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计报告宏观性的认识误区及改进建议
任书坤 (审计署南京办)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2日】
字号:【大】 【中】 【小】
     关注宏观问题是国家审计报告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是由国家审计项目的被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报告的使用对象以及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职能等多重因素所决定的。大型的国家审计项目通常都被切块分配给驻地方的派出机构实施,有限的审查范围、部分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等因素,使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的宏观性产生了一定的认识误区。
    
    一、对于审计报告宏观性的认识误区
    (一)审计报告的宏观性仅体现在审计建议部分。目前,国家审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在格式上大致分为三部分:基本情况概述、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建议。部分审计报告在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部分,往往就事论事,只谈具体问题甚至仅罗列个别现象,丝毫体现不出审计的宏观性思考。为了满足政府审计报告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宏观性的趋势,此类审计报告就在审计建议部分提出一些大而化之的意见,以此体现其宏观性。
    
    (二)审计报告的宏观性取决于撰稿人的文字表达能力。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审计查出问题属于实务层面,而宏观分析属于理论层面,审计报告的宏观性不是审查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审计报告的宏观性势必依赖于撰稿人的文字表达能力,撰稿人文字表达能力强,就能提高审计报告的宏观层次,反之则难以体现出审计报告的宏观性。
    
    (三)审计报告的宏观性着重在于对审计材料的审后挖掘及加工。部分审计组在审计查证阶段未对审计目标进行宏观分析和规划,只是凭借惯性思维审查财政、财务方面的技术性问题,待现场审计结束后,依据所发现的问题,查找、提炼相应的宏观概念,然后进行嫁接。这种做法,容易使审计材料和审计结论之间产生两张皮的现象,一则审计人员总结出来的宏观结论与审计材料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够密切,存在一定的牵强性;二则为了规避风险,审计人员对于总结出来的宏观结论不敢持肯定性意见,往往强调其可能性,如此一来也削弱了审计结论的实用价值。
    
    二、产生上述认识误区的原因
    (一)对审计建议的功能和定位认识不足。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审计报告的三大构成部分中,前两部分必须也只能以客观表述为立足点,无法发挥审计人员对相关问题的宏观理解,而审计建议是审计人员发挥自身见解的主要载体,甚至认为审计建议体现了其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也体现着其职业水平,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宏观高度,却导致审计建议高调而空泛,缺乏可操作性。 
    
    (二)对审计报告宏观性的认识失之偏颇。审计报告所要体现的宏观性,更多的反映了审计组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深度,能够反映所审查问题的普遍性、严重性或倾向性,能够提供给决策者更广、更深、更专业的视角,而不是探讨或展现相关宏观理论,因此撰稿人的文字表达能力仅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非决定性作用。由于认识误差,部分审计报告过于依赖文字表述来体现其宏观性,从而使宏观结论与所发现的问题之间缺乏水到渠成式的过渡,只是人为的拔高,易产生一种上纲上线的感觉,还会引起被审计单位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反而易激发审计双方之间的矛盾。
    
    (三)对审计报告宏观性结论取证工作的严肃性认识不足。随着审计地位的提升,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报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审计报告中任何结论性或倾向性的表述,都必须有审计取证材料予以支撑,包括宏观分析。由于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审计报告的宏观性是分析出来的,不需要进行取证,因而将宏观性论证工作与审计取证工作断然分开,待审计取证工作结束后,再根据审计事项的后果或所体现的社会性质,对照查找相应的宏观观点,进而导致宏观性陈述观点的论据不足,影响审计报告的严谨性、严肃性。
    
    三、改进建议    
    (一)审计建议需有的放矢,不可空论宏观。审计报告所提出的宏观性建议,必须与审计查处问题一脉相承。审计查出的问题表明相关工作中存在普遍性、系统性不足,并有待相关政府部门在宏观政策方面进行完善时,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宏观建议,不可为了宏观而宏观。
    
    (二)加大对宏观层面问题的思考和审查力度。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伊始,就须依据审计目标,对审计任务进行系统性规划,将宏观性思维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统筹考虑相关政策的制度设计、相关事项的顶层架构、被审计事项的整体效果、关注鲜明个案普遍发生的可能性等等,进而将可能存在的宏观性问题查深、查透,在准确查证的基础上表述问题的宏观性,进而真正体现审计报告的宏观水准。
    
    (三)加大对宏观性论述观点的取证力度。审计报告的宏观分析结论也需要有审计取证材料予以支撑。对于部分政府部门所实施的民生项目或者所开展的政府部门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宏观分析更是必不可少,支撑宏观结论的审计取证工作也是重点和难点的集中体现。通常情况下审计取证工作都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而宏观性结论更多的体现出一定的泛社会性特征,对于此类矛盾则需创新审计取证手段、查找或遴选出具有权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宏观性结论的取证工作。(任书坤)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