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审计工作未来发展的思考
李媛媛(审计署武汉办)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5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本文概括了我国审计制度的特性,总结了国家审计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对审计工作的未来发展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审计工作  未来发展  思考
    
    国家审计是国家实施统治和治理的产物。2011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提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审计的基础
    
    (一)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总结、发展、创新的思想结晶。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法律基础是《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等法律准则。
    依法审计是维护财经法纪,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所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审计监督必须把维护财经法纪,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审计是树立和实践科学审计监督理念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与科学审计监督是两个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概念。依法行政立足于监管角度,以具体的行政行为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工作。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根本保证,是科学审计理念体现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手段和衡量标准。
    (三)文化基础是审计的核心价值观。
    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并对审计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为国家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构成了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框架。倡导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在审计群体间产生巨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从而不断激发审计人员的创造力,将审计事业整体向前推进。审计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审计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是审计文化的灵魂,也是推动审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构建审计核心价值观是审计事业发展与前进的现实需要,同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审计精神,从而增强审计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四)根本任务是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审计监督的权力是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所赋予的。因此,审计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审计工作要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主、民生、改革、发展、法治、绩效”来开展工作。
    
    二、我国审计发展取得的成果
    
    (一)国家审计监督范围扩大,审计监督水平不断提高。
    30年来,审计监督的范围由开始主要是企业,发展到财政、行政事业、金融、外资、投资等各个领域,近几年又探索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各项审计业务不断规范、深化和发展。财政审计由上审下发展到同级审,由重点审计财政收入发展到财政收支审计并重,再到以支出审计为主,注重整体性、效益性、宏观性和建设性。金融审计由对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以金融资产质量为主线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再到以促进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为目标、推进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企业审计由重点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发展到以真实性为基础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进而走上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强化监督与为企业服务相结合的路子。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从县级以下向地厅级领导干部全面推开,并开展了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试点。
    财政、金融、国有企业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3+1”的审计业务工作格局,保障了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需要,促进了审计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作用的发挥。其中,金融审计、国有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中国审计的鲜明特色。
    (二)审计方法和手段由手工操作向信息化转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审计结果客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广,随之审计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加快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和完善成为一种趋势。30年来,我国国家审计方法已逐步从账户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减少了经验判断的随意性,审计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基础审计这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对现代审计的要求。国家审计部门目前正在这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时俱进,强调信息化审计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传递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三)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及审计署制定的审计规范等一系列审计法律、法规、条例、制度的颁布和修订,标志着中国特色审计制度法律框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国家审计的法制化,规范性建设已经初步形成,审计工作的权限、范围、工作流程有了法制依据。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国家审计才能真正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良性发展。
    (四)依法建立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保证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
    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政务公开的要求,本着稳步推进、逐步规范的原则,审计机关开展实行审计结果对外公告制度。到目前,全国审计机关的审计调查结果公告包括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商业银行、支农资金、国债资金、救灾资金、社保资金、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等项目,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让社会和人民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把审计结果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推动政府部门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审计之路。
    审计机关始终坚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审计工作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开展审计工作。从明确“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到提出“审计是国家的经济卫士”,再到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从以真实性、合法性为目标,到实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再到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社会效益和保护生态效益;从企业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到财政同级审、社会保障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再到开展环境资源审计、联合国审计;从最初以核对账目为主要方式的审计,到运用经济活动分析、内部控制测评、审计抽样等现代技术,再到探索审计信息化的实现方式;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到对特大型投资项目、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审计;从审计结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到项目结束后向社会公告,再到审计情况的阶段性公告。这些实践和探索,促进了较为完备的审计监督体系和审计工作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的形成,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之路。
    
    三、对审计工作未来发展的思考
    
    当前,我国审计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机关要把握和适应这些要求,就必须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可持续发展为首要任务,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求真务实、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发挥主动能动性,加强建设性,坚持开放性,提高科学性,努力推进中国特色审计事业的建设,有效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一)积极探索和拓展审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
    坚持审计工作方针,立足建设性、坚持批判性,立足服务、坚持监督,立足全局、坚持微观查处和揭露,立足主动性、坚持适应性,立足开放性、坚持独立性,更好地履行职责,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预算执行审计,要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审计思路,全面提升层次和水平;金融审计,要以“维护安全、防范风险、促进发展”为目标,服务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国有企业审计,要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质量、责任、绩效”,按照“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的审计思路,监督国有资产安全,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责任审计,要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绩效管理为目标,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为评价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重要依据;环境审计,要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维护资源环境安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推动加强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涉外审计,要以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资金、防范涉外投资风险、维护涉外经济安全、履行国际责任为目标,着力整合涉外审计资源,拓宽涉外审计领域,提高涉外审计质量。
    审计机关要不断创新思路和方式,逐步探索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审计方法和管理理念。坚持将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探索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模式;深入探索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重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努力创新审计管理,积极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方式,着力构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项目审理既相分离又相制约的审计业务管理体系,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同时,依法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社会审计质量的核查。
    (二)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法。
    2012年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刘家义审计长提出,要围绕审计能力提升和方式转变,扎实有效地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为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能力支撑。重点是建设、完善和提升“一个中心”、“五大体系”和“五大系统”,即,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国家电子审计体系、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国家审计信息资源体系、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审计实施系统、审计管理系统、联网审计系统、移动办公系统、模拟审计系统,逐步形成涵盖决策指挥、现场审计、业务管理、质量控制、机关事务管理等各环节的审计信息化、数字化格局,推动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各级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加大计算机审计的应用范围和强度,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审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推进审计法制化进程,做好审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
    加快审计法治化建设,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制定和修订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严格审计质量控制,逐步建立起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审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要做好对审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在审计系统可以采取辩论、竞赛、以及有奖问答、征文等方式,在全国的审计机关掀起学习热潮,在社会范围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媒介向社会各界宣传审计法律法规,让社会了解审计法律法规,支持审计工作,与审计机关一起形成监督合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四)深入贯彻落实审计核心价值观,不断健全和丰富审计文化。
    在构建审计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审计事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一项事业,充分调动起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丰富审计人员的业余生活,关注审计人员的心理健康,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文体娱乐活动,逐步培养起有特色的审计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另外,结合时代特点和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逐步建立起一系列与审计核心价值观相配套的审计制度,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具体量化到审计工作中去对照执行,保障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充分实现。
    (五)大力推进审计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一是大力推进审计队伍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强化审计骨干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领军人才和国际型审计人才,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二是尊重和重视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是审计核心价值观存在和发展的主体,不但是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创造者,也是传播者和执行者。在国家审计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广大审计人员孜孜不倦、无私奉献,以执着的追求、高效的工作和优秀的质量,担当着经济卫士的角色。以人为本,加强人性化管理,才能让审计人员无后顾之忧,为审计事业谱写新的篇章。(李媛媛)
    
    
    
    参考文献:
    1、刘家义,2008年,《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 推进审计工作不断发展》。
    2、邢莉萍,2011年,《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2期。
    3、黎四龙,2005年,   《国家审计体制理论介凭及改革设想》,《经济论坛》第16期
    4、朱尧平,2008年, 《中国国家审计发展趋势》,《审计与经济研究》 第1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