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审计发展看审计文化的发展
樊昊军(审计署郑州办)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9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本文根据三千余年的中国审计的发展历程,以国家审计的发展脉络为主线,从各阶段国家审计的对象、手段、人员等审计职能的主要特点入手,分析了各个阶段的审计文化发展情况。重点剖析了恢复审计监督制度30年以来,特别是新时期国家审计的发展和审计文化的需求,力求达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文化基础的目的。
    
    关键词:国家审计  历史发展   审计文化
    
    自西周的官计,到宋代“审计”的出现,再到现代审计制度的建立,中国审计经历了3000余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审计制度、审计机构、审计职责、审计活动的历史轨迹。中国审计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混沌到清晰、从萌芽到成熟的发育生长过程。而国家审计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也随着中国的发展也逐步完善。文化建设需要依赖一定的载体和背景,同时先进的文化能促进载体的健康持续发展,审计文化同样如此。在审计发展中探索审计文化,既能充分发挥审计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作用,也能推进审计本身的发展。
    
    一、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及由此引起的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审计也由此而产生,需要对财政收支和官吏经济履职情况进行考核监督。财权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权力之一,古往今来,由先秦至今,任何国家的运转都依赖于财力支持,而保证收入和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规范性、真实性,最大限度发挥效益和防范浪费贪腐等发生,就需要监督。审计就是一种经济监督。虽然各阶段审计形式多种多样,但主流审计形式的主导地方一直十分明细。从中国审计的发展历程看,审计制度曲折发展,不断完善,日趋成熟。根植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土壤,具有十分鲜明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古代审计的主要发展情况。
    夏商西周时期,是国家审计的萌芽和产生阶段。西周的官计制度,其审计的职能就十分明细,并形成了对后代审计产生深远影响的稽核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双线并行模式。
    东周和秦汉时期,国家审计已演变为较为规范的上计制度,重在稽查考核官吏,并出现了《上计律》等专门的律法,为审计监督提供了法律基础。
    魏晋唐宋时期,国家审计逐步向独立、专职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地方审计组织也有所加强。特别是南宋成立的诸军诸司审计司(审计院),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专职审计机构。
    元明清时期,以科道审计为主,监察机关集监察和审计职权于一身,形成了高度集权、机构庞大、制约严密、法规相对完善的强有力的监察体系。清末立宪时,还准备成立审计院,是中国审计向现代化发展迈进的一次尝试。
    
    (二)民国时期中国审计的主要发展情况。
    民国时期,虽然只有38年,但是,这是中国比较全面地建立审计现代审计制度和体系的时期。有着其突出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将审计列入国家大法,如《临时约法》和《中国民国宪法》等,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地位;二是设立专门机构,如中央政府设立的审计院,地方政府设立的会计检察院、审计厅等;三是制订审计法,共颁布过四部审计法和若干“施行细则”等,使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四是审计人员专业化,出现大批专业审计人才;五是监审合一,审计与监察之间,有相辅相成之效;六是审计领域扩大,审计财政预决算、收入支出、内债外债、工程项目、经济案件等;七是审计种类和形式多样。
    民国时期的审计,明细区别于中国古代的各类审计特点,具有现代化审计的特征。同时它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审计的优良传统和吸收了西方国家的审计理念和制度,又有自己的时代特色。虽然执行中存在弱化问题,流于具文,但毕竟为现代化审计建立了一定的模式。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审计事业也从无到有,从初步创立到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无论是苏区的审计委员会,还是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以及之后边区政府和各根据地的审计部门,都十分重视审计工作。在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非常战争时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显然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审计制度和体系,但是审计对中国革命的事业的历史贡献十分明显。
    
    (三)现代中国审计发展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至1982年,我国未设置独立的国家审计机构,未形成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在特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主要是在财政部门设立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1982年,宪法规定实行审计监督为开端,确立了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审计事业全面、迅速发展。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审计工作的起步阶段。1982年新颁布的宪法,规定在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1983年成立国家审计署,以后逐渐建立的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开展审计工作试点,在不同领域摸索经验,初步打开了审计工作局面,为严格财经纪律,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是经济体制转变时期,审计工作在探索中稳步发展。特别是审计实施条例和审计法的公布,标志这审计工作走上了法制运行的轨道,审计机构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监督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在国家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保障改革开放和国家财政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审计工作全面发展阶段。审计法的修订,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审计技术手段更加现代化,审计工作水平全面提升。特别是新的审计理论的提出,如“免疫系统”和国家治理。种种都奠定了国家审计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化审计转变的基础。
    
    (四)小结
    人类社会的生活有共同性,人类创造的文明也有共同性。既往的各种文明之间固然有其相互排斥的一面,也有其相互参照、相互吸收的一面。一个事业的发展,必须有其固有文化的支撑,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自己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特征。
    在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经济行为空前活跃,这就迫切需要加强经济监督,加强审计。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文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相辅相成。“温故而知新”,在了解研究中国审计发展历程的前提下,有助于发展新时期的审计理论,加强审计文化建设,从而做好审计工作,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的发展。
    
    二、各阶段文化环境及其对审计文化的影响
    
    审计是一种社会行为,不可能脱离时代特点而存在。审计也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审计作用的发挥深受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更新人们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道德观念,有利于审计的进一步前进。审计文化是审计机关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审计理念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法规和架构等的总和。而审计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当时大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古代审计文化是附属于并服务于君主专制。
    在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审计文化的基础也是建立在“大行政观念”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审计的最高目标就是维护王权和皇权,强化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因此当时的文化就印上了深刻甚至完全的君主专制的烙印,审计文化就缺少了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了维护中央政令的畅通,审计以其财经监督的独特功能,成为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因此中国古代审计文化的背景就是对王权和皇权的高度依附性,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从属理念,审计文化是以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专制统治服务为价值理念和目标。
    同时,中国古代审计,作为统治工具中的一种,其职能发挥受制于当时特定的审计环境,因此其审计文化的价值理念也受制于文化环境。古代社会以人治为主,审计的价值理念受统治者的执政能力、政局是否稳定、政治是否清明等多重影响。如唐朝初期的比部审计达到鼎盛时期,而安史之乱后,比部审计逐步弱化。甚至在政治败坏的环境下,审计非但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有时甚至成为官吏倾轧、朋党之争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古代审计文化受制于特定的审计环境。
    但是,中国古代审计的主流文化是积极的、正面的,其根本是促进各自朝代财政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以及澄清吏治等。
    
    (二)民国时期的审计文化体现了民主监督的价值理念但受制于时代而未能发挥应用的作用。
    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审计与中国古代审计最大的不同在于吸取了资本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国家政权中的具体体现,并对监督政府收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其法规完善独立、人员职业化、职能方式系统化,还是结果公开化,都体现了民主监督的价值理念。在不同时代的政府,都比较重视审计,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审计监督增加了政府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有利于增收节支和维持基本的财政开支,并揭露了一些贪污舞弊和渎职犯罪的案件。
    但由于受战乱、政府腐败的影响,虽然民国时期的审计制度比较健全、审计法规比较完备,但许多制度并未付诸实施,北京政府时期的军阀专制,南京政府时期的吏治腐败,致使审计未能发挥应用的作用,其价值理念也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革命根据地的审计文化在战火中围绕革命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工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目的就是用革命的武装斗争夺取全国政权,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战争,因此节省每一分钱为了革命和战争的胜利成为审计的根本目的,其核心价值就是围绕革命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表现出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原则,严肃认真,为革命根据地的审计事业做出了贡献。
    但是由于当时出于战争环境,部分审计制度并未普遍实行和贯彻始终,但是在严格财经制度、促进生产发展,巩固根据地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积累丰富了审计工作经验。
    
    (四)现代审计文化:“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
    现代审计是真正体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也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领域、新思路、新方法的审计工。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审计工作必须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努力探索为改革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途径,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现代的审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审计文化作为价值观的体现,以及精神和心理的指导、审计道德的标准,现代审计文化正如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精神,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凝聚力”。
    但是现代审计文化也经历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前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五)小结    
    中国审计是中国政治经济管理发展的一部分,其文化内涵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灿烂一颗。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个阶段特征鲜明的审计文化。各阶段的审计文化和价值观念,反映了中国审计的发展和前进,也体现了审计的不平凡的历程。审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继承和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不讲继承,审计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强调发展,继承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一)审计文化必须和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
    我国国家审计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国家审计文化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不断发展的文化,社会制度的本质决定着国家审计的价值取向,国家审计文化作为一种监督与服务文化,必然与国家所赋予审计机关的监督与服务职责相适应。当前,我国国家审计承担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和及其人员必须忠诚于党、国家和人民,坚持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依法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把以人为本、执审为民的理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不断强化“免疫系统”功能和国家治理的理念。
    
    (二)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审计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相互契合。
    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必须是建立在审计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之上,即审计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且二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因此,在弘扬审计精神,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也就构成了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由于审计核心价值观和审计文化价值观的高度契合,也形成了审计文化与审计核心价值观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弘扬审计核心价值观加快了审计文化建设的步伐。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审计事业与时俱进的思想基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提升的过程。我国现代审计事业30年,稳步前进、不断取得新成就的过程,就是国家审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把握和顺应时事不断认识审计工作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的建设,其中主要一条就是坚持突出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核心价值观在整个国家审计文化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培养和弘扬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
    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就必须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刘家义审计长曾提出,要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积极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就必须培养和弘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核心价值观。
    建设审计的核心价值观,需要每一个审计人的努力,在加大研究和宣传的前提下,让每个人认识到审计文化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意义,要融入到审计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要从教育、实践、法规等多途径来实现。
    
    四、研究展望
    
    在明确了审计和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重点是如何去实施和实践,如何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实体的行为。这就需要过程、需要推广、更需要认可。审计文化的力量根本就在于,它能使你在外在价值的诱惑和骚扰下,始终不会忘记内在的尺度,始终有一种精神的充实。所以说,文化的核心是人。通过审计文化养分的汲取,对每一个审计人而言,都会带来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的补益。因此,通过本文的阐述,如何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关键。(樊昊军)
    
    
    参考文献
    [1]李金华,中国审计史,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郭振乾,中国审计学,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
    [3]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审计情况通报第14号,2011。
    [4]丁保利,弘扬审计核心价值观推进审计文化建设,中国审计,2012年第6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