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导向式审计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探讨
赵文闯(江苏省无锡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要按照审计“全覆盖”的要求,扩大审计范围,深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创新审计方法,构建更加合理有效的审计模式,责任导向式审计便是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责任导向式审计即以高校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为基础导向,以重大经济决策和资金流向为主线,以合理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为目标,明确审计思路和审计行为,寻求经济责任审计的驱动机制,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一、构建高校责任导向式审计的外在要求

高校组织结构庞杂,实体众多,必须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和模式,准确把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对象和内容比较复杂,涉及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单位的运行和管理情况。同时,高校内部具有事业和企业实体,既有教学、科研主体单位,又有盈利性资产经营公司和服务性部门。随着高校出现的管理新机制,事业法人实体单位呈增长趋势,如高校在各地举办的研究院,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委托代建制度的探索实施,使高校内部经济活动多元化,财务制度类型增多,管理体制差别增大,扩大了高校经济责任履行的广度,也增加了高校经济责任履行的难度,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管理愈趋精细化,决策要求民主化,必须加强决策管理过程和关键环节的审计。从管理过程控制要求来讲,若只对高校经济运行结果进行审计显然达不到审计监督的目的。高校管理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对各项资金活动的流程及关键环节越发关注,及时发现高校管理漏洞及资金使用风险隐患。更加注重各项政策的执行,建立更加科学、完善、有效的内部管控体系。审计过程中应该关注这些决策管理过程关键环节,如果关注不够审计就难以发现高校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性约束和制度性缺陷,更难以查出重大违法违纪违规问题,就难以达到以责论绩的目的。

高校科研专项经费逐年增长,专业覆盖面更广,要求必须配备相关专业人员,加强对科研专项经费的审计。随着政府、企业与高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入,高校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家对高校的投入进一步增多,高校的科研专项经费呈逐年增长、专业覆盖面更广的趋势。如何做好、做深、做透科研专项经费审计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研专项经费的立项依据是否合理,科研专项经费界定是否明确,科研专项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科研专项经费是否交叉使用等问题都对审计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

二、构建高校责任导向式审计的原则与方法

为更加全面、合理、有效评价高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在构建责任导向式审计时,坚持“三结合”原则,有利于把握决策管理过程、关键环节和审计突破口,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升经济责任履行评价的高度。

坚持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握紧责任导向式审计的“神经末梢”。财务审计是每个审计项目必有的、基础的审计内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也需要从财务审计入手,充分结合高校与其他单位的不同特点,坚持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并重,在做好财务审计的同时,把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化等发挥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为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式审计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过程审计与结果审计相结合,理顺责任导向式审计的“主动脉”。把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逐步向被审计对象的管理过程和具体经济行为拓展,提高经济责任导向式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因为许多问题的出现在结果上无法得以反映,须追溯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如在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财务决算审计中,其决算结果大多没问题,基建项目中的问题往往出在管理过程之中。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是否按批准的建设项目计划和建设工程投资计划组织开展基本建设工作;工程招标、对外签订合同是否符合规定程序,手续是否完备、合法;设计变更、施工签证是否完备、真实等。关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中的与高校履行经济责任紧密联系的关键环节,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过程审计与结果审计的结合,达成审计目标。

坚持专项审计和全面审计相结合,构建责任导向式审计的“免疫系统”。高校作为“985工程”、“211工程”和政府部门科技项目等专项经费的重要承担部门,专项经费收入和支出占高校预算的比重日趋加大。教育和审计部门对高校专项经费审计监督过程中也发现部分高校存在挤占、挪用、转移专项经费,项目重复申报或重复建设、项目预算与执行相脱节、专项经费缺乏有效监督和绩效考评机制等问题。在经济责任导向式审计时应坚持“全覆盖”的审计理念,查找专项经费申报、使用和评价全过程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落实责任,提出建议,规范专项经费管理,完善经济责任导向式审计内容。

三、完善高校责任导向式审计的几点建议

在开展高校责任导向式审计时,应紧扣“责任”主旨,围绕“经济”特征,充分做好以下几个重点工作。

明确高校审计目标,牢牢把握责任导向式审计运行的正确方向。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以全面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为核心,一是通过对高校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计,将责任评价的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对其管理控制过程进行全方位审计,从而评价其工作效果,为界定和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为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通过对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和社会效益等情况的全面摸底,将高校的职责范围与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等经济性指标相结合,全面评价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情况。

紧抓审计主线,有效激活责任导向式审计运行的驱动机制。坚持以大额资金使用、重要科研专项、重大建设项目、重大股权投资等经济决策事项为主线,关注高校主要领导的权力运行轨迹、决策过程和资金流向。一是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机制建立情况,通过对教育部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政策的理解,检查高校是否按照要求建立了相关的制度机制,在执行过程中采取的各种办法是否得到了贯彻落实。二是围绕重大经济责任事项的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查阅重大经济活动决策情况相关的校党委会、办公会等会议记录、会议纪要、会议决定和领导干部签批有关报告、文件等,分析研判高校主要领导在任职期间是否按要求主持决策重大经济事项,是否执行民主、科学决策程序,并重点关注重大经济决策的执行结果和效益。三是紧扣大额资金流向,关注重大资金分配决策是否科学,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由于相关领导的错误决策导致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流失或者损失浪费,甚至流向个人腰包的问题。

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发掘责任导向式审计运行的有效手段。面对审计事项多而杂的情况,在把握主线的前提下,采用有效手段和方法,可以快速找准切入点,逐步确定审计内容、明确审计重点。一是逐步推动和建立高校、高校主要领导的责任清单、权力清单,以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为基础,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委托开展审计的需求,明确重点审计的责任事项,提高审计工作针对性、时效性。二是责任导向式审计必须紧紧与高校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结合,坚持通盘考虑,树立一体化的发散性思维。要加强高校教学、科研、基建等财务及业务数据的采集,与经济责任有机结合,将数据链、决策信息流和实际操作过程一体化分析,寻求审计突破点。三充分挖掘高校主要领导的权力“神经末梢”,追本溯源定准责任。坚持常规审计与分析研究式审计并重,在坚持常规审计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挖掘财务、业务信息中的关键线索、疑点与主要领导权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各项经济决策、执行与高校经济责任之间的关系。(赵文闯)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