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传导机制研究
景东华 杨建勇(审计署成都办)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5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理论观点,对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合国家审计的特点和现行国家治理的体制,对在推动和服务国家治理过程中国家审计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参与主体、传导方式、传导效果、传导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参与国家治理中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针对目前存在的传导信息失真、传导时滞、双向传导不足等传导障碍问题,提出了完善现行传导机制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国家审计  国家治理  传导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一)审计理论的演变
    从审计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对国家审计本质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人们对它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经济监督论”、“民主法制论”、“免疫系统论”等多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审计逐渐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范畴而进入了政治领域,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既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追求,也是各国国家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长远目标。2011年,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国家审计提高到国家治理的层面进行认识和把握。国家审计从事一切活动,都应当服从和适应国家治理的总体要求。“国家治理”论是对“审计监督”论和“免疫系统”论的超越和升华,极大地丰富了审计的内涵。
    要有效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的作用,进而推动国家治理的完善,就离不开对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传导机制的研究。传导机制是否完善,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效率,决定着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最终成效。
    (二)概念的界定
    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传导机制,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
    我们认为,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传导机制,是指国家审计在参与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审计信息等工具,把国家审计推动和完善国家治理的作用传导给国家治理系统,放大审计的宏观作用,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从而实现既定审计目标的传导途径和作用机理。从上述定义来看,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规定了该传导机制的目标、前提,传导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同时还有政府、被审计单位、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相关主体参与,传导的客体主要是审计信息和相关信息,传导的环节包括信息的生产、传输、修正、反馈等链条,这一传导过程充分体现在审计发挥作用的途径、效果和效率等方面。总之,该传导机制是一个互相关联的开放式系统和整体,各主体通过各种媒介工具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推动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
    
    二、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传导机制现状研究

    在国家治理的框架内,权力运行主要分为决策、执行、监督三套系统。审计作为重要的监督形式,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这些特点和优势是我们研究中国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传导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审计首先具备的是独立性。审计除了监督权之外,没有其他经济管理职能,不参与任何管理部门的经济管理活动。为了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国家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制度保障,如规定审计机关在政府首长的领导下独立依法开展工作,同时切断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联系。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客观公正的基石。其次是综合性。由于审计涉及广阔的地域和行业,因此审计是跨领域、全流程的监督形式,这是其他监督形式不具备的特殊优势。同时,随着审计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审计在信息化背景下的综合性优势更加明显。第三是权威性。审计是各种监督的再监督,包括监督其他的监督部门和监督内容。审计是代表国家进行的经济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国家审计的权威性除了来自审计监督的地位,也来自审计监督的客观公正。所有这些特点决定了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一)传导路径
    1.现行国家审计制度框架
    国家审计处于中国国家治理的整体架构之中,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传导机制必然表现出现有国家治理体系的特点。我国目前建立了以执政党为核心领导力量的政治架构,并通过宪法和法律等形式确立了国家的运作体系,审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传导必须在现有审计制度框架内进行,同时通过自身的作用,优化和改善现有制度的运作机制。
    按照宪法的规定,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即受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应当说,我国现有审计制度作为行政模式,有其合理性和优势。我国审计制度的优点在于,既对政府负责,又向人大报告审计工作。同时,审计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同在政府领导下,必要时可以采用行政手段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审计工作必要时可直接为执政党服务,如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审计机关受执政党组织部门的委托进行的,这是党管干部原则在国家审计监督中的具体表现。
    2.传导主体
    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传导机制中,传导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除此而外,与国家审计机关直接和间接发生审计关系的利害关系人,都属于参加传导过程的相关传导主体,其中最主要的是被审计单位,同时,还包括参与审计信息和相关信息传递的信息提供者、生产者和使用者,主要有各级政府、人大、纪检、组织、公检法等其他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多个传导主体的客观存在和共同参与,既为国家审计机关提供了强大的传导基础,同时也因为他们的立场和诉求因所处地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传导机制中的薄弱乃至“掉链条”环节。
    可以看到,审计机关在现有传导机制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必要时它也需要借助其他主体发挥作用。其他主体根据其角色的不同对现有传导机制中起着指导、支持和约束等作用。
    3.涉及领域
    这些年来,审计机关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依法对相关财政财务收支开展审计监督,审计关注的内容从财政财务收支逐步扩展到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各项经济社会管理活动,涉及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完善问题,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问题,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绩效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绩效审计、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新型审计形式全面铺开。应该说,在间接治理市场失灵和直接治理政府失灵,促进有限政府建立方面,国家审计通过提供全面准确有效信息、合理界定和评价责任、深入揭露问题和隐患、提出有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等形式促进完善国家治理。
    4.传导方式
    在国家机关内部,审计信息和相关信息主要通过召开会议、传递公文等方式进行传导,比如,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直接送达被审计单位,审计工作报告经各级政府批准后向人大汇报,重大案件线索移送纪检和公安等部门查处。同时,涉及多部门的复杂事项,往往由政府组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会商机制进行协调配合。在国家机关外部,主要通过审计公告、新闻、群众举报等形式进行传导。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传导过程不仅仅是单向的,经常是双向传导,比如政府首长及相关部门提出审计需求,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并反馈审计结果,比如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社保资金审计就属于此列。又比如,社会公众从媒体获取审计信息并通过举报、网络等形式反映自身的诉求,提供审计线索并监督审计的成效。因此,信息传导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出于保密、成本考虑等原因,必然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筛查,因此各相关主体收到的信息量显然是有所区别的。
    5.传导环节
    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传导机制中,传导的环节包括生产、传输、修正、反馈等方面。在审计机关外部,审计信息的生产较为简单,而在审计机关内部生产审计信息必须经历查证、分析、取证、复核等程序,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传输环节,主要是选择信息传输的方式,确保传输的信息不失真。在修正环节,主要是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对和分析,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在反馈环节,主要是对其他主体传导来的信息进行甄别、回应。
    
    (二)传导效果和传导效率
    1.传导效果
    现行传导机制经过多年的运行,并在实际过程中逐步完善,取得了较好的传导效果。从审计项目的计划、实施、结果使用各环节,各参与主体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对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评价。
    刘家义审计长2011年在《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指出,审计通过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促进规范权力的配置和运行。二是为国家治理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促进国家治理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三是注重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四是揭露违法违规问题和滥用权力的行为,维护法治。五是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反映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国家治理创新。六是关注民生和资源环境保护,努力维护民众的根本利益。七是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动落实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七个方面的归纳和概括是对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传导机制产生效果的最好诠释。
    2.传导效率
    现行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传导机制基于国家治理框架,反映迅速,效率较高。在审计机关内部,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针对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严密、高效的传导方式和传导路径,如审计署2010年绩效报告表明,审计的投入产出比为1比82 ,2011年则上升为1比96,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传导效率是比较高的。又如在政府的领导下,审计署建立了与公安、检察、监察等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会商机制,经过沟通配合,使众多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得到及时查处。
    
    (三)传导障碍--传导机制不完全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1.信息传导失真
    由于考核模式、部门利益的影响,现有传导机制中还存在信息传导失真的现象。特别是审计机关作为起主导作用的参与主体,其自身的运作还存在不足,在审计目标的确立、审计组织方式的选择、审计方案的编制与实施,以及审计法制环境等方面还存在需要研究和改进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信息真实性。
    2. 存在传导时滞
    现有传导机制虽然说效率总体较高,但不排除在某些时段、某些方面、某些环节还存在传导时滞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有审计模式和人员素质不适应实际需要。比如在审计信息化过程中,各领域发展不平衡,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不足,制约了审计综合性优势的发挥。又比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传导程序还不明确,有时候时间拖得很长,严重影响审计成果的利用。二是现有制度运作不完善。如现行财政决算草案必须等到次年六月才能报出,严重影响财政决算审计的进度,也使人大的监督滞后。
    3.信息传导方式急需由单向到双向转变
    目前的传导机制仍然主要以单向传导为主,审计遵循“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的固有程序固然没错,但不客气地说,如果仅靠这样的内部循环和“自娱自乐”,将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光明时评》就曾指出,对抗腐败,不能靠审计“单打独斗”。审计需要各参与主体更主动的介入,特别是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只有实现良好的双向互动,才有可能实现善治政府的最终目标。
    4.信息传导的主体需要整合和提升素质
     现在看来,各参与主体在现有传导过程中,对传导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如何突破部门分割带来的传导障碍,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同时,对传导信息的利用要求具备全面综合的素质,这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审计部门审计出的问题,即便发现了被审查者有明显的“病灶”,但“吃什么药”、“打什么针”,要不要“手术”、如何“手术”、谁来“手术”等,审计部门都没有独立的“话语权”。
    
    三、完善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传导机制的设想
    
    (一)围绕国家治理,重塑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待和研究国家审计,为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审计本质特征的认识,准确把握国家审计发展规律和推动国家审计科学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我国的国家治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治理重点和治理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审计机关要紧紧抓住国家治理模式转型的契机,自觉和主动地融入国家治理,按照大党治理、大国治理、转型国家治理的特征,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在改革和完善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微观入手,宏观着眼,通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通过加强政策执行审计,促进提高政府的执行力,通过加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促进提高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更高和更广的层面上发挥审计监督的独特作用。
    
    (二)改进审计组织方式,提高信息传导效率
    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既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治理提出的必然趋势。要更高更快更强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放大审计监督的功能,必须改进审计组织方式,加强资源整合,强化和改善外部传导。一是探索和创新扁平化的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层级,畅通信息传导各个环节,加速信息流转。目前财政审计的大格局模式,金融审计“集中审计,分散核查”的组织方式等等,无一不是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二是科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加强对地方审计机关的领导和指导,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审计一盘棋,审计机关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国家治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发挥好审计自身的职能作用和优势,也要注重和纪检监察等执纪执法部门的密切协作,并得到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此,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才可能查得下去、查得到位、查得彻底,并得到有效整改。三是努力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加强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从人员培养、硬件配备、推广应用、总结提高几个方面入手,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审计环境,从而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主动权和话语权,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实现审计信息无障碍传递和审计作用无障碍的传导。
    
    (三)内外兼修,建立和形成良性运转的传导机制
    良性传导机制的建立,有赖于内外两个方面。就审计机关本身来说,主要是要加强内部传导的追踪和绩效。一是增强审计计划的前瞻性,探索审计计划精细化管理模式。审计计划应围绕国家治理基础体制层和公共政策层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经济、行政、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导向下某项或某几项关联公共政策评估型的专项审计调查,有针对性地促进优化公共政策。同时审计计划的确立还应该坚持双向互动,一方面是党和政府交办的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广开言路,倾听社会公众的呼声和舆情民意。在这方面云南省开了个好头,2011年通过平面和网络媒体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审计项目计划的意见和建议,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提供审计线索。二是改革完善现行的审计考核体系。考核的主要内容应集中于年度的重点审计项目和方面,考核的指标应突出服务国家治理的共性,而淡化年度审计项目的差异带来的“不公平”的影响。三是加强审计现场管理,从源头上加强质量控制,把好审计信息生成的第一道关口,为产出审计精品奠定物质基础。
    
    就审计机关外部而言,主要是加强外部传导的沟通和反馈等。目前,虽然审计署与公安、检查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会商机制,但是派出机构与这些部门相对缺乏日常和制度性的交流沟通。与纪检监察部门尚未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制度,具体项目和具体线索上接触较多,而就相关工作情况通报、协同查证方面配合较少,没有完全形成监督的合力。为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与上述有关部门和机构的配合与协作,通过公共媒体和审计公告等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与交流,一方面吸收相关信息生成更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另一方面给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传导机制添加“润滑油”,让传导机制运转顺畅,效率提高。(景东华 杨建勇)
    
    主要参考文献:
    刘家义.2011.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华盛顿的讲话摘要[J].工业审计与会计(5).
    谭劲松,宋顺林.2012.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J].审计研究(2).
    廖义刚,陈汉文.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基于国家建构理论的分析[J].审计研究(2).
    蔡春,朱荣,蔡利.2012.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J].审计研究(1).
    刘国常,郭葆春,赵兴楣.2012.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目标与路径选择[J].财会月刊(24). 刘成立,蔡闫东.2012.国家审计协作机制研究:基于国家审计协作机制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5).
    陈英姿.2012.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作用研究[J].审计研究(4).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