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形势下的投资审计
刘素合 (审计署南京办)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3日】
字号:【大】 【中】 【小】
    一、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519322亿元, 增长了 141倍,年均增长15.7%(未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并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顾我国经济成长历程,投资始终起到了最直接、最重要的支撑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投资带动、出口依赖”的格局,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我国出口也急剧下降。为化解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中央扩大内需计划的逐步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快速增长。据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1978年的78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6.48万亿元,增长了466倍,其中“六五”到“十一五”,增长速度分别为19.4%、16.5%、36.9%、11.2%、20.2%、25.5%,尤其是2009年、2010年增长率分别高达30.1%、23.80%,使得我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一支独秀,GDP总量继续以9.10%、10.30%的速度增长,投资在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确保国民经济较快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以来,中央明确提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等多项战略决策,但在出口萎缩、国内消费规模短期内难有根本改观的情况下,投资仍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驾辕”的重要作用,2011年、2012年投资增长速度分别高达23.80%、20.60%,2013年1-2月份,同比继续增长21.2%。
    
    
    但长期通过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也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积累了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投资拉动增长难以为继,政策效应趋于减弱。过去十年,由于投资的快速增长,社会资本存量快速积累(约占目前资本存量的2/3),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建设也将趋于完备,使得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失去可持续性。同时继续大幅增长投资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按照2012年末的投资总量及增长速度计算,一年增量就达7.5万亿元,超过2004年全年的投资总量,投资产生的产能扩张,在当前金融危机还在深化的情况下难以消化,在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空踩政府投资的油门,并不能使经济恢复高增长,相反还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和对民营经济的挤出效应。
    
    (二)经济结构失衡,投资结构调整推进缓慢。我国经济结构处于失衡状况,主要体现在投资、出口占比过高,而国内消费比例过低。同时投资结构也存在不合理问题,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格局尚未改变,资金投向房地产领域也未改观,高能耗工业投资继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行业投资增速则处于下降趋势。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国家政策又发生逆转,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左右摇摆,上述问题不但未能改观,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三)投资规模大,效益不高。我国长期遭受着资本短缺的困扰,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投资驱动成了首选。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领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投资效益不理想: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比较普遍;二是损失浪费和资产流失比较严重;三是投资效益差、效率低。据统计,每1元钱投资所带来的GDP总体处于下降水平,1981年为5.09元,1990年为4.13 元,2002年则为2.77元,2012年则仅为1.42元。
    
    目前“投资饥渴症”现象仍普遍存在,追求政绩的冲动促使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只关心投资数量和规模,尽管一些项目使用率低下、运营持续亏损,但各地仍趋之若鹜。尤其是对于短期市场紧俏的少数行业和产品,大家一窝蜂地上,除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外,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供给与生产能力。
    
    二、当前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侧重于真实合法性审计,对效益审计重视不够。当前投资建设秩序尚不规范,投资领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这在客观上使审计人员侧重于查错纠弊,而忽视了投资效益审计,审计力量和能力不足、法规制度的滞后也影响了效益审计的开展。同时对投资项目审计事后较多,事前介入和事中控制的不够,特别是对投资项目选择的决策过程难以施加影响,审计的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审计人员数量和素质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由于各地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投资项目数量和规模与日俱增,使得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矛盾日益突出。投资审计的特殊性,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工程造价、财政财务,以及计算机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目前,审计机关既懂工程又懂财务的人员就很少,同时具备上述知识的复合性审计人才少之又少,难以满足当前综合性强、层次高的投资审计工作需要。
    
    (三)现行的法规制度存在缺乏、滞后和适用冲突等问题。建设项目是一个经济与技术的结合体,而技术又是没有定式的,在许多方面需要审计人员主观判断或通过协商确定,审计结论可能因人而异。目前,投资审计尚未形成具有操作性强的准则或指南,尤其是投资效益审计方面,由于审计人员缺乏相应依据和标准,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在审计实践中还存在民法、合同法与审计法的适用冲突问题,最为典型和普遍的是工程价款审计核减所引发的一系列纠纷问题,审计机关对项目建设单位进行审计,属于行政行为,审计决定具有约束力,但承担方往往是施工企业,而施工企业与建设单位仅是合同关系,法院在审理时,往往抛开审计决定及其反映的事实,仅仅依据《民法》、《合同法》及双方签订的合同进行判决,从而导致审计职能难以履行。
    
    (四)审计技术及方法无法满足审计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信息化技术在基本建设领域的普遍运用,审计范围更加广泛,审计对象复杂,人们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审计手段与方法无法满足审计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率,制约了审计发展。
    
    三、做好投资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一)创新投资审计理念和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投资规模巨大,仅以查错纠弊为主要目标的审计理念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一方面要根据投资、建设、财政管理体制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创新投资审计理念,致力于提高投资审计的宏观经济效应,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投资效益审计,以提升投资审计层次,真正发挥投资审计作用:
    一是在查处投资领域大案要案基础上,加大对财政投入较多的基础性、公益性公共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力度,特别关注投资项目的环境效益。
    二是重点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通过对投资项目的审计或审计调查,研究当前经济运行中反映出的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宏观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上,为领导部门提出建议。
    三是对社会各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建设项目,审计部门要提前介入,确保建设项目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积极探索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以派驻的方式从项目筹建开始,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审计监督,另一方面应尝试进行制度创新,推进投资项目决策审计。由于投资资金主要来源政府,有的地方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为了局部利益,盲目上项目,有些决策完全取决于主管长官的行政意志,直接导致工程项目投资效益低,甚至亏损,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项目投资额越来越大,资金浪费也随之增多,因此审查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正确性,未通过审计不能立项,以减少投资浪费、提高投资效益。
    
    (二)完善投资审计法律法规,构建科学的审计准则和工作指南。加强对投资审计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注意解决好立法的技术性问题,从根本上消除法律适用的冲突,明确审计机关在政府投资审计中的执法主体资格,以及执法各环节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法律关系,切实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修订审计法实施条例,使投资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结合业务工作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修订和完善原有的国家审计准则,组织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投资审计指南,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三)创新投资审计的技术和方法。随着建设项目信息化技术全面运用,迫使审计人员转变传统审计思路,利用成熟的商业开发工程造价软件,或自行开发专门的投资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探索应用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对投资风险识别与评估,并将风险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再根据风险水平配置审计资源开展审计。同时,将其他领域的相关技术引入到投资审计工作中,与传统审计领域专业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组合创新,如可运用GPS RTK测量技术、DTM三角网法测量计算不规则大体积土方工程量;运用测量仪、GPS、探测仪、取芯机、数码相机等仪器,对项目原始地理地貌的测量、隐蔽工程及其它重要环节进行现场取证,保证审计数据的准确性。通过创新投资审计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了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四)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为改善目前投资审计人才短缺,除通过外部引进投资审计人才外,更重要的是挖掘现有审计人员潜力,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能力。一是认真选派投资审计人员参加审计署各类培训班,让懂工程的学习财务,而懂财务的培训工程知识;二是量身订制审计实务导师“一帮一”培养计划,让年轻的同志在干中学,学中干;三是鼓励年轻同志自学,重视集体学习,形成处室定期学习制度,通过集中学习,达到相互交流、启发、总结提高。(刘素合)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