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现状与对策
张菊霞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7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质量是审计机关永恒的主题,提升审计质量是审计机关有为、有位和有威的关键。从“五年行动计划”的“审计质量年”到“五大工程”的“审计质量提升工程”,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始终在为追求审计质量而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客观地说,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实际工作中,审计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
    
    一、审计实施方案作用不明显。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审计人员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但不少审计人员对审计调查工作往往重视不够,一般只是简单了解被审计单位概况或参考以前年度的审计档案后,便制订实施方案。由于缺乏调查研究,方案欠详细,“审什么、怎么审”等核心内容不明确,导致审计实施方案无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审计项目实施的指导作用很小。
    
    二、审计现场实施不深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基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还是习惯就账查账,凭老经验查老问题,即使发现某些经济活动手续不完整、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未能深入下去,不善于走访外调,外围突破,了解和掌握账外“活情况”。因此,审计难以做到查全、查深和查透,审计成果也大打折扣。
    
    三、审计处理力度不大。基层审计机关的主要审计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大都是吃“财政饭”,受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力的限制,对这些单位收缴、罚款之类的处理处罚一般难以执行到位。另外,根据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罚款并建议给予行政处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措施很少或没有运用过。因而审计报告中对一些违规问题,大部分只是要求整改和纠正而已,未作出相应的处理处罚。过于“人性化”的处理处罚,很难产生威慑作用,导致出现“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现象的怪圈,也往往使审计工作陷入被动。
    
    四、审计建议深度不够。高质量的审计报告,除揭露问题外,还必须有高质量的审计建议,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高质量的审计建议,要具备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定要“对症下药”。但在实践中,基层审计人员大多是就问题说问题,以数字论数字,不善于去分析、思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根源,提出的审计建议多是口号式的泛泛而谈,甚至审计建议在不同的单位可以通用,因而很难引起被审计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认可和重视。
    
    基于上述现状,笔者提出基层审计机关提升审计质量的对策:
    
    首先,牢固树立审计质量意识。意识决定、影响着人的行为,要提高审计质量,首先必须要牢固树立质量立审、质量强审意识,而真正认识和深刻理解“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增强质量意识的关键。今年,基层审计机关应牢牢抓住实施“审计质量提升工程”这项活动的契机,高度重视对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的再教育,形成全员全过程浓厚的质量意识氛围。
    
    其次,着力推动审计工作创新。一是合理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保审计计划能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又能充分满足突出重点、提升质量的要求;二是科学组织审计实施。以加强审计现场管理为核心,着力提升现场审计实施工作质量。三是改变审计处理处罚方式。一方面寻求纪检、检察等部门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另一方面尝试由对单位处理处罚转为对单位相关责任人员处理处罚。四是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既对违规单位和相关人员形成威慑作用,又能对审计人员自身提升审计质量起到促进作用。五是实施审计项目后评估机制。通过审计项目后评估找出审计项目成败原因,总结经验,为今后开展审计项目提供更多的改进意见,以此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 
    
    第三,切实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涵盖了审计作业全过程和与其有关的审计机关一切管理活动。要强力督促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审计准则》和有关业务管理规定,规范审计业务操作流程。确保审计程序履行到位、审计范围走到位、审计内容查到位、审计方法用到位。同时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注重审计质量各个关键环节控制和质量考核,不让质量控制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我们的审计质量才能不断提升。(张菊霞)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