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新理念引领审计事业新发展 积极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赵保平(审计署太原办)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3日】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十八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整体谋划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清晰勾勒描绘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和“中国梦”,明确了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把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新任务,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是党的十八大的最大亮点和鲜明特色。
    国家审计作为内生于国家治理决策、执行、监督系统中专司监督职能的子系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促进依法治国、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国家治理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预防、抵御和揭露的“免疫系统”功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将生态文明新理念融入审计工作全局,丰富充实科学审计理念新内涵,健全完善审计实践新内容、新标准,提高改进审计人员新能力、新本领,以生态文明新理念引领审计事业新发展,以依法全面履职积极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审计机关的职责所在和光荣使命。
    
    一、以生态文明新理念丰富发展科学审计理念新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跨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文明形态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人类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最终以实现人与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新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集中反映了一个社会发展方式和文明进步的水平。
    
    科学审计理念,是刘家义审计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经验、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工作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审计”、“为谁审计”、“为什么审计”、“怎么审计”和“靠什么审计”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了审计人对审计规律认识把握水平的新境界,是统揽审计工作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是重大的审计理论和实践创新。具体讲,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必须把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为国家审计的本质和着眼点,解决好“什么是审计”的问题;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最终目标,解决好“为谁审计”的问题;必须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审计的首要任务,解决好“为什么审计”的问题;必须把“两手抓”作为审计的着力点,解决好“怎么审计”的问题;必须把用数字化带动信息化、用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作为审计的重要手段,解决好“靠什么审计”的问题。
    
    生态文明理念发展进程,昭示了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把握水平的提升。以生态文明新理念丰富发展科学审计理念新内涵,就是要进一步地深刻认识到,国家审计是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永续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是建设美丽中国、维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提高财政资金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要监督者;是带头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审计干部的思想认识、政策水平,外化于审计人员依法履职的具体实践和行动,具体贯彻落实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是国家审计的职责所在和光荣使命。
    
    二、把生态文明新理念全面融入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
    “科学审计理念来源于审计实践,又决定着审计实践的未来发展和走向”,这一科学论断,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丰富科学审计理念的起因和方向。《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科学规划了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明确细化了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适时制定了具体有力的保障措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到审计工作的全部方面和所有环节,重点要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财政审计。政府和部门预算执行、专项资金审计,应重点关注税收政策、预算政策、政府投资政策与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协调性、衔接性和有效性,重点关注财政体制、转移支付资金、政府投资政策投入方向、结构和重点是否体现主体功能区发展定位、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重点关注各项税收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重点关注各项财政支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其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到绩效审计当中。
    
    二是金融审计。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审计,要在增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汇率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性的同时,更加关注这些宏观经济政策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基本国策的协调性、衔接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并通过信贷杠杆引导社会资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三是企业审计。企业审计要在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关注企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增强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
    
    四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要将领导干部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济责任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视野,明确审计内容、重点和监督检查的程序、标准、方法,健全业绩评价目标体系、定责、问责制度和考核奖惩机制,完善业绩评价、考核和定责问责指标体系,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发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水平。
    
    五是资源环境审计。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地位,把资源环境审计提高到与之相适应的地位与水平上来,全面加强资源环境审计,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监督能力和水
    平。
    
    六是涉外资金审计。一方面要着眼于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外交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依托联合国审计和“走出去”项目和资金审计,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全球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我国引进外资项目的产业特点、能耗情况、技术水准、生态影响,全面提高涉外资金和项目审计的质量、能力和水平。
    
    此外,国家审计作机关为带头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在审计“人、法、技”建设,在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文化建设等各项基础建设当中,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践行科学审计理念为准绳,始终坚持把依法履职、实现审计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为审计工作的核心立场,要始终坚持把推进审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要始终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实现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方法,不断把中国特色审计事业推向前进。
    
    三、提高资源环境审计地位,提升资源环境审计能力水平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资源环境审计要以促进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目标,检查国家资源环境政策法规贯彻落实、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和资源环保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情况,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资源环境审计还需要在更大视野和更高层次进行谋划和部署。总的讲,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的总体要求,增强审计参与国家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和水平。具体讲:
    
    第一,要准确把握资源环境审计的地位,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进一步科学定位,明确目标。要在目前财政、金融、企业、资源环境、经济责任和涉外资金审计“六大板块”的审计格局中,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的地位,增加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安排、人力资源配置、审计监督范围和频率等方面的比重和分量,更好地发挥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要根据定位目标,加大资源环境审计力度。一是要提高整体性。要把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审计机关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聚焦点、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各方面审计都要围绕资源环境审计目标,积极开展工作,构建中国特色资源环境审计大格局。二是要扩大覆盖面。要整体安排,统筹兼顾,科学组织,多方施策,扩大审计的覆盖面,整体把握资源环境审计的覆盖面,减少审计死角。三是加大监督和整改的深度和力度。以政府预算执行效果审计为平台,重点科目绩效审计为抓手,灵活采用政策跟踪审计、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多种方式,坚持覆盖面和审计深度、力度相协调,加大审计和整改的深度和力度。四是要增强监督的时效性和效果性。围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整体考虑、系统谋划、合理安排资源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与频率,细化审计目标,按照多项目融合、多方式搭配、多视角聚焦等方式,增强资源环境审计的时效性和效果性。
    
    第三,要加大资源环境审计的能力建设。一是健全机构,增加力量,加大投入。健全完善资源环境审计领导机构,配强资源环境审计力量,统筹各方面资源环境审计力量,加大资源环境审计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和整体效能。二是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工作制度。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建立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新体制机制,坚持理论研究先行,培训增强实力,解决突出矛盾问题,完善激励考核机制,为资源环境审计提供动力、增添活力。三是大力加强信息化技术和资源环境审计文化建设。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信息技术运用,倡导绿色、低碳、清洁、节约、循环的生产、生活、消费文化,以资源环境审计新风尚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明确宣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国家审计只要找准定位,积极履职,奋发有为,自觉地将生态文明新理念融入审计工作的所有方面和各个环节,就能够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为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应有的重要贡献。(赵保平)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八大报告
    2.刘家义《论国家治理和国家审计》、《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3.《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4.生态文明(百度百科)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