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财政审计研究
万晓义(江苏省南京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9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责和永恒主题。在当前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财政审计工作要顺应财政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促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规范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切实加强对财政收支的审计监督,在查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规范财政管理,促进增收节支,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财政审计的现状出发,剖析了财政审计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从分析当前转型时期财政审计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出发,结合转型时期财政体制改革对财政审计的基本要求,对转型背景下财政审计的对象、范围以及重点内容进行了研究,并给出实现新形势下财政审计目标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关键词: 经济转型  财政审计  改革  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

    经济转型是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就其概念而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进入了经济转型的新阶段,但由于发展方式没有相应及时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潜伏的矛盾已日益突出,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一是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经验表明,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我国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在当前的国际市场分工中,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承接了国际市场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型产业的转移。多年来经济增长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道路,经济总量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的基础上。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有些地区和有些部门甚至形成了以GDP挂帅的局面,为了实现经济指标,不惜牺牲社会发展,牺牲环境,致使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环保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和民生事业,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形成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平衡状态。三是国际分工优势逐步丧失。过去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出口,依赖国际市场。自2001年加入WTO至今,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2007年已经接近70% 。持续增长的外贸依存度不仅反映了中国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表明了国外市场需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将使得我国产品供给结构受国际需求和国际分工约束较大,中国经济极易遭受国际经济的冲击。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从注重增长速度到注重质量与效益的转变,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发展到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的转变,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到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的转变,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到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型经济的转变,我们党在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经济转型指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转变。资源配置是政府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安排调整部分社会资源,弥补市场配置缺陷,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财政不仅直接影响部分资源配置,而且通过部分的资源分配影响全社会的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从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型,其主要目标一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市场、社会、资源、环境和民生等多个层次和方面,必然带来利益格局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实现这一重大调整,除了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外,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有力调控。而政府进行调控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是通过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 。

    国家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具体体现为‘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化审计监督”已被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责和永恒主题,《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要整合审计资源,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要以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确保国家财政政策得到有效实施为目标来开展财政审计工作。”当前,在我国经济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率先回升向好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贯彻落实好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我国经济长期又好又快的发展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深入研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财政审计,是广大审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1.3目前研究现状

    近年来,财政审计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审计,突出重点”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关于财政审计方面研究的文献较多,既有关于审计范围、审计内容等研究,也有关于财政改革对财政审计影响以及财政审计大格局等方面的研究。如刘家义审计长在《总结经验,乘势而上推动财政审计工作深化发展》的报告中明确阐述,凡是政府管的钱就是国家财政,也应理解为凡是国家财政的钱就是财政审计范围,审计范围应包括全部政府性资金。全部政府性资金又称政府收入,是以政府名义筹集,并由政府来管理和使用的所有收入;左俊亭在《财政改革进程中财政审计的建设作用研究》分别从财政审计对防治和治理腐败的作用以及财政审计对完善制度建设的作用这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在新形势下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完善国家财政体系建设,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办齐文辉和潘小苏从整合财政审计资源,改进财政审计方式,提高财政审计层次和质量的角度对财政审计大格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潘海洋对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审计发展进行了研究。陕西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对财政改革对财政审计的影响与应对进行了研究。沈万君在《浅析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的审计范围、内容及对策》中提出,财政审计的方法主要是做好“四个结合”: 将财政审计与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相结合, 将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调查相结合, 将“财政资金运行”跟踪审计与绩效和管理审计相结合, 将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与计算机系统审计相结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中国转型时期的财政审计研究”课题组分别从中国转型时期财政审计的职能和任务、财政审计制度的理论基础、转型时期我国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国外财政审计制度及经验借鉴等四个方面对财政审计进行了研究。

    第二章 财政审计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2.1财政审计的现状

    2.1.1财政审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财政审计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和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

    一是探索阶段,主要是从1983年成立审计机关,开始对部分地区的财政收支进行审计, 实行财政审计监督。这一阶段财政审计的覆盖面大约在10%左右,积极探索财政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是发展阶段,主要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开展对下级政府财政收支审计工作阶段。各级审计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监督暂行条例》规定,独立行使财政审计监督权,开展对下级政府财政收支的审计监督工作。随着审计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地方各级政府及其财税等部门基本上习惯和适应接受财政审计监督,同时审计机关也积累了较丰富的财政审计工作经验,初步摸索出了财政收支审计工作的路子,财政收支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审计权威性也得到了加强。

    三是深化阶段,这一阶段财政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颁布实施, 财政审计工作的开展有了明确的制度规定,审计的模式也从单一的“上审下”制度发展成了“ 同级审” 与“ 上审下” 相结合的财政审计监督制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上审下”制度,扩大了财政收支审计领域,增强了财政收支审计力度,我国财政收支审计工作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级审计机关以“两个报告制度”为中心,即向本级政府提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结果报告和受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提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工作报告,积极开展了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工作。

    2.1.2财政审计取得的成效及其重要意义

    财政审计对强化审计监督在国家财政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健全和完善政府审计监督机制,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树立审计机关权威,推进审计工作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来财政审计以提升审计质量为核心,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完善了审计监督工作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了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法律地位,国务院颁布施行了《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部分地方出台了审计条例,如《江苏省审计条例》等。在法律的框架下,初步理顺了审计机关与同级财税部门的监督制衡关系、审计机关审计同级财政与对本级政府负责的关系、审计机关对政府负责与受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的关系、上级审计监督与同级审计监督的关系。

    二是推动了财税体制改革的进程。各级审计机关紧紧围绕预算执行做文章,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大对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力度,着力查处预算执行中资金分配不合理,预算编制不规范、随意性大的问题和预算内、外资金多头开户、体外循环的问题,查处在组织预算收入过程中有税不征、违规减免税、延压预算收入、混淆预算收入级次的问题,在促进财税体制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监督和促进国家财政政策的落实,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财政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之一,相对于货币政策而言,财政政策的调控更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方面的改革措施不健全、不配套,财经秩序混乱、税收流失严重、乱收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私设“小金库”、账外账、寻租腐败等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问题,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弱化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不利于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这种形势下,更需要财政审计充分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赋予的职权,积极发挥监督作用,通过加强监督和惩罚力度,提高违法违纪行为的机会成本,促进规范行政行为。

    2.2财政审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几年随着财税改革的逐步深入,财税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举措,如税制改革,部门预算细化,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推动了财政预算管理理念的转变,突出了对财政资金投入成本和效益管理;同时,由于当前财政管理体制特别市县级财政管理体制中的一些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财政运行效率不高、对财政部门问责机制尚未建立等原因,导致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政策不到位、资金决策失误、损失浪费严重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财政审计监督与经济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相比相对滞后,财政审计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宏观效果不显著,反映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一些问题屡查屡犯,年年查年年有,如各种形式转移财政收入的问题等。二是审计执法力度不强。比如对于财政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苗头性问题,总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严格处理。三是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不适应改革的需要,使得财政审计高层次监督作用无法体现出来。四是审计人员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理论知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审计的质量。五是审计技术方法滞后,影响财政审计质量。六是审计监督还存在空白。按目前有关规定,国税系统属于审计署的审计对象,地方审计机关不能对国税进行审计,目前审计署的审计力量,只能审到省级国税,全国县以上国税局3000多个,每年审计不足5%;海关系统有200多个分关,每年只能审计20%,而省下的市、县、乡三级国税机关,审计署是没有人力进行审计的,形成监督“空白”,从长远看,不利于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财政审计面临的挑战 : (1)审计目标发生变化。现代审计已不仅仅要求查错纠弊,而是要对绩效进行审计,为管理决策提供独立、公正、客观的依据。(2)审计客体和范围进一步扩大。财政审计的客体从传统的只对财政、税务、国库部门的审计,逐步拓展到以组织预算执行的政府各个部门及其一、二、三级预算单位。财政审计的范围将扩展到财政预算和财政收支活动的审计、财政决算和其它财政资金的审计。也就是要对预算内、外资金、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政府重点建设资金以及政府采购资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的审计。(3)财政预算执行的权力相对集中。财政改革措施的相继实施,将许多原由各预算收支部门行使的职能集中到政府的某个部门,如资金的集中支付、会计的集中核算、公共消费品的集中采购和招投标等等,导致财政审计特别是同级财政审计面临挑战。(4)社会各界对审计监督的期望值进一步加大。人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审计监督的要求不同,期望也不同,受权限和审计资源的制约,财政审计要达到各方面的要求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第三章 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财政审计改革与创新 

    当前,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财政审计要把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经济安全,保障民生、推动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突出重点,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财税体制改革,加大监督力度,实现财政审计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积极的贡献。

    3.1转型背景下财政审计面临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

     经济转型期,既面临着难得的改革、调整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我国和其它经济转型国家的多年实践来看,这一时期面临的宏观调控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国内市场不统一;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缓慢;四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市场主体对价格信号的反应迟钝,政府经济调控经常依赖行政手段。国有企业对市场信号的反应一般都不够灵敏,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为提升经济调控效果,往往习惯于使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运行。(2)市场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宏观调控的空间和效果受到很大的制约,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还受到区域、行业和部门的限制,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现象仍很严重;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时界定不清,行政垄断以及行政权力支配资源配置等旧体制因素仍大量存在,阻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财政调控手段缺乏。一是财政税收制度不健全,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工具体系不完备;二是受传统财政收支理念束缚,国债和投资性财政政策工具的使用还受到很大的限制。(4) 面临转型带来的经济与社会风险。经济体制转型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激烈变革,各阶层物质利益的重新分配,极易造成社会经济不稳定,引致系统性风险。

    3.2转型背景下财政体制改革对财政审计的基本要求

    3.2.1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财政体制改革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深化改革,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更好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目前我国财政体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财政收入制度不够完善,财力与事权不尽匹配,政府预算制度还不够完整,财政管理的法治性和绩效尚需提高,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等等,因此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完善税收制度,规范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秩序;二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三是建立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四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五是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2.2财政体制改革对财政审计基本要求

    当前,财政审计工作就是要顺应财政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促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规范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切实加强对财政收支的审计监督,在查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规范财政管理,促进增收节支,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也与《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的“财政审计要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相一致的。

    3.3 财政审计的对象、范围及主要内容与重点

    3.3.1财政审计的对象

    财政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与组织财政收入有关的财政、税务、国库等部门。经济转型背景下,随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建立,财政审计的对象也需要进一步扩展。但是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对象上仍存在一些盲区,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地方国税部门尚未纳入同级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对象的范畴,也造成了地方审计机关财政收支审计的不完整性。

    3.3.2财政审计的范围

    早期的财政审计仅限于财政预算、财政决算、财政收支活动及预算外资金的审计。当前,在经济转型背景下财政审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增加规定了对财政资金运用实行跟踪审计的范围。2010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在《总结经验  乘势而上推动财政审计工作深化发展》的报告中明确阐述凡是政府管的钱就是国家财政,也应理解为凡是国家财政的钱就是财政审计范围。审计范围应包括全部政府性资金,全部政府性资金又称政府收入,是以政府名义筹集,并由政府来管理和使用的所有收入。

    3.3.3财政审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财政审计的内容必须围绕公共财政改革的内容开展,公共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预算分配和执行、部门预算改革、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等多个方面,因此财政审计也要围绕这些方面来进行,从而达到促进加快完善税收制度,规范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秩序;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建立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的。

     财政审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1、预算分配、执行管理情况,重点一是审查预算分配是否公开、透明、细化;是否存在多渠道分配等现象;预留资金比例是否合理;预算管理资料是否完善,是否能够清晰、细化地反映预算分配的全过程。二是摸清一般预算及基金预算具体的分配情况,审查预算执行的效率等。三是审查财政预算分配是否符合向民生倾斜,比如是否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2、部门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重点把握三点,一是部门预算的编制,二是项目库的建立及项目支出的效益,三是基本支出的真实性审计。3、政府采购审计,重点是对政府采购的效益进行审计,政府采购的审计对象应扩展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采购人、供应商和采购代理机构。政府采购审计的内容应拓宽为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和采购管理,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的范围。4、国库集中支付审计,主要审计内容包括,一是以账户审计为主线,审查预算资金拨付的真实性和资金拨付效率情况;二是审查支付资金使用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防止部门单位套取财政资金;三是审查国库财政间歇资金的利用效益情况。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审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严格计划开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5、非税收入审计,重点审查非税收入的范围、项目库、管理、收缴、减免及其使用情况。6、税收审计,是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税收计划执行情况和国家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以及税收征管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包括对税务部门以及海关的审计,审查被审计地区是否存在自行制定违反国家税法的政策或规定,重点审计税收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征收过头税或寅吃卯粮现象,促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7、转移支付审计,着重对上级拨入和拨付下级的专项财政补助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进行审计,对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办理年终决算和结算情况进行审计,重点是审计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和分配及其效益情况。8、专项资金的审计,重点一是加大对公共资金的审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要特别注意中央支持地方农业发展(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粮食直补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如中小学危房改造、“两免一补”、中小学布局调整资金等)、社会保障等方面专项资金的审计,每个审计项目都应结合工作特点,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制度方面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二是从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入手,解决目前项目设置中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项目内容交叉、资金分散、盲目立项、重复申报等问题,清理整合专项资金;三是广泛开展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避免损失浪费,节省公共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9、财政的风险审计。关注财政风险的界定、财政风险的信息披露、财政风险的预警机制等问题,在防范财政风险方面发挥作用,重点是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和国有资产的营运及其融资平台的审计,要做到摸清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结构、负债水平、偿债能力,对财政风险进行评估。

    3.4 实现财政审计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使财政审计在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规范财政管理、确保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为推进建立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和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必须不断创新财政审计的方式方法,主要有:

    一是从政府权力运行机制和财政体制入手,通过建立与党、人大的联系机制,减少来自各方面的干预,保持其独立性。遵循重要性、整体性、公开性的原则。重要性,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和重点单位,以充分揭露财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整体性,就是参照国民经济有关指标和预算考核指标,将财政收支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地综合分析,使审计评价客观公正;公开性,就是将审计结果报送政府、人大,并对社会公布,使审计成果得到充分运用。

    二是改变工作方式,拓宽审计领域。财政决算及同级预算执行审计,面广量大、问题类型多,产生原因复杂,处理难度大。所以在审计方式上要适当改变,将“上审下”与“同级审”有机结合,“上审下”要认真听取当地财税部门的意见及下级同级审的工作情况汇报,充分利用同级审的有关资料,抓主要问题、重点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同级审”要在充分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政府关心的主要问题进行,做到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财政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审帮促的有机结合,为政府理清家底服务。

    三是将财政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统一领导、统一计划、分工审计、分级报告。如财政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将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关注财政支出结构,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走向,关注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协调配合和实施效果,针对当前管理通胀预期过程中使用的价格临时补贴、“菜篮子工程”专项投入、社会保障措施等落实情况专门进行检查。
    四是加强专项审计调查和延伸审计,结合影响预算执行较大的重点资金、重点部门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或延伸审计,揭示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写出有分量的调查报告,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五是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搭建联网审计平台,建立审计数据库,实现实时审计动态监测。

    六是加强审计人员的学习和交流,提高审计人员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水平。通过各种方式的业务培训和交流,借鉴外地好的做法与经验,不断学习,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七是增强审计执法力度。一是对审计查出的违纪问题,严格按有关财经法规,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宽严适度的原则进行处理;二是将重点放在审计决定的落实上,坚持严格的审计决定执行反馈制度,确保审计决定的严肃性,维护国家财经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三是建立重大问题专项报告制度,引起领导重视;四是对于政府行为形成的问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限期纠正及改进;五是推动制定适应现行经济现状,切实可行的财经法规,规范经济行为。(万晓义)

    参考文献:
    1、宋皓军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审计问题研究  审计署网站
    2、左俊亭  财政改革进程中财政审计的建设作用研究 审计署网站
    3、顾春雷 罗惠玲 加强审计监督 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审计署网站
    4、沈万君 浅析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的审计范围、内容及对策  审计署网站
    5、余春华 王俊 我国与发达国家财政审计的比较研究  《学习与实践》
    6、龚永勇 搭建联网审计平台,打牢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础《审计月刊》2010.5
    7、苏明 刘正君等 转型时期我国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49期
    8、黄道国 财政审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审计研究》2003.6
    9、苏明 刘正君等 中国转型时期的财政审计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49期
    10、雷粉香 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发挥财政审计宏观调控作用  《陕西审计》
    11、苏明  刘正君等 中国转型时期财政审计的职能和任务   《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49期
    12、审计署武汉特派办《论我国审计体制改革与现代财政审计发展方向》,审计署网站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