资金”这一“动脉”。建设项目领域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损失浪费等一系列问题,都与建设资金密切相关,所以,在建设项目的审计中,必须紧紧抓住“建设资金”这一“动脉”,再结合项目的招投标、设计变更、设备材料采购、工程价款结算等进行突破。抓住了建设资金这条“动脉”,利用多种手段,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相关的主管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关键的经济活动加以还原,并分析其合法性,评价此项经济活动的效益性。

四是在项目审计中,要做好三项分析。做好初步设计概算与施工图预算、工程计量支付及竣工决算表之间的对比分析。主要是对比分析之间的价差和量差,检查概算执行情况;做好初步设计图纸与施工图图纸、现场查看的项目建设的实际状况的对比分析;做好工程计量支付与施工单位工料支出及合法利润水平的分析。通过这些对比分析,来判断哪里存在问题,哪些是重点关注区域。

四、突出民生民本资金审计,切实维护人民利益。

地方审计机关,要一切以维护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党委、政府的一系列民生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看民生政策的执行是否严格、看民生资金的管理使用是否合规合法到位、看政策目标是否实现。坚持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准确把握民生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和薄弱环节,并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一是抓好民生保障专项资金的审计。加强对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扶贫、救灾、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类惠民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是强化对“三农”资金的审计监督。重点专注各项惠农政策、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关注土地使用中损害农民利益问题,关注专项惠农资金的挪用克扣浪费问题。通过对民生民本资金的审计,促进惠民惠农资金的完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突出审计监督成果运用,增强审计监督成效

要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政策、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把审计成果更好地运用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报告制度、督查制度、联动制度、跟踪检查制度、问责制度、结果通报和公告等制度。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作为各级政府督查督办事项,及时协调有关部门督促整改。对审计发现的典型案例,不仅要审深审透,严肃处理,还要深入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和症结,从完善制度、机制上针对性的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对审计查出重大问题的整改情况,由审计机关会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财政等部门,进行联合督查,促进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任务。对审而不改、整改不力和屡审不改和屡审屡犯,导致部门、单位发生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人员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同时,要加大审计的综合分析力度,形成宏观性、代表性的综合审计报告,供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参考。要积极推进审计质量管理、审计成果管理、审计绩效评价等制度建设,健全审计工作和审计业务管理的质量监控体系,着力在创新审计监督的方式方法、健全审计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金显威)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