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价值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研究
朱华成(审计署哈尔滨办)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3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本文在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和审计价值理念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审计价值理念在审计制度创新、审计技术进步和执行审计制度规范中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审计价值理念在构建审计制度中的三种路径方式,分别是重塑价值理念、对价值理念重新定位和规范审计行为,为我国审计制度的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审计制度 价值理念
    
    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根植于一国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设立了诸如大宰、小宰、司会、宰夫等审计官吏,以后历经秦汉、唐宋等朝代,几千年来,审计作为监督制度,体现的是旧时期帝王君主的阶级意识,服务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直到民国时期,我国在废止封建审计制度,并参照日本欧美国家的审计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近代新式审计制度”。当代中国,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审计的本质。
    
    一、审计制度与审计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通俗地讲是指价值判断和理想信念,具有支配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审计价值理念是审计行业特有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是指审计人员对其所面临的事项进行判断时的价值取向,是审计人员思想领域的内在约束和自觉执行的行为规范,是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主体的思想和信念。审计价值理念与审计制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审计的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并且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
    
    从西周到清朝末,我国审计历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西周的官计审计阶段,二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末的勾计审计阶段,三是从曹魏到唐朝前期的比部审计阶段,四是从唐朝后期至宋朝的三司勾磨审计阶段,五是元明清的科道审计阶段。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审计官职名称不断变更,但是审计的职能、审计服务的对象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审计的客体始终围绕着国家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活动,审计服务的对象不是奴隶社会的君王就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我国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下,审计官员必然形成牢固的廉洁自律、忠于职守、奉公守法、报效朝廷的思想价值理念。
    
    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是国家审计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形成的国家审计相关制度安排的总称。其基本标志:一是符合中国国情;二是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三是基于审计的本质。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价值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服务国家治理、维护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为基础。
    
    二、价值理念在审计制度形成中的作用
    人作为价值理念物化的主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审计的文化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审计监督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是审计人员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理念、价值、精神和行为方式。价值理念是审计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既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又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意识判断,因而,它不仅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反作用,对人的主观意识判断也有反作用力。从审计制度的历史上来看,审计制度的每一次创新发展,都折射出审计价值理念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审计价值理念推动审计制度的创新
    审计价值理念为审计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导向,人们主观价值判断水平的提高,会产生对审计制度更高的要求,以衡量优劣的价值判断和臻于至善的理想信念对现有制度提出批判性建议,推动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我国在完善国家治理的征程中,审计制度从无到有,到不断完善,价值理念都起了先导作用。建国初期,有人曾认为审计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伴生物,社会价值意识形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审计工作没有存在的必要。到“文化大革命”末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各种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会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人们愈来愈感到加强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要。审计制度作为保障经济运行的监督方式便应运而生。在新时期,随着国家审计在社会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审计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会计监督,更多的提升到注重推动完善体制、健全制度上来,审计制度是也顺应形势发展创新。从审计法的修订,到新国家审计准则的颁布,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实施,无不体现审计价值理念在推动审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中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的审计价值理念推动审计技术进步
    对国家审计而言,审计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人的主导作用,以人为本是审计价值理念的最直观表现。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发挥人的责任感、洞察力、分析力、判断力、理解力和战略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与环境变化的互动,发现规律,探究规律,并提出新而有效的构想与建议,实现创新。从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过渡到机械工业社会,中国的审计技术也是从听、勾到纸、笔、算盘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革命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工作中,特别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金融、保险等较多的大型单位都在引进终端服务器的基础上,使电子计算机、通信、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和渗透,通信网络高度智能化,计算机的功能倍增,构成了不断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在审计署的积极推动和引导下,各级审计干部将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必修课,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审计软件开发水平得以飞速发展,审计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被审单位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不仅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使大型的行业审计、效益审计工作变得游刃自如。
    
    (三)审计价值理念是执行审计制度规范的保障
    长期以来,我们倡导“依法治国,以德服人”,德治作为法治的重要补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尤其在我国具有优良的儒家传统文化中,德治往往更能深入人心,具有法治不可比拟的效果。审计价值理念的内涵属于审计职业道德范畴,尽管是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作为的行为观念,也可以通过审计制度潜移默化地予以体现,审计制度规范的良好执行,离不开审计价值理念的教化、激励、规诫作用。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很多审计制度还不够完善,有些制度还有待于建立,特别是当有些制度在没有酝酿成熟之前,可以通过思想意识理念来影响、导引审计人员应如何作为、不应如何作为。如《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这十六个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较高的业务水平,还需要有勤勉敬业的精神。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审计工作中牢固树立认真负责,时刻把审计工作放在第一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离开这种价值理念的支撑,即使一时半晌做到了这十六个字,也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因而,通过贴近审计人员客观实际的方式方法和环境氛围,将清正廉洁、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等思想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审计人员的心田,审计制度规范的执行会更有效。
    
    三、发挥审计价值理念在审计制度创新中作用的路径方式
    (一)总结经验、把握规律,重塑审计价值理念

    如前文所述,审计价值理念是审计制度创新的推动力量,审计制度的创新离不开审计价值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从我国审计制度建立开始,审计价值理念就伴随着国家审计的发展而发展,影响着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并渗透于国家审计组织发展的各个环节。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审计制度的创新和发展中,我们同样要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精神,在总结以往的经验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从源头上对审计价值理念进行重塑。我国审计制度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也已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不同审计制度的更替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它是一代又一代审计人辛劳、血汗的积淀,是一代又一代审计人智慧、才华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去利用发掘、梳理雕琢、发扬光大,同时,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审计准则和审计方法,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
    
    审计价值理念的重塑,必须以反映或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为前提、为标准,需要我们以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探求审计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审计的本质,以此来调整、明确审计的目标、任务、途径、方式等。审计价值理念的重塑,需要我们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适应各国的政治经济政策不断趋向融合,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适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政府的职能不断地调整和深化,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日渐增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等等变化。身临变化的环境,必须改变我们的传统审计价值理念中与环境不相适应的部分,重新调整和确立我们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等,从源头,从思想意识上彻底肃清制约国家审计发展的因素。
    
    (二)国家审计价值理念的重新定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揭露和查处问题的审计价值理念下,审计工作以如何能够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查处大案要案为重点。这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和素质的提高,仅仅揭露问题和查处大案要案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国家审计的需求。人们更多的是需要国家审计在审计之后,能够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和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使问题不再发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发现问题和揭露问题的审计价值理念,已很难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公众的期望。
    
    从古今中外的审计发展历史,尤其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审计制度30年来的实践看,国家审计的本质是保障国家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通过有效的工作去防范问题的发生,把潜在的风险点揭示出来,进而予以解决和化解。从审计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看,国家审计是法律授权的监督,其职责是促使纳税人的钱用的真实、合法、有效,确保少出问题、不出问题,特别是不出大问题。要达到这一要求,审计就不仅要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纠正问题,还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法治、强化管理、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才能促进管好用好资金和财产。因此,在变革了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确立国家审计的价值理念,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积极角度去理解和实施国家审计,树立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所谓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其核心为“透明、责任、效能、发展”。即以效能和发展为依托审视审计对象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意见,使其在法定的框架内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促进其加强责任感和提高行为的透明度,从而使审计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因素。惟有在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的引导下,创新才能实现国家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的双赢发展。
    
    (三)塑造审计价值理念规范审计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审计工作中的是依法、严格、公正、务实、创新、诚信、团结、廉洁、奉献、文明的审计职业精神。审计价值理念是约束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审计人员思想意识行为的理念,是要求人们自觉自愿执行的规范。审计价值理念属于审计文化范畴,具有可塑性与实践性,同时是历史的、实践的过程。在塑造审计价值理念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人性化的因素,才能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审计人员才能自觉地按审计价值理念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把方方面面的人员吸引到审计这个团队中来,使更多的同志愿意为审计的事业奉献终身;只有塑造既能体现我国基本国情又符合国际习惯的审计理念,审计人员才能自觉地信奉、自觉地践行这种价值理念;只有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步,与审计人员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审计人员才能乐于接受、才能入心入脑。每一位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时时刻刻地用所明确的价值理念规范审计行为,并在审计实践中努力践行审计道德规范,正确处理好与其他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关系,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把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国家审计所确定的远景规划和目标中来,审计制度才能切实发挥作用。(朱华成)
    
    参考文献
    1. 公方彬,《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几点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2期
    2. 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2期
    3. 刘家义,《积极探索创新 努力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研究,2010年第1期
    4. 王常松,《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审计研究,2010年第3期
    5. 冯均科,《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审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财经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2期
    6. 周生春、陈国营,《审计文化的定义、结构及定位》,中国审计,2003年第1期
    7.王平波,《论科学发展中国特色审计》,审计研究,2008年第2期
    8.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9.徐彦夫,《审计文化简论》,审计研究,2005年第5期
    10.马亚男、周洪杰,《审计文化模式概说》,审计研究,2011年第1期
    11.《创新中国特色国家审计制度研究》,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研究报告,2008年第14期
    12.史全生,《略论民国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13.王鸿,《中国特色国家审计制度的基本内涵》,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年第8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