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做好新的金融环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审计工作
简慧(审计署深圳办)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8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在当下的表现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变化的环境明确金融审计定位,科学推进金融审计工作,做到与时俱进。本文详细分析了金融审计面临的新的情况和挑战,包括金融审计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以及跨境金融审计的协调等。结合金融审计实践,本文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金融审计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审计;金融审计定位;分业监管;金融创新;系统性风险。

    一、金融审计发展概况
    
    “免疫系统”是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系统,其根本任务就是保证人的健康和安全。总体上看,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个系统本身就具有保护、清除、修补和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正如刘家义审计长所指出的那样,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和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息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使其健全机能和改善机制。显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不仅客观上要求审计自身必须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系统,而且也还应当是审计法规制度、审计机构与组织、审计人员、审计方法与技术等要件的协调组合。
    金融审计是国家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的金融监管相比,金融审计具有独立性、全面性、专业性、延伸性和层次高的特点,在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三十年来,金融审计紧紧围绕“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的总体目标,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在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金融案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监督和控制,维护金融安全,完善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金融审计既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又对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审计监督。从审计的内容来看;既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又对再贷款、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既揭示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又反映金融行业的系统风险。
    自审计署成立以来,金融审计工作从只审查审计金融机构的财务开支,到以资产质量真实性为中心、重点揭露金融机构违规经营问题,再到关注金融机构重大风险和对效益有重大影响的突出问题,大致经过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财务收支审计阶段(1983年至1995年)
    1984年,审计署下发了《审计署关于对金融保险机构进行审计监督的通知》,拉开了政府金融审计的帷幕。这一时期,金融审计以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为主要目标,以重点检查金融机构财务收支和信贷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为主要内容,以收缴、罚款为主要处理手段,主要揭露和纠正了一些金融机构转移收入、乱列费用、擅自动用信贷资金搞楼堂馆所等严重违反财政法规的问题,维护了财经纪律,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第二阶段: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阶段(1995年8月至2001年9月)
    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颁布实施,政府金融审计工作逐渐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伴随《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重要金融法规的实施,我国金融业进入全面深入改革的关键时期,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银行制度。这一阶段,金融审计以“摸清家底,核实盈亏,揭露问题,分析原因,规范秩序,促进管理,防范风险”为目标;以信贷资产质量、经营合规性、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以及揭露大要案线索为主线;以计算机为主要审计手段,实现了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式以及审计手段的根本转变。不仅审计了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还审计了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监管机关。充分发挥了金融审计在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打击金融领域违法犯罪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阶段:风险审计阶段(2001年10月至今)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金融企业市场化、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金融风险问题也更加突出。这一阶段,国家金融审计紧紧围绕“风险、效益、管理",将揭露金融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在关注单一金融机构的风险的同时,着力揭示金融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以真实性为基础,以检查内部控制制度为切入点,以资产质量审计为主线,以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为突破口开展审计,促进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促进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和效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审计的工作水平和质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审计目标增添了新的内容。(1) 以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重点对金融业总体走势开展宏观审计。开展金融审计必须首先立足宏观、把握大局,全面掌握金融业的战略目标及发展措施,并注重分析战略发展的可行性。(2) 以提高金融企业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对金融系统开展效益审计。主要是围绕结构布局状况和市场营运状况开展效益审计,促进金融企业由适应市场向引导、驾驭和开拓市场的转变。(3) 以提高金融系统运营水平为目标,重点对资产质量开展审计。金融资产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金融业发展的快慢。金融资产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资产企业运营水平。金融审计要抓住金融资产质量这个关键,切实监督评估金融资产质量的等级,促进金融企业改善资产品质,提高资产质量,调优资产结构。
    
    二、金融审计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
    
    近年来,金融审计紧紧围绕“风险、效益、管理”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奠定了金融审计在国家金融监督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审计之路。
    当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我国金融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金融审计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挑战。
    1、分业监管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
    分业监管体制和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的矛盾突出。我国金融业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金融监管框架是“一行三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更加常态化。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分营业务范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这对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了挑战。
    分业监管体制自身的弊端逐渐显现。分业监管体制具有相互独立和专业分工的优点,但也可能会导致监管分离和监管疏漏。各监管部门法律责任不具体,监管职能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又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和协作,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管机制。美国一直以来也是分业监管体系,而监管失效正是形成2008年次贷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2、金融创新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
    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化,金融业务创新活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风险管理与决策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迅速加快。比如,银行业务创新包括网上银行业务、各种投资理财服务、银行卡业务、保险代理业务等,证券业务创新更是层出不穷。
    金融产品与业务互为依托的内在关联不断加强。金融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远高于实物资产,不仅存款、贷款和股票等存在替代效应,长期债券等金融产品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由长期变为短期,产生间接的替代效应,导致各金融机构很难严格区分金融业务。单个金融产品的主要功能通常只有一个,但不同金融产品的互补性可创造各种组合。
    3、金融危机后,金融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
    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与外部性,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中存在威胁金融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金融体制结构不均衡,金融系统内部约束机制尚不完善;已有的金融业监管模式将面临新的挑战;商业银行盈利主要来自于存贷息差,已有的银行风险防范体系还难以满足人民币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的要求;随着外汇管制逐步放松和资本流动日益自由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对我国银行业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展开对国内市场和资源的争夺,特别是对优质资源、高端客户和高级人才的争夺,国内金融机构传统业务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将逐步与国际接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下降,这使得货币政策面临更大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金融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加大。为缓解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导致信贷飙升,虽然有效缓解了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但是部分贷款投入效益不高的政府项目,甚至进入股市和楼市,造成资产价格泡沫,严重威胁我国金融安全。地方融资平台的广泛存在是我国金融安全的又一大隐患。随着内地持续宏观调控和欧债危机深化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对金融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系统性风险发展的可能性在加大。
    4、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联动明显增强
    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联动性明显增强。2000年,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境外市场寻求发展机会。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跟随客户,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积极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我国正式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发展明显加速,与中资金融机构在市场、人才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展开不同程度的竞争和合作,市场联动性明显增强。
    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以来,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尤其是2007年以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增长迅速,包括人民币存款、贷款、人民币计价股票、人民币基金、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计价的衍生产品在内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RQFII的推出,实现境外人民币回流境内,跨境流动有序推进,规模不断扩大。
    5、金融腐败深入演化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起着核心和枢纽作用,同时也是发生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的高发行业之一,使金融安全运转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金融腐败和金融犯罪不断出现新动向。不同于八十年代利用价格双轨制来倒买倒卖,也不同于九十年代中开始透过圈地、贱卖国有资产、承包工程来收取回佣,近年,各种类型的银行腐败、PE腐败,屡遭曝光,而且,涉及金额也越来越大,案件复杂程度也有增无减。2012年中央金融机构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要求,要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打击以贷谋私、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行为,有效遏制金融领域腐败问题多发势头。
    经济学家巴曙松曾分析说:“我国的融资结构过分依赖于银行业,企业离开了银行就往往没有其他的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也增大了银行腐败的可能性。目前国有银行改革中存在的一个隐忧,就是一些纪委监察等的控制力在下降,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风险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案件频发的时期。”
    
    三、新的金融环境下,如何做好金融审计工作
    
    三十年来,无论是在指导思想、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及审计组织形式和手段,以及在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的作用,金融审计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并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金融业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金融审计所依赖的金融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面对庞大的金融机构和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金融审计工作也要不断创新和深化。
    而金融审计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使得原本存在的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仅表现在金融审计人员数量上严重不足,金融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审计技术也亟待提高。此外,如何加强对审计成果的提炼和转化利用,以避免审计发现问题的积累,缓解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同样值得金融审计人员重视。
    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如何做好金融审计工作,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为宏观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是从事金融审计的工作人员需要仔细思考和认真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有以下几点思考:
    1、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金融审计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及政策措施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全力服务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要求审计人员应科学地分析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形势。为适应环境的转变,金融审计必须着眼于宏观,特别是在当今形势下,必须跳出传统审计框架来探讨金融审计,应摆脱只关注审计具体金融企业的局限,由过去的只重视揭露功能,转变为将预防功能、抵御功能、揭露功能融为一体,争取早日成为金融业的“免疫系统”。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要求金融审计紧紧围绕中央重大方针政策,促进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重点关注信贷资金对拉动内需、促进发展、调整结构、维护民生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有关部门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要求审计人员监督金融机构对信贷资金的配置是否科学合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金融审计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和改进方法,将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转变,增强了审计工作的预防性和时效性,实时揭示和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及潜在的风险。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要求金融审计必须始终坚持思想上毫不动摇、行动上毫不手软地揭露和查处各类重大违法案件线索,保证金融领域正常经营秩序,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2、明确金融审计的目标定位
    笔者认为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审计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变化的环境明确金融审计定位,科学推进金融审计工作,做到与时俱进。当下,金融审计的科学定位是“以维护安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揭示和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健全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和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具体要求包括:
    审计范围。(1) 国有金融机构一直是金融审计的主要对象。2003年以后,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改制上市后,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合理。对国有金融机构的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将审计重点放在创新业务和重大违法、违规案件方面。(2) 金融审计,不仅是金融监管,也是对有关政府金融管理机构的再监督。对金融监管部门的再监督是金融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新形势下金融审计工作的必然选择。金融审计对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重点应放在监管部门对宏观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和成效上。(3) 加强对非国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审计力度。
    审计内容。金融审计内容应从商业银行一般信贷业务拓展到中间业务、投资理财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审计,包括金融衍生品、电子银行产品等,特别是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采取隐蔽手段进行的业务创新。随着,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业务的不断延伸,外币业务将成为金融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加快,金融审计也应适时将审计范围向海外扩展。
    审计目标。金融审计目标应走以绩效审计为主的路线,从一般违规违纪审计向绩效计转变。在通过国有金融机构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真实性、法性的审核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纠正的同时,着重对其财状况、经营成果、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发表审计意见,为政府推行金融改革政策、制定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用的信息。
    审计方法。除了过去行之有效的从账务入手、查会计凭证等传统方法外,将更多运用内部控制测试和对业务数据分析性复核的方法,找到审计突破口,提高审计效率并节约成本。“金融审计工程”建立后,还可根据需实施远程审计,探索事中审计的新路线,加强对国有金融机日常的财务监管。落实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信息化条件下的金融审计要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要求,利用审计数据存储平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经常性审计提高审计把握金融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发现和预警金融系统性风险、经营性风险及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能力。
    3、转变金融审计的监督理念
    金融审计要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必须转变监督理念,增强风险意识:(1) 从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转变,以利于充分、有效地揭示金融风险。(2) 从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转变,防患于未然,提高监督效能。(3) 从突击性监督向经常性监督转变,以便于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效益。
    关注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1) 关注金融业务或产品特别是衍生产品、理财产品、证券化产品等创新产品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关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竞争与合作中可能存在的跨市场风险传递,揭示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的产生、传递及危害;(2) 关注跨境资金的异常流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金融机构在应对跨境资金异动中的缺陷;(3) 关注金融机构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贷款过程中存在的银行违规放贷、地方政府或部门违规担保、融资平台公司虚假担保等问题,揭示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转化;(4) 关注中小型金融机构违规问题及存在的风险,揭示金融风险由大中型金融机构向中小型金融机构转移的风险;(5) 关注金融机构跨国发展或境外业务的经营管理风险。
    4、提高审计技术,改进审计方法
    由于金融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不断创新,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等原因,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审计的需求。提高审计技术水平,主要是加快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计算机在金融审计的作用。 提高审计技术水平还表现在将专业的会计、审计、金融、信息技术知识与研究金融犯罪机理和特点结合起来找准金融犯罪易发环节、高发领域和基本规律,探究和弄清金融犯罪主要形式和采用的技术手段,为审计打击金融犯罪找准精确方向、提供有效手段。
    改进金融审计方法,提高金融审计的质量。从金融审计的实践来看,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审计方法:(1) 充分运用延伸审计调查。从近几年的金融审计实践看,延伸审计调查是信贷资产质量审计的常用方法,也是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的有效途径。国家应尽快研究制定或完善延仲审计的实施细则,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免为审计留下了风险隐患。 (2) 坚持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比如,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金融审计相结合,积极尝试开展金融机构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与专项调查相结合,充分发挥专项调查针对性强的优势;将系统性审计与专题审计相结合,针对金融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一个专题,进行跨系统、跨地区、跨行业的专题审计;将信息系统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从投资绩效和维护金融安全的角度开展金融信息系统审计等。(3) 注重多个审计方法的配套运用。比如,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审计与跟踪审计相结合,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等。
    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当前金融审计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审计资源和审计任务的矛盾,主要也是金融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只有人才队伍素质提高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真正履行好审计职责,做好金融审计监督与服务工作,使金融审计为我国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金融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扎实的业务素质。金融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审计、会计、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专业技术知识和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2)开拓创新素质。金融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需要金融审计人员保持创意的思维方式、创新的工作状态。不断研究新形势,应对新变化,提出新对策,使金融审计适应和跟进金融业发展。(3)坚定的政治素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于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观察金融业发展,判明金融业走势;善于从讲政治、讲党性的立场鉴别金融业的发展变化;善于从讲责任的方位审视金融资产的安全运行情况。切实做到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奋力拼搏。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金融审计人员队伍,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建立长期人才培养机制。金融审计的业务特点,决定了金融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这就要求首先要建立长期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培训机制以及人才的流动机制,这是解决金融审计人才匮乏的根本问题。(2) 不断引进外部专业审计人才。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引进外部金融人才可以弥补金融审计在金融业务审计方面的短板,是快速提升金融审计人才队伍素质的方法之一。(3)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署机关各司(局)、派出审计局、特派办的金融审计部门相互之间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有利于上级审计机关推动和指导下级审计机关金融工作,将先进的金融审计经验和方法传达至下级审计机关;有利于下级金融审计人员接触大中型金融审计项目,学习先进的金融审计理念。(4)采用多种培训形式提高金融人才业务素质。人才培训是长期系统工程,通过有目的的系统培训,达到加快金融审计人才培养的目的。
    6、积极研究跨境审计的有效途径,加强监管部门协调
    金融审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创新金融审计机制,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组织的合作,注重多方审计力量有机凝聚,形成监督和惩治的整体合力。(1) 切实履行经济高层次监督的职责,担当协调者的重任,加强与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纪检司法部门、财政税务部门等其他机构的合作,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加强跨行业监管,形成互补和共享机制以及有效地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安全的合力。(2) 加强与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合作,充分利用内审工作人员熟悉本行业情况、内审人力资源较充足的优势,对金融风险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的监督,整合金融免疫系统的效率和效果。(3) 整合各特派办资源和地方金融审计资源,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审计调查,尽量拓宽金融审计的范围。
    积极研究跨境审计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随着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日益紧密,金融审计人员越来越多地需要到境外开展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境内金融机构的审计业务境外延伸;二是针对境外业务的跨境审计。境外金融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与境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需要金融审计人员了解境外金融市场的业务和规则,同时,需要积极研究跨境审计开展的有效途径,既要达到金融审计的目的,又要避免潜在的风险隐患。
    7、加强金融审计信息分析评价和审计成果转化
    充分利用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完善审计信息的分析、评价体系。随着面向客户的跨行业统一的金融审计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利用标准化的金融审计分析方法体系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资金为导向”的跨行业审计分析,揭露金融业存在的系统风险;而且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方法从金融审计数据库中发现有相关联度的问题和趋势预测,开展宏观决策分析。同时,联网作业模式将会实现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动态、预警、连续的监管,大大提高金融审计的宏观性、科学性、建设性。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金融审计的各类审计调查以及对各类审计项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是提高审计风险预警功能的重要途径。应建立起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评价运行机制。微观是指行业或专业性的审计分析评价,依托行业或专业性审计和审计调查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宏观分析评价是立足于解决宏观和全局方面的问题,分析评价经济社会运行态势是否存在趋向性偏差;分析评价宏观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分析评价整体经济运行的安全性和实现效果,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共性的趋向问题和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微观和宏观分析评价,可以帮助国家审计更敏锐地感受风险、发现问题,为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加强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达到审计的最终目标,充分发挥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具体建议包括:(1) 保证审计结果客观、公正,让审计结果变成服务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2) 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落实的联动机制。实现审计成果的通俗化,扩大审计结果信息的受众面,使审计结果能为普通民众所理解和使用。(3) 及时总结审计经验,探求审计规律,在金融审计实践积累中,不断提升审计成果层次。(简慧)
    
    
    
    参考文献:
    [1] 董茂泉:审计视角下的金融风险防范,《理论观察》,2005年4期;
    [2]《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规划》(审计发〔2007〕44号);
    [3] 李君,方宝璋,王治清:国家审计体制改革方略,《财会与审计》,2005年8月,总第290期
    [4] 刘家义:《紧紧围绕主题主线 切实履行审计职责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 年1 月18 日;
    [5] 刘家义:关于我国金融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2年05期
    [6] 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审计情况通报》,2011年第14号;
    [7]《李金华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8月;
    [8] 马亚男,周洪杰:审计文化模式概说,《审计研究》,2011年第1期 ;
    [9]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10] 审计署长刘家义阐释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2012.1.20
    [11]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安全运行,2009年5月5日,第3期(总第186期);
    [12]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美国审计署在金融监管改革中的职责分析与借鉴,2012年4月24日,第9期(总第304期);
    [13]《审计研究》编辑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审计研究》,1995年第3期;
    [14] 孙宝厚:“国家审计基本理论问题思考提纲”,《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1999年;
    [15] 文华宜:商业银行审计发展趋势初探,《审计研究》, 2003年4期;
    [16] 邢莉萍: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7] 尹平:创新:审计发展的永恒主题,《江苏审计》,2002年第1期;
    [18] 张苏彤,张怡:防范金融风险的审计思考[J],《金融会计》,2004年06期
    [19] 赵远博:“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其实现途径”,《中国审计》2012年第2期;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