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化和发展的视角看审计文化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王建荣 刘卫华(审计署郑州办)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8日】
字号:【大】 【中】 【小】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审计文化就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发展审计事业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与其他文化一样,审计文化也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文化体制改革理论在国家治理中的实践性标准
    
    文化体制改革首先必须有利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更大、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核心理念和主体意志,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优秀文化,全面提升全民族的思想文化修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趣味,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不断注入强大的思想和智慧力量,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正面力量的重大历史使命。如果不能够保障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实施,不能够成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源泉和思想支撑,不能够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带去更多的美好的精神享受和高尚情趣,其核心思想、主体精神和丰富内涵不能够成为人们日常性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所谓的文化体制改革也就没有取得成功。
    文化体制改革还必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解放文化生产力,切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由高端和前沿新兴技术成果所支撑的新型文化娱乐形式的不断发展,以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丰富的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在近年来的文化发展实践中,很多来自体制外的民营文化产业实体,已经为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优秀参照样本。这些民营文化产业实体,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能够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优势,充分调动机制、体制优势,广泛延揽人才并有效发挥人才优势,有效运用和借助市场规律的力量,所以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良好生存,并能够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在主动参与文化市场的发展与壮大过程中,不断培育和提升文化生产力。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最为直接和鲜活的参照系。
    坚定不移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其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更加有效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运用市场要素,切实推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原有体制中文化相关部门所拥有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提升原体制内的文化资源质量,并有效借助市场的巨大推动力和机制力量,实现体制内外优质要素的有效整合和双赢。能否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实现文化生产力的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激活,是检验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又一项重要标准。
    文化体制改革应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更趋多样化、多层次化的文化需求,更完整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依据,就是在原有体制中,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不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他们的文化选择范围还不够广泛,由于受到文化生产力的发育程度所限,人们能够欣赏到的文化产品种类还不够繁多,尤其是质量优、品味高、形式多、层次全的文化产品仍然太少。所有这些,我们也都希望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使之发生彻底的质变,通过激活一切积极因素,深度开发人们的文化原创劳动意愿,努力增加文化产品种类,严格保护和爱护人们文化劳动成果,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发展的主体,把文化权利完整充分地还给人民。
    
    二、审计精神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主要特征
    
    审计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虽与其他行业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它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能够把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国家审计所确定的职责要求和既定目标中来,使审计事业在日益复杂和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和保障。
    (一)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依法审计是审计机关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也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职业理念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履职时,必须严格遵纪守法,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客观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要求审计人员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反映情况,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既不掺杂个人的好恶和主观意愿,也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审计人员只有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审计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审计机关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国家审计机关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而现在一些部门单位财务弄虚作假的情况比较严重,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原则,勇于同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忠于国家和人民,忠于审计事业,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当然,审计机关既要鼓励审计人员大胆揭露和处理各种违纪违规问题,也要建立起对审计人员的保护机制,成为审计人员的坚强后盾,避免审计人员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受打击报复。
    (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审计是一种专业的经济监督活动,社会各方面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行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违法违纪的手段愈来愈隐蔽,审计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日甚一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始终坚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既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追求进步,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审计能力。审计机关也应该在打造复合型人才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四)善于总结,促进规范。前任署领导曾经谈到,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注意从机制、体制上分析原因,规范今后。分析原因,规范今后,既是审计工作的目标,也是审计工作的归宿。审计人员要善于把平时发现的个别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找出共性的问题,然后从制度层面去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新形势下,审计人员既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政策法规,又要善于对完善政策法规提出建议,因为审计人员最能发现政策法规的不足,也最有条件提出专业意见。
    (五)廉洁自律,无私无畏。己身不正,何以正人。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对经济的监督、评价全力,就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正身守道,做到正人先正己。审计人员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纪律,不该拿、不该吃的决不伸手,并且要摆正心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做到生活上不奢侈,待遇上不攀比。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审计人员只有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才能做到一身正气,无私无畏。
    
    三、审计精神文化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情况和问题层出不穷,作为综合经济监督的审计机关,如何揭露经济领域中的各种违纪违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广大审计人员面前的艰巨任务。但是,现阶段传统审计的观念还根深蒂固,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还不适应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审计监督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加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加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四个方面精辟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通过审计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审计作为政府经济监督部门之一,肩负着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通过对各类财政性资金的监督,尤其对支农扶贫资金、生态建设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和教育、卫生、民政等领域的审计,确保国家扶贫、救助等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主法治建设。要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构建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审计精神文化。
    (二)加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经过了“边组建,边工作”、“抓重点,打基础”、“积极发展,逐步提高”、“全面发展审计事业”和“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等各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审计监督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审计目标是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为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与企业职能的分开、社会中介组织逐步规范,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要更多地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审计目标和重点的调整,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扩大,审计内容和形式的深化,为审计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倡导科学的审计理念,追求高尚的审计精神,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
    (三)加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强调支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是整个社会系统内部结构的变迁,是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就业形式、分配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时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逐步多样化,加之因深化改革过程中带来的一些暂时困难和问题引起人们产生的疑问、困惑需要进一步化解矛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愈加突出,以及现代化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思想、精神和心理带来种种压力等都要进一步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审计精神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
    
    四、在国家治理下如何加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
    
    作为审计人,在国家治理中,要把审计精神作为全体审计人员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价值体系,从承认、接受、内化到自觉作为准则,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
    (一)用创新的理论发展审计文化。在新时代,应当把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坚持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民主法制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理论、新观念、新道德作为审计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核心,与日俱进,为我所用,推动审计文化的发展。促进审计人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改变思维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把工作重点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主法制建设上来。
    (二)用丰富的载体展示审计文化。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广泛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传媒展示审计文化;广大审计人员是建设和实践审计文化的主体,只有让广大审计人员广泛参与了审计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因此要充分利用工会、共青团、学会等组织通过文艺节目、文学作品摄影作品、演讲、演唱、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表现和反映审计文化。
    (三)用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料丰富审计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底蕴,充分梳理本地的文化脉络,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是文化建设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对一些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应当组织力量认真研究,结合审计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提炼历史精华中创新,在把握时代特征中发展,从而打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和广大群众容易接受,又有时代气息的审计文化。
    (四)用科学的规划推动审计文化建设。审计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当把审计精神文化建设纳入到审计工作的整体规划中来,同审计任务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总结。努力探索审计精神文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与审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审计精神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并切实从人、财、物上做好充分准备。
    (五)用提高社会参与度广泛宣传审计文化。审计工作是综合监督部门,审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离开了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被审计单位、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审计机关是很难履行职责,审计的监督作用是不能全发挥的。通过提高审计精神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度,能让社会更加了解审计和支持审计工作。因此,审计机关决不能关起门来搞审计精神文化建设,应当切实提高审计精神文化建设的开放度,努力把审计精神文化建设溶入社会大文化建设之中,加强与相关行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六)用整合资源打造审计文化精品。审计机关的各级领导不仅要做带头倡导和实践审计精神文化,在审计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而且要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配置好所需的资源;审计精神文化建设中所需的经费和专业人员不能单一的依靠政府解决,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作、共建等形式合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审计机关内部应当加强纵向和横向的合作,同时还应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打造审计文化精品。(王建荣 刘卫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