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文化建设初探
王攀艺(审计署武汉办)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1日】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审计文化的塑造越来越受到各级审计机关的重视,从理论上对审计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使审计文化建设走向科学和自觉,进而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审计文化  和谐理念  建设

    什么是审计文化?石爱中副审计长在《寻绎审计文化》一文中将审计文化定义为:审计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刘家义审计长强调要大力推进审计文化建设,筑牢审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因为审计文化建设是根本,是核心,是基础中的基础。
    
     一、审计文化的内容剖析
    
    审计文化可以定义为存在于审计以及与审计有关群体中的一种亚文化,是审计机构中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主要由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审计制度文化,包括审计组织结构、审计法规、审计准则、方法,审计机构与被审计机构的关系等。审计精神文化,包括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审计人员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审计心理、知识结构和道德取向等。从表现形态来说,审计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审计管理文化。
    审计管理文化是指在审计管理活动中审计人员所应具有的价值理念。但从管理文化的塑造主体来看,审计管理文化主要由管理层面来塑造,具体包括权责利对称管理理念、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相对应理念、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相匹配的管理理念,但最核心的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审计文化塑造的角度讲就是要体现审计行为的人格化。一方面要重视审计人员的权利义务,关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重视他们的知情权、保留意见权;另一方面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以审计手段的规范有序、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来维护被审计单位或人员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尊重和公平。
    (二)审计制度文化。
    审计制度文化是制定审计制度过程中的抽象思维活动,审计制度是指导审计行为的具体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审计文化的思想内涵应该通过审计制度潜移默化地予以体现,属于审计职业道德范畴的价值理念,不是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作为的行为观念,但两者相比较,审计制度文化要比审计制度的作用范围更广泛,更深刻。如审计工作中经常要用到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制度中是无法把重大事项和非重大事项的界限划分得一清二楚的,但当审计人员在思想中有了重大事项的理念后,再加上勤勉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处理界限。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很多审计制度还不够完善,有些制度还有待于建立,特别是当有些制度在没有酝酿成熟之前,可以通过思想理念即审计文化来影响、导引审计人员应如何作为、不应如何作为。另外,一项法规制度出台以后,也需要辅之以审计文化氛围的推动,使之在相关人员心目中加深烙印,扩大影响。如审计法第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这十六个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较高的业务水平,还需要有勤勉敬业的精神。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审计工作中牢固树立认真负责、时刻把审计工作放在第一位的理念,离开这种文化的支撑,既使一时半晌做到了这十六个字,也很难做到持之以恒。
    
     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四个方面精辟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通过审计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审计作为政府经济监督部门之一,肩负着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通过对各类财政性资金的监督,尤其对支农资金、生态建设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和教育、卫生、民政等领域的审计,确保国家扶贫、救助等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主法治建设。要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构建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审计文化。
    (二)是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为审计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审计目标从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为主,到更多地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审计目标和重点的调整,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扩大,审计内容和形式的深化,为审计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强审计文化建设,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适应有效服务国家治理的需要,推动国家治理的完善和改进。
    (三)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就业形式、分配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时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逐步多样化,加之因深化改革过程中带来的一些暂时困难和问题引起人们的疑问、困惑需要进一步化解矛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愈加突出,以及现代化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思想、精神和心理带来种种压力等都要进一步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审计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
    
     三、审计文化建设中贯彻“和谐”理念的构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审计机关作为代表政府独立实施审计监督的专门机构,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必须自觉贯彻和谐理念,从建设和谐审计文化出发,进而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实现这一目标,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审计文化建设要有利于审计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是审计文化建设要有利于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既关心群众生活,又提倡艰苦奋斗,物质文化建设力求做到求真务实。
    构建和谐社会的所有目标在根本上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实现国家强盛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人民富裕。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注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应当成为国家职能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神圣使命。
    据了解,近年来不少审计机关从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审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各方面协调,多方筹措资金,建设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安排好审计人员应有的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我们认为,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有经济条件出发,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严禁贪大求洋,铺张奢靡;二是提倡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三是强化成本效益意识,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加强审计成本核算,减少费用开支,通过改善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做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
    (二)既要抓制度制定,又要抓制度落实,制度文化建设要注重实效。
    审计制度体系是为保证审计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设立的,审计组织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而随时作出调整,因此审计制度文化建设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适时出台新的制度规定,定期对现有制度进行清理修订,以保证制度的先进性,才能有效适应外部环境要求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制度建设方面,一是要注意覆盖面,使各个岗位、各个环节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制度之间要相互衔接,不能彼此矛盾,让人无所适从;三是狠抓落实,注重实效。
    我们认为,制度文化建设还要突出四方面:一是领导带头,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会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二是典型引路,树立遵守制度的模范,发挥榜样的无穷威力。三是专职督查,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对制度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督导检查,并将有关情况公之于众。四是奖罚机制,通过奖优罚劣,发挥激励和约束两个机制,从而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导向。
    (三)关注责任,规范权力运行,服务于社会全局。
    和谐社会要实现法治,一项重要内容是调整好国家职能部门与公民权利义务的关系,使权利与义务相和谐。确定责任是保证权利与义务相和谐的途径:一是通过责任可以规范行使权利的界限,以防止权利行使不当或滥用权利;二是在权利受到妨害,以及违反法定义务时,通过责任可以救济权利、强制履行义务或追加新义务;三是通过责任,可以保证权利、义务得以顺利实现,这是实现法治的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
    审计所关注的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等被审计单位,在享有法律和人民所赋予的、对财政财务收支相关项目与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权力时,所承担的责任;二是审计机关作为专门的监督部门,在行使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权力时,其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审计关注上述责任可以实现以下权利与义务的和谐:首先是促进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其次是促进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力之间的和谐,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当然,审计机关在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责任过程中,还应当关注自身的责任,树立为审计权力承担责任的意识,其目的是更加规范有效地行使审计权力,杜绝滥用审计权力,同时也保证了被审计单位的权利不受到侵害。
    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全局,审计机关应当促进规范国家财政管理,促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始终保持财政审计是审计机关永恒主题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发挥作用。应当积极深入探索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发展的途径,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揭露由于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应当注意发现大案要案,坚决揭露侵害人民利益,危害经济运行安全的重大问题。为促进民生、维护人民的利益,密切关注影响人民生活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强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还应当关注减轻农民负担问题,加强对农业资金的审计。
    (四)既强化外部教育,又引导自我修养,行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以审计价值观为核心的审计精神文化具有法定性、实践性和可塑性的特征。其法定性是指,对于审计组织及其人员来说,审计精神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以其个人意志为转移而必须具备的,否则就不是合格、称职的审计组织及人员,就完不成其所承当的组织目标和角色功能。其实践性是指审计精神的现实是通过审计主体的具体实践来完成的,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实践的审计精神只能是抽象的教条;离开了先进审计精神指导的实践,只能是脱缰的野马;其可塑性是指审计精神是为全体审计人员共同承认并奉为圭臬的价值体系,从承认、接受、内化到自觉作为准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先进的、健康的审计精神不去占领审计人员的头脑,错误的、落后的、有害的审计精神必然会去占领。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教育培训。思想是需要灌输的,通过经常的、反复的、正面的 、反面的摆事实、讲道理,辅之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就会不断强化人的某种观念意识,使之脑海中时刻绷紧那根弦;其次是引导自我修养。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他们的价值观,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孔子指出的是修身:“吾日三省乎吾身”,孟子指出的是养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说,通过加强修养,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审计人员要提高精神文化素养,也需要个人努力,通过读书学习,通过体验感悟,提高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把外在的准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信念原则,把外在的要求期望转化为内在的自由自觉。
    以上四个方面,仅仅是从几个角度反映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审计价值观和审计理念。我们认为,这些文化内容将从审计机关内部推动审计职责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激励审计人员为审计工作做出更大的努力,也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使社会对审计机关的职能定位有一个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正视规范这些审计文化内容的形成进而发挥其功能,对于发挥审计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定具有重要意义。(王攀艺)
    
    
    
    
    参考文献:
    [1] 管亚梅. 试论中国审计文化理念构建与作用机制 [J]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2)
    [2] 谢维楚.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国民素质——关于当前文化建设的思考[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1)
    [3] 刘英来. 审计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 , 2005,(01)
    [4] 石爱中. 寻绎审计文化[J]审计研究 , 2005,(01)
    [5] 刘建胜, 谢林海. 试论审计文化建设[J].集团经济研究 , 2005,(14)
    [6] 王千良,鲁双成. 试论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J]. 中国审计,2004,(17)
    [7] 陈朝豹. 审计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J].审计研究 , 2004,(06)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