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视角下组织实施企业计算机审计的几点建议
欧谨豪(审计署长沙办)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8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我国企业审计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受诸多因素限制,任务依然艰巨。文章首先介绍我国中央企业审计数字化工作开展情况,进而分析当前制约我国企业审计数字化的因素,最后提出建议,应该改革现有企业审计组织模式,形成相对稳定的审计环境,坚定不移打造企业审计数据分析团队,逐步建立企业审计数字化工作模式。
    
    [关键词]企业审计  数字化  数据分析
    
    当前,数字化浪潮正在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基于这种变化,刘家义审计长指出,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也明确提出,努力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积极探索符合形势要求和审计工作需要的审计组织方式,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因此,要开展好新时期的企业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应该以科学审计理念为指引,主动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审计工作方式,提升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
    
    一、我国中央企业审计数字化工作现状
    
    (一)中央企业审计数字化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我国政府企业审计部门在夯实企业信息化审计基础工作,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审计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8年完成了《中央企业审计数据规划》,为企业审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审计署组织各特派办建成了9户中央企业审计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各特派办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积极探索统一采集数据、集中开展分析、确定审计重点、分散实施审计、进行综合评价的作业模式,丰富和发展了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企业审计的新路子。
    
    (二)审计数字化的代表性观点
    对于审计数字化的构思,审计人员提出过不同的设想,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三中心”模式和“五个”构建体系。袁野提出(2011),在信息化环境下,构建以数据综合分析应用为核心,由信息研究中心、数据分析中心、任务执行中心“三中心”共同构筑的数字化审计工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数据分析中心负责归集整理数据、开展总体分析、提出疑点线索,是核心和关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利用,将分析得出的疑点和线索提交任务执行中心现场延伸,同时自身也通过数据分析直接产生审计成果。吴肖浦提出(2010),企业审计数字化的关键是实现“五个”构建,分别为构建企业审计数据标准、构建企业审计方法体系、构建审计数据中心、构建企业审计数据分析平台、构建企业审计数据管理制度,其中审计数据中心是将各类企业审计对象决策数据、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存储的仓库,审计数据分析平台是运用审计方法体系处理标准化数据的工具。
    笔者认为,“五个”构建更多的是从技术角度如何实现审计数字化,“三中心”模式的思路则站在更高的层次,从如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角度来思考审计数字化。
    
    (三)审计实践的演变给审计数字化提出的挑战
    目前企业审计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拓展至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审计目标和审计任务都在不断扩大,企业审计已经关注包括三重一大(即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企业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情况(如资源环保政策)、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自主创新、“走出去”战略实施情况)等多方面内容。
    在企业审计目标和审计任务演变过程中,如果企业数据分析仅仅局限于财务收支数据,将远不能满足审计需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包括如何获取足够的数据(包括企业的数据、相关行业数据),将数据标准化,由可以胜任工作的数据分析团队得出高质量的分析报告等问题,都成为摆在政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前的难题。
    
    二、目前制约企业审计数字化的因素
    
    (一)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企业审计数字化环境复杂
    政府企业审计面对的都是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行业特色鲜明、业务和财务数据量巨大、软硬件环境复杂,各集团信息系统存在覆盖业务功能不完整、集团内系统多元化、发展不均衡等情况,对企业审计的技术、方法、组织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今年笔者参审的某大型发电设备制造集团为例,该集团的信息系统包括管理信息类(如ERP)、研发信息类(涉及自主创新)、制造信息类、产品信息化类等四大类,每一类信息系统与企业某一方面的运营息息相关,要想从总体上对该集团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把握,并找准信息化审计的切入点,给业务审计人员和计算机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该集团与企业审计工作关系紧密的ERP系统,在集团内并不统一,其下两大主机制造企业各有一套ERP管理系统,均未纳入集团公司统一ERP系统管理,形成信息孤岛。甚至在子公司内部,还存在各部门使用新旧不同版本的ERP系统,增加了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难度。
    
    (二)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数据分析工作质量。
    从前述两种审计数字化构思可以看出,数据和数据分析都是实现企业审计数字化的关键,而数据的完整、准确和标准化,更是制约数据分析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影响企业审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前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功能不全、数据质量不高。如前述大型发电设备制造集团A子公司ERP系统中生产模块与财务模块之间数据流转脱节,人工操作较多。二是与企业相关的行业数据、综合性数据不足。这些数据要么缺失,要么分散于政府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等机构,政府审计尚未建立畅通、稳定的数据来源渠道。如果企业审计对数据的关注点,仅局限于中央企业本身,将可能导致视野狭窄,无法从更高的层面揭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某特派办在某保险公司调查中,对保险公司业务数据、保险业监管数据、商业银行数据、电力数据开展综合分析运用,最终发现5个案件线索,给企业审计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思路,即要整合多行业数据,发挥跨专业优势,通过对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运用,有利于揭示一些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
    
    三、推进企业审计数字化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现有企业审计组织模式,形成相对稳定的审计环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复。对中央企业的审计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通过审计认识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财务管理模式、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运行情况、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等等,判断企业经营中风险点,进而发现问题。因此,在安排企业审计项目时,应该在变与不变中寻求一种平衡,争取再建各特派办与中央企业的对口审计关系,以便各特派办企业审计团队透彻认识所负责联系的中央企业,打造一支支特色鲜明、在其负责领域能征善战的特种数字化审计精兵。
    
    (二)循序渐进,逐步构建企业审计数字化模式
    我国53户中央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对方信息化水平对企业审计数字化进程产生较大影响,对一家企业成功的数字化审计模式是否适用于所有中央企业,尚难定论。而且,短期内同时建立对53户中央企业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应该说还是存在较大的困难。笔者所在审计组在对某大型发电设备制造集团审计中,拟调研影响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问题,由于缺乏行业性数据和行业中其他国企巨头的数据,审计组只好分别与有关国企联系,在克服种种困难后,才取得部分数据,完成调研,但如果有稳定顺畅的渠道获得充分数据,调研报告的质量应该会上一个层次。因此,建议在目前中央企业审计数据库建设基础上,对53户中央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分类分行业的评估,采取与国资委、统计局、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的方式,定期从中获取行业指标和企业重点数据资料;在信息化程度高的行业领域优先开展企业审计数字化,集中各特派办的企业审计团队进行审计和研究,研究透一个行业,研究透一家中央企业,成熟一支数据分析团队和审计团队,建立一种成熟的数据分析模式,再积极推广应用已有的技术方法和经验。
    
    (三)坚定不移打造优秀企业审计数据分析团队
    中央企业审计业务量大、事务繁杂,时间紧、要求高,审计力量与工作任务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必须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特点,组建多学科专业审计人员组成的特种审计小分队,涵盖财务、法律、计算机、工程建设、金融、资源环保等多个行业。古语云“山不能为大匠而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只要培训体系和相应的惩罚激励机制得当,优秀的审计团队是可以培养和塑造。建议结合审计项目特点,在充分考虑年龄、专业、性格、从业经历等因素基础上,各办从人才库中合理搭建审计团队;依托和借助署计算中心和信息办的资源和技术,建设模拟企业审计实验室,加大培训力度;营造相对稳定的实战环境,给企业审计数据分析团队充分的锤炼,必将有力促进优秀企业审计数据分析团队的形成。
    
    四、结论
    
    本文对当前政府企业审计数字化取得的成绩、审计数字化的两种代表性观点、审计实践的变化给企业审计数字化提出的挑战以及制约政府企业审计数字化的因素进行了审视。研究发现,建立相对稳定的审计模式,加大培训力度,有利于深入把握央企信息化的状况,并且是打造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战斗力的企业审计数据分析团队的有效途径。(欧谨豪)
    
    
    参考文献:
    余效明副审计长在2010年企业审计培训班上的讲话.
    袁野. 2011.主动应对数字化浪潮 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模式.中国审计(6).
    王智玉. 2011.审计信息化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研究(4).
    吴肖浦. 2010.企业审计数字化发展途径.中国审计(22).
    钱水祥、金利江. 2011.基于绍兴实践的跟踪审计组织管理探析.审计研究(2).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11年6月.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