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性审计的风险规避
龙春 梅刚(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6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和使命,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已较为成熟和规范,但效益性审计相对滞后。随着国家监督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经济责任审计的自我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性审计已不可回避,但由于效益性审计起步较晚,标准不一,造成风险较大,因此,应根据效益性审计的特点,通过采取开展详尽细致的审前调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进行恰当的审计评价等措施,可有效规避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性审计风险。
    
    主题词:经济责任  效益审计  风险规避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新时期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自开展以来,其成就有目共睹。
    
    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一方面,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仍主要围绕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展开,效益性审计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造成审计报告反映的信息量存在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需要,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国家领导干部监督体系中的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性审计,增加审计报告信息量的工作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效益性审计由于在审计内容、审计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与传统审计存在很多不同,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使审计人员面临较大风险,影响审计质量,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适当规避审计风险。以下是笔者对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性审计风险规避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开展详尽细致的审前调查,合理预测风险
    
    审前调查是审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审计实施阶段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它为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为顺利完成审计项目打下坚实基础,是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任务普遍较重,审计项目的时间安排都十分紧张,审计组在审前调查、审计实施的时间安排上捉襟见肘,往往出现轻调查、重实施的现象,导致审前调查后审计重点不明确,影响审计效率,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风险。效益性审计与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重点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所以更应通过详尽细致的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初步分析认定审计工作的关键控制点,做到心中有数,合理预测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审计审前调查内容。
    在传统财务收支审计中需要关注的被审计单位经济性质及管理体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职责范围或经营范围、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效益性审计还应侧重了解被审计期间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和重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重大投资决策及实施情况、重要专项资金的收支管理及效果情况等内容。
    
    (二)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审计审前调查应收集的有关资料。
    在传统财务收支审计中需要获取的相关法律法规、会计资料、会议记录等材料的基础上,效益性审计还应有针对性的获取上级单位的年度考核结果或任务完成统计情况表、重要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检查报告等相关材料。
    
    (三)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审计审前调查的方式。
    在传统财务收支审计中采用的调查了解及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的基础上,效益性审计还应有较多的采用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等有关部门及试审等方法来获取更多信息。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有效防范风险
    
    由于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畴内的单位数量众多、类型复杂,工作性质各不相同,难以建立统一的效益性审计评价标准,所以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多样性、系统性、层次性、计量性等特点,根据不同部门和单位,选择相应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有效防范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评价指标原则上可分为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两大类。
    
    (一)通用指标
    通用指标是反映各单位具有共同性质的指标,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指标可按行业设置相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按照行业类别可分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以及乡镇(街道办事处)四大类。通用指标体系设置如下:
    1、行政单位通用审计指标体系
    (1)资产负债率,(2)人员经费比率,(3)支出增长率,(4)人均开支,(5)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6)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7)人均费用比率,(8)招待费用比率,(9)违规金额比率。
    2、事业单位通用审计指标体系
    (1)资产增长率,(2)资产保值增值率,(3)负债增减率,(4)资产负债率,(5)经费自给率,(6)人员支出比率,(7)公用支出比率,(8)业务支出比率,(9)人均费用比率,(10)收支结余率,(11)收入增长率,(12)专业基金增长率,(13)资产创收率和收入计划完成率,(14)招待费支出比率,(15)违规金额比率和账务处理差错率。
    3、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的有关规定,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效益性评价指标体系有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构成。
       (1)资产负债率,(2)流动比率,(3)速动比率,(4)成本费用利润率,(5)流动资产周转率,(6)净资产收益率,(7)资产保值增值率。(8)销售增长率。
    4、乡镇经济责任审计通用评价指标
    (1)乡镇社会总产值增长率,(2)乡镇财政收入增长,(3)税收计划完成率,(4)乡镇企业利税完成率,(5)乡镇人口人均总收入增长率,(6)乡镇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率,(7)农民负担增减率,(8)违规增加农民负担额,(9)专项资金使用违规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通用指标均需结合领导干部任职情况折算为其任职后年度指标,以便更公正、科学、合理地反映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
    
    (二)专用指标
    专用指标是根据各单位不同的业务活动、管理特点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范围而设置,主要用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效率和工作业绩,这类指标的设置有一定的难度,其难度一方面在于有关数据无法从账面上获取,审计人员难以通过账面数据的分析对比得到可用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指标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非法定性,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容易造成被审计单位对评价指标的质疑。因此,审计人员应根据各单位的不同情况,结合其职能范围,围绕上级单位设定的工作目标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与被审计单位适当沟通的情况下,建立起符合该单位实际情况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保证效益性审计顺利进行。

    评价标准除了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及地区性公用标准或行业标准外,还要广泛采用和参考各专门机构的专业标准,被社会认可的研究成果,以及由被审计部门提供的、经专家论证的科研报告等。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察客观环境因素和宏观调控因素对标准依据的影响,力争做到客观、全面、可靠、权威,使依此为衡量标准所形成的审计结论,除可准确揭露问题外,还可合理分析问题的成因及科学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达到促进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提高的目的。
    
    三、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合理回避风险
    
    在具体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人员应根据审前调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和领导人员的情况,结合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评价指标,编制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合理回避风险。
    审计实施方案中应确定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内容、审计重点及审计分工。
    
    (一)审计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审计的目标在于通过运用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和评价部门和单位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揭露存在的违法违规、损失浪费、资产流失等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完善制度和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部门和单位强化职责,改进管理,提高效能,同时更全面提供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信息。
    
    (二)审计范围
    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审计范围的确定应遵循重要性、可行性原则,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和成本效益等因素,围绕领导干部所在部门法定职责及使用的财政资金开展。审计范围可具体分为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在委托审计通知书中已经确定,必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追溯和适当的延伸;空间范围根据审前调查获取的情况,按照重要性原则和领导干部职责分工,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本身及重要的下属单位进行审计。
    
    (三)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审计的主要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经济性,是指用最小的资金投入取得既定的产出。重点审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使用财政资金购买材料、设备的成本是否经济;项目建设造价是否合理,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大宗材料采购、大型设备购置是否执行政府采购,符合招标条件的建设项目是否履行招标程序;项目实际支出是否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内等。
    2、效率性,是指在既定的资金投入下取得最大的产出。重点审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资金是否按照预算或年度计划要求使用;财政资金管理、分配、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及时下拨到项目单位;各建设项目预订内容是否如期完成;项目完成后形成资产是否及时完整入账等。
    3、效果性审计。重点审查项目既定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实现预期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项目建成后维护管理是否到位,是否最大限度发挥项目效益等。
    
    (四)审计分工
    在审计组人员分工时应充分考虑审计组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选择专业能力较强的审计人员承担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益性审计部分,必要时还可考虑借助专家的力量,以期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审计的风险。
    
    四、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有效控制风险
    
    由于在审计内容与传统财务审计存在较大差别,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审计的审计方法也存在不同。在借鉴了传统审计方法的同时,还吸收了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多种审计方法的运用,以便有效控制风险。根据现阶段效益审计的发展状况,经济责任效益性审计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为审计收集证据的方法,二为效益评价的方法。   
    
    (一)审计收集证据的方法
      1、审阅法,是审计人员对一些书面文件资料进行的查阅和复核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是效益审计中获取数据资料最基本、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询问法,是审计人员对需要了解或证实的事项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或其他被询问者进行沟通,以获得相关信息的方法。
        3、抽样调查法,是审计人员从大量的总体中选取一定的样本,通过调查问卷、信件、电话调查、电子邮件、互联网等形式获取有关被审计事项的信息,在对取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推断总体情况的方法。在效益审计中,抽样调查是常用的方法,特别对难以定量评价的审计事项,采取调查问卷等方法会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
        4、观察法,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工作现场或被审计事项直接进行现场观察,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5、综合分析法,是审计人员在收集到相关联审计记录的基础上,利用合理的推断、计算、验证等审计手段,进一步核实有关资料,做出具有证明力的审计结论的方法。该方法在效益审计中运用也非常广泛,具体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类。
    
    (二)效益评价的方法
     1、目标评价法,是将审计期间资金支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期目标或预算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的方法。通过运用该方法,比较实际与目标支出效益水平的差异,能够找出提高效益潜力的途径和方法。
     2、因素分析法,是将影响资金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并将投入产出比列出关系式进行计算,据以审计评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要求尽量对各相关因素尤其是关键因素进行量化计算,或进行评估,并根据其不同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分析,做出评价意见。因素分析法的优点是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各项影响因素的情况,并能找出关键因素,提出审计改进建议。
    3、比较分析法,是将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所处行业比较好的做法作为评价标准,将该单位相应做法的实际情况与之相比较,看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个参照标准的一种方法。  
     4、调查评价法,是通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或相关人员的调查,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其他相关信息的方法,它既是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也是进行效益评价的方法。   
    
    五、做出公正恰当的审计评价,合理减少风险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前途,所以审计人员在获取效益性审计的相关证据后,应公正、客观、恰当地对待审计证据,慎重做出最终的审计评价,以合理减少风险。
    
     在对审计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交换意见。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评价或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若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另外,在审计报告中用词一定要准确、严谨、规范,必须用数据和事实来说明,正确恰当表述查出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处理处罚意见,是审计最终定性的关健。(龙春 梅刚)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