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专项审计 助力西藏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耿道乾 赵奕明(审计署兰州办 西藏审计厅)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6日】
字号:【大】 【中】 【小】
    一、引言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定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决定》特别指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决定》还指出,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由此可见,今后十年,国家将加大文化建设投资力度。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有义务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针对性地谋划审计工作,助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二、公共文化设施的涵义
    
    公共文化设施的涵义比较宽泛,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指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以及一些纪念地等。其中投资相对较大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应作为审计调查的重点。
    具体西藏文化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西藏文化在全国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西藏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也用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人的心。神秘而圣洁的西藏文化早已令无数人心向往之。西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西藏是一个宗教圣地,大力发展西藏文化,对于促进西藏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藏传佛教为主题的文化基础设施较多。
    众所周知,以布达拉宫、大昭寺、桑耶寺、哲蚌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庙闻名中外,每年在满足藏族人民群众精神享受的同时,又能吸引海内外大量游客,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西藏各级党政部门积极实施广播影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使西藏广播影视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明显提高。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和“边境文化长廓工程”,建设县级宣传文化中心6个,乡镇级宣传文化中心33个。申报、命名2个国家级、11个自治区级和12个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了西藏博物馆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市彩电中心,正式成立了7地市电视台,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三)对西藏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专项审计的意义。
    文化事业是西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区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区文化建设和文物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条件,我们将紧密围绕西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区党委八届二次全委会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安排部署,积极开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专项审计调查,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建设,资金使用安全有效,充分认识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并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推动我区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战略转变,用实际行动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到位、落到实处,让西藏各族人民充分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力、社会主义祖国的向心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审计调查的原则
    
    (一)审计组织方式上,坚持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为主。
    公共文化设施具有项目多、资金分散的特点,而且大部分是按批次有计划地实施。如“十五”期间集中实施了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十一五”期间集中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根据2012年2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发布的《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实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建设。因此,在审计组织方式上选择专项审计调查效果较好,这是因为专项审计调查具有以下特点:
    1.目标的宏观性。由于专项审计调查是对经济领域中带全局性、普遍性、倾向性的特定事项进行系统调查了解,通过综合分析,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揭露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因此专项审计调查的目标具有宏观性。
    2.范围的广泛性。专项审计调查范围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和资料来源的广泛性两个方面。从对象上看,凡是与被调查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属于专项审计调查的范围。从资料来源上看,专项审计调查的证明材料既可以是从被调查单位的账册、报表中所收集的会计、统计数据,也可以是用调查走访有关人员等方式所收集的与被调查事项有关的其他资料。
    3.方式的多样性。从严格意义上讲,专项审计调查是审计和调查的有机结合,因此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开展审计调查。专项审计调查既可以是单项调查,也可以是多项调查;既可以是单独的审计调查,也可以结合项目审计开展审计调查;既可以通过审核被调查单位的会计、统计资料进行调查,也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访有关单位、个人,以及向有关单位、个人发放审计调查表等方式来进行调查。
    4.作用的时效性。专项审计调查的目的是为上级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因此作出审计调查结论和提出审计调查建议必须要在上级有关部门作出决策之前,否则就会错过时机,使审计调查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二)在绩效评价上,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不在于获得了多少经济利润,而在于他的社会效益。公共文化产品的这一本质特征,亦即它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要求精神产品的生产必须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就是要求精神产品问世之后应当对社会生产积极的、进步的、良好的影响和效果,能够引导人们陶冶高尚情操,完善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激起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决定》指出,坚持统筹兼顾,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为此,审计人员在发表绩效评价时要侧重于项目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
    (三)在审计建议方面,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制度为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对此,审计机关只有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从国家治理层面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解决文化建设深层次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四、公共文化设施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容
    
    (一)《决定》贯彻落实情况,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先后召开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并动员各省市、中央国家部委和中央国有企业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全国兄弟省市文化文物部门的无私支援下,我区文化文物事业加快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古籍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并取得突出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自治区、地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
    审计机关应认真学习《决定》,对照《决定》提出的实施要求和建设目标进行对比,检查各地贯彻落实《决定》的措施和政策是否落到实处。例如,《决定》提出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审计机关应该调查各地是否落实一定的配套建设资金用于文化建设。再如《决定》提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审计人员可以实地调查上述文化设施是否真正对社会免费,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
    同时,通过审计调查,揭露和反映各地贯彻落实《决定》中存在的困难和体制性障碍,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从制度上进行完善,维护中央政令畅通,为实现文化 建设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二)项目建设和设备购置项目管理情况,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审计调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齐全,施工单位和设备购置是否经过招投标;审查是否落实监理责任制,审查工程质量控制是否健全,对工程用建筑材料是否经过质量检验;审查是否存在随意变更项目建设地址、建设单位,降低建设标准或缩小建设面积等问题;审查工程投资控制是否有效,是否在批准的概算范围内,对超出概算的投资要审查工程变更的合理性。
    与此同时,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需要配备大量的音响、图像、通信等设备,这些设备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审查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设备配备情况,检查是否按要求配备齐全,有无相关设备被其他部门长期占用等问题。
    (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确保资金安全有效。
    公共文化设施属于公共基础设施,一般有中央、省、市、县共同出资建设。审计中,重点审查配套资金到位情况,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有无上级财政层层转嫁配套责任,加大县乡财政支出压力,影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度的问题。审查各级地方财政是否将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有无通过虚列支出等方式搞虚假投入的问题;资金是否按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分配;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用款单位,有无用于平衡财政预算、滞留、抵扣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审查用款单位是否按照批准的项目和规定用途使用,有无虚列支出、截留、转移、出借、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贪污私分、挥霍浪费等问题。
    要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充分发挥审计“经济卫士”的监督职能,切实监管好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使文化惠民工程造福市民,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四)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情况,确保社会效益最大化。
    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后,能否顺利正常运营,直接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决定》中指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如何保证这些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日常开支,既是各地政府的难题,也是审计机关审计调查的重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工程。尤其对于西部地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经费保障水平较低,财政拨款大部分用于保证人员支出,用于开展业务活动的经费十分有限。因此,必须研究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其服务面积、服务内容、人员构成等因素,研究制定财政补助定额标准,充分保障人员开支和日常运转所需经费。要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支持开展业务活动、改善设施设备条件,促进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要实地调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情况,特别是要关注乡镇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是否有效履行了时政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开展文体娱乐或读书活动;举办各类培训讲座等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实地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完善运营保障机制,改进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建议和意见。
    
    五、结束语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全区各级审计机关必须自觉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才能助力西藏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耿道乾 赵奕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