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基层农业项目资金效益审计现状及建议
陈 涛 (湖北省京山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6日】
字号:【大】 【中】 【小】
    为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党和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年聚焦“三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要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关于“三农”发展的战略部署,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更好地开展农业项目资金效益审计,维护国家建设资金安全完整,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提高资金效益。
    
    一、基层农业项目资金效益审计的现状
    (一)审计任务繁重,审计资源不足。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资源普遍偏少,农业审计人员大多只有3人左右。每年除需完成本单位多个自定项目外,还要完成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及地方政府交办的一系列审计项目任务,造成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审计专业性强,知识结构单一。农业项目资金审计涉及领域广、专业性强,既涉及财务又涉及工程造价审计,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库除险加固等。而现有农业审计人员大多为财务审计人员,不熟悉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特别是既熟悉财务又熟悉工程造价及计算机审计的复合型审计人员更是缺乏。
    (三)审计手段乏力,审计风险较大。一是现今审计方式虽然已由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和效益审计阶段,但是由于我国效益审计起步较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多数农业项目资金效益审计主要是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基础上,揭示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对资金使用效益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二是由于审计资源有限,手段不强,审计监督严重滞后。许多项目往往是事后审计,大多未能事前、事中提前介入,使审计监督的效益打了折扣,审计风险较大。
    
    二、提高基层农业项目资金效益审计质量的途径和建议
    (一)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复合型审计人员。一是加强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业务探讨,采取以会代训、专题讲座、请进来与走出去等多种途径,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一批能独立运用计算机审计等现代审计技术手段的复合型审计人员,确保审计人员具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以满足现代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多渠道引进专业审计人才充实农业审计力量,促进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提升审计质量。
    (二)创新审计方法,提高资金效益。一是搞好统筹规划,突出审计重点。涉农资金点多、面广、线长,在农业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服务大局,要围绕政府工作中心,加强调查研究,对农业审计工作统筹规划,突出审计重点,选择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大、政策性强、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以及预计的审计效果大、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强,容易得到社会关注的重点专项资金和政府投资项目,作为效益审计项目,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某一方面有所侧重。二是整合资源,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审计系统内部的协调,强化资源整合,做到“四个结合”,即农业项目资金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农业项目资金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农业项目资金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相结合、农业项目资金与审计跟踪调查相结合。同时,聘请外部人员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专业鉴定,并注重借鉴发挥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及选用外部专家工作的作用。三是前移关口,强化全程跟踪审计力度。审计工作提前介入,采取事前、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对项目资金实行全过程跟踪,提高农业专项资金效益。
    (三)开展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效益。一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会计电算化的推广普及,审计机关应加强与财政等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分配、管理、使用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支持和配合,认真开展项目资金相关的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的收集,逐步建立农业项目资金数据信息库。二是开展计算机审计,积极探索和健全农业项目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降低审计成本和风险,提高审计效益。(陈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