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持续创新的审计工作新常态的思考
牛波(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2014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时,要求广大审计工作者要胸怀全局、牢记责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审计工作要适应新要求,承担新使命,亟需自觉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努力做好思维理念创新、技术方法创新和业务工作创新“三篇文章”,积极构建持续创新的审计工作新常态,确保审计事业始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做好审计思维理念创新的文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工作理念上谋创新、求突破,才能保证工作内容的创新。

一是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性思维。破旧才能立新,审计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敏锐把握我国新时期主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勇于突破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改变安于现状、就事论事的惰性思维模式,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状态,摒弃与时代发展要求相悖的落后思想观念,紧紧围绕“反腐、改革、法治、发展”的国家治理新要求,积极探求和树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审计新理念,切实增强谋划审计工作的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和宏观意识,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适应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确保审计工作与党委和政府的中心部署始终跟进,与经济社会的变革发展紧密联系,与国家实现良治的目标相向而行,自觉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常态。

二是要加强调研,谋划科学性思路。创新不能凭空想象,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做好审计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及时发现新问题、掌握新情况,敏锐洞察审计事业发展的前沿和方向,准确把握审计工作的实质和审计发展的内在规律,注重把新认识、新理念转化为指导工作实践的科学理论和具体思路,按照促进实现国家良治的终极目标适时调整审计工作思路,始终以科学的思路引导审计事业在新常态下不断实现新发展。

三是要因时制宜,适时调整转变审计内容和重点。从目前面临的新形势来看,审计内容和重点应尽快实现从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的转变,从维护财政经济秩序向促进国家治理的转变,从常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政策审计的转变,从监督型审计向服务型监督的转变,从以查错纠弊为主向以预防控制为主的转变,从关注个体、分散事项向审计“全覆盖”的转变,切实增强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和管理服务的保障和基石作用。

做好审计技术方法创新的文章。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力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审计事业发展也必然面临着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发展变化等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因此,必须坚持在不断创新和改进审计技术方法上持续用力,确保审计工作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的要求。

一是加强学习,促进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有针对性地加强审计人员技能培训和政策法规培训,特别是要强化信息技术运用和分析研判能力的培训,尽快培养一批能够在工作中熟练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思维方法,正确处理解决复杂问题和矛盾的“一专多能”的审计业务骨干。

二是加强实践,推进先进技术方法的运用。要积极改进审计方法、转变传统办公模式,切实促进分析性复核、内控制度测评、统计抽样技术、审计调查手段、情景规划方法、计算机审计等技术方法在审计实践中的全面灵活应用,全力提升审计能力、质量、效率和水平。

三是加强研发,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始终注重做好对审计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尤其是要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加强对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建立审计数据库中心,实现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即时分享,及早用大数据技术武装审计,加快由传统审计技术手段向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的全面转变,强力推进审计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四是加强探索,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效果。深入研究探索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政策和资源环境审计、常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发挥审计常规作用与促进国家治理相结合的最佳方式和效果,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质效,主动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对审计工作的需要。

五是加强激励,营造创新的浓厚氛围和环境。坚持定期组织开展“创新型单位、创新型个人、创新型成果”评选活动,重视对工作创新中取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鼓励,切实建立推进创新型审计机关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争创新,人人能创新”的良好局面,努力保障审计事业在持续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

做好审计业务工作创新的文章。在当前“保发展、促反腐”的审计基调下,实现审计重点业务领域的工作创新已成为必须直面的新挑战。

一是探索开展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执行情况审计。开展政策审计是新形势下审计机关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举措,更是审计业务工作创新发展的新的着力点,政策审计在新常态背景下愈发凸显现实性和必要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积极应对这一挑战,自觉探索总结政策审计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提升政策审计能力和水平,及时揭露和反映政策制定及落实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推进国家政策的落地和执行,有效发挥政策审计在服务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二是全面推开绩效审计。加快由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变,积极推进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切实突出对公共资金、资产和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的审计,着力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三是创新新形势下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结合推进贯彻落实新修订施行的预算法,围绕深化财政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全口径”预算体系的需要,深入探索财政审计的新路子,进一步完善一体化审计模式,拓宽审计领域,突出审计重点,关注支出情况,强化效益审计,努力推进审计“全覆盖”,着力促进提升公共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绩效,更好服务于各项财税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执行。

四是创新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改进审计方式方法,不断拓展审计内容和范围,逐步推进实现“先审后离”,扩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增加审计频次,强化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监督。要不断加大审计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等新型审计工作,同时,切实突出对领导干部个人应承担责任的认定与查处,努力推进审计结果运用,积极推动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预警性和震慑性双重作用。

五是创新新形势下的民生审计。突出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民生项目、民生资金、信访举报案件和群众关注的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等事项的跟踪审计,坚持把社会和群众关注度高的“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培训费等费用支出情况纳入审计重点,切实强化对资源环境、依法行政、国家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着力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风险隐患、揭露反映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建议,更加注重发挥审计在促进国家治理、依法治国、反腐倡廉、改进作风、维护改善民生中的作用,真正用创新的国家治理理论来指导审计业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六是创新优化审计管理工作模式和体系。合理安排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完善推行限时审结制,有效强化对审计实施过程的管理控制,倡导开展交叉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打破内设机构职能界限,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力量的统一调配和审计资源共享,加快形成“一体化、大审计”格局,努力提升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建立健全责任明晰、终身负责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推行审前公示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审计整改跟踪检查责任制,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威慑力,全方位保证审计监督职能充分高效履行,更好地发挥审计推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牛波)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