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立医院改革中医院内部审计的作用和途径
陈培培(审计署南京办)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8日】
字号:【大】 【中】 【小】
    公立医院改革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同时,公立医院改革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包括政府、医务人员、患者在内的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公立医院的审计部门应充分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在强化资金安全、规范内部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加强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审计,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

    在医药购销中,一些药品和器材的生产经营企业以及经销人员存在通过给予医院采购人员财物、有价证券、回扣、提成等好处,高价推销其医药产品和器材的现象;一些医务人员存在开“大处方”、乱检查、索要回扣等现象,个别医务人员滥用高价药和昂贵新特药品,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却要病人做各种检查,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这在导致医院医疗成本增加的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加剧了医患矛盾。因此,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医院药品、器材采购和医疗服务的审计监督,对采购过程和重点环节及早介入,全程监督。内部审计的监管可以有效地减少在医药购销中产生的上述问题,有利于医院降低医药采购成本,有利于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二、开展临床科室绩效审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促使医院必须摆脱“以药补医”的传统收入模式,增加收入含金量,提高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医院内部审计势必扩展到科室绩效审计方面去。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要有重点地选取部分临床科室开展绩效审计,采用全成本核算法进行医疗项目和单病种成本核算、效益分析,对出院处、统计室、供应室、器械科、保管室等相关科室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帮助临床科室寻找挖掘内部潜力的途径。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同一病种的不同患者在治疗上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因素:一是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评价医疗工作效率和节约医疗费用情况;二是以完成的工作量结合反映医疗质量的指标如治愈率等来反映工作效率和成果;三是医院经济效益的高低不单是用收入总量的增长幅度来衡量,更关键的是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和资源占用治愈更多的患者,并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必须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综合考虑以上要素的前提下,通过对科室病床周转率、门诊均次费用水平、住院均次费用水平、医疗设备收益率等若干指标的评价,衡量科室的绩效水平,并针对科室医疗经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把临床科室经济管理的重点从传统的事后算账转移到事前预测和控制上来,切实使临床科室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加强成本核算的观念,节约使用各项资源,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从微观上促进医院增值增效,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三、加强内控评审,完善医院内部管理

    在全面了解被评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执行结果,测试控制环节是否健全,各控制点是否得到有效执行。通过分析找出薄弱之处,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等各个方面的审计评价,既为业务部门内部管理提供了指导,又能为医院决策层提供医院的资金、固定资产、药品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管理现状信息,对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提出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督促问题及时有效整改,促进提高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水平。

    四、加强后续跟踪审计,促进问题整改到位

    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是揭露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内部审计工作推动作用的着力点在于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否被落实,是否转化为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实际行动,是否推动了公立医院的改革发展和缓解病人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因此,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后续的跟踪审计,促进问题整改到位,实现了后续审计“常态化”,力求审计一个项目、规范一类工作,为完善机制体制、实现标本兼治提供保障。同时,对审计处理决定、审计意见和建议要明确落实事项的责任人,限定时间整改和反馈落实结果,并定期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陈培培)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