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
郎少萍(审计署太原办)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6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促进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一直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本文在阐述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目的和主要内容基础上,论述了目前我国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政策执行 跟踪审计 风险
    
    在《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加强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我国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时间相对较短,制度规定、技术手段等还不够完善,审计环境不断变化,同时也由于跟踪审计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审计机关在审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引发了审计风险,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一、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政策是国家管理经济社会的重要手段。促进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一直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紧随着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从以往的事后监督,推进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解决了传统审计监督的滞后性和间接性,切实提高了审计监督的时效性,这样的转变也与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需求相适应。通过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能够促使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得到及时有效落实,实现政策的改进和逐步完善,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对象虽然是政策,但其审计包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如,为了实现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国家批准了一批投资项目计划,并相应提供了项目配套资金,这些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使用都是为了实现扩大内需政策服务的,因此也都审计内容所涵盖的对象。然而,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侧重点必须放在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上,对项目和资金进行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审查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我国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风险成因
    (一)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认识不明确引发的审计风险。目前,对于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应该什么时点审,审什么,怎么审,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明确的定义。审计人员往往对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认识片面化、零散化,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审计人员将审计工作的内容简单化,或是混淆为一般性的传统审计,审计的内容、重点和技术方法等都没有凸显出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应具有的特点和要求,审计效果不尽人意。
    
    (二)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出现越位引发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时,需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频繁的介入,并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这些监督建议往往很容易演变为直接管理,出现监督越位的情况。而由于目前我国对审计机关与政策执行者双方责权关系的界定不明确,审计机关很难以判断审计监督不到位还是监督出现越位。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更倾向于监督越位,由此所带来的审计风险也不言而喻。
    
    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的要求不匹配引发的审计风险。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内容既涉及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又涉及与政策执行相关联的项目和资金,审计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所以需要充足的审计力量,以满足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大量性。然而,现有的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的要求不相匹配,致使审计风险增大。如保障房审计、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审计等等审计项目都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为按时完成审计任务,审计人员或是审计的深度不够,或是审计的涵盖面不高。
    
    (四)审计对象的社会敏感程度和动态性较高引发的审计风险。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政策一般都是容易出现问题,且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政策,其社会敏感程度相对较高。而且跟踪审计要随着审计对象的实施过程而逐步推进,其监督又具有动态性。同时,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项目往往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出具审计报告。这样的审计项目较通常的审计项目其审计难度要高得多,一旦发生审计错误或失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要比其他审计项目大得多。
    
    (五)审计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化和复杂化引发的审计风险。我国目前正处于继社会制度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后的第三次重大的经济社会变革,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门,审计工作的全局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必须进一步增强。按照刘家义审计长的要求,审计机关要加大对中央确定的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中央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如,要加大对资源、环境、土地合理有效开发情况的审计;加大重点民生资金审计;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等等。可见,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审计范围和内容随着新形势发展在不断扩大化和复杂化,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三、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科学评估综合审计能力,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风险。能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能力,是影响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审计机关要对本单位的审计资源状况进行科学分析,清晰的了解本单位可支配审计资源的详细情况,要从审计人员的数量、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对本单位的综合审计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也要考虑外聘人员和专家教授对本单位综合审计能力的影响程度。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审计项目的要求,科学合理的配备审计资源。
    
    (二)准确把握重点环节,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机关应当科学确定审计监督介入的时间点,并在综合考虑政策的执行范围、社会影响程度、政策效应反应时间、涉及项目和资金的规模,以及审计成本效益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后,确定审计重点环节。重点环节的选取,要体现跟踪审计的连续性和时效性。把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变为重点环节及时跟踪,做到点面相结合,政策、项目、资金相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有效缓解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资源不足的现实矛盾。    
    
    (三)建立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评价标准。应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标准,使审计人员能够对政策执行的可行性、连续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审计评价标准既要包括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效率和效果审计,所需要的绩效性考核的评价指标,同时也包括常规的宏观和微观类经济性指标,如GDP、财政收入、企业销售收入等等,这些审计评价指标可使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评价时有据可依,避免主观随意性。(郎少萍)
    
    参考文献:
    [1] 白日玲,“审计机关强化跟踪审计的若干思考”,《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关于开展跟踪审计情况的调研报告”,《审计研究简报》,2009年第9期;
    [3]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关于跟踪审计的几点思考”,《审计研究简报》,2009年第10期;
    [4]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跟踪审计若干问题研究”,《审计研究报告》,2010年第6期;
    [5]孔凡勤,“跟踪审计专业判断影响因素分析”,《财会通讯》,2008年第12期;
    [6]荆门市审计学会课题组,“基层审计机关跟踪审计有关问题探析”,《审计月刊》,2009年第9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