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改革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目标
丁洪峰(审计署上海办)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8日】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文章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现阶段面临的形势,从实施国家治理、新公共服务理论两个方面阐述了国家审计总体目标的定位视角,并以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任务为出发点,探讨了国家审计具体目标应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提高国家治理绩效和保障人民公共利益三个层面进一步充实完善,从而有效发挥国家审计的预警、建设和服务等功能。
    
    [关键词]:经济发展  改革  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目标
    
    国家审计目标,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国家审计实践行为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或预期效果,是国家审计需求与审计供给能力的辩证统一,其确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国家审计本质与特定环境互动的产物,是国家审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审计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国家审计目标也需要适应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保障审计工作满足时代的要求。
    
    一、当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面临的形势
    
    我国改革开放已3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在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外部挑战与国内困难相互叠加,增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放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需要依靠改革和创新形成的新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推动经济转型。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通常靠资本投入、技术引进、人口等要素。但从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阶段迈进时,则要依靠适应经济发展的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来推动。从目前经济发展的大阶段来看,我国现在制约发展的主要是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表现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还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因此,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是需要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加快金融体制、垄断行业等方面的改革。目前改革攻坚的难度主要集中于那些利益集中和影响重大的领域。比如,垄断行业改革,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把持的一些行业改革,已成为亟待突破的方面。垄断行业改革接影响着公平市场秩序的建立和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发展实体经济。我国也存在着实体经济发展趋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荒和成本高的严重生存困境,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融资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导致虚拟经济泡沫有逐渐膨胀的势头。因此,下一步的改革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加快金融体制、垄断行业等方面的改革,靠打破垄断、放开准入、公平竞争、高效服务,来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动力和活力。
    
    三是需要科学正确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因此,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之前,都应对潜在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审慎评估,确保不影响社会稳定。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从制度上夯实社会稳定的根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形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多发,其背后都有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因此,我们必须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办法来破解发展难题,要注重鼓励地方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局部试点、逐步推开,同时针对关系全局的改革问题加强统筹研究、顶层设计,推动全局性制度创新取得突破,做到科学处理好依法治国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只有用改革的理念和方法来解决现实困难,才能真正化解社会矛盾,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总体目标的定位视角
    
    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主要因素是审计需求,而审计需求又来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所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决定着审计的社会需求和审计能力的发展,从而最终决定了审计的目标。因此,我国国家审计总体目标也必然脱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形势的需求,其定位应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视角。
    
    一是基于实施国家治理的视角。治理理论作为一种实现社会公共管理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方法,是在对政府、市民社会与市场的反思及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中产生的。治理理论不单单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与合作,更重要的是寻求政府、社会与市场三者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寻求的是一种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达到“善治”的社会体制。一直以来,我国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反腐倡廉以及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审计的功能已经从传统的审核监督逐渐发展成为国家治理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成为促进国家良治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经济改革各种矛盾凸显,一些历史上没有解决的,不能适应新形势的体制机制问题突出。国家审计应责无旁贷地担当历史重任,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有效发挥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筑起稳固的安全屏障,这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经济安全的巩固与持久,而且也关系到传统审计的改造与现代政府审计的定位与发展。因此,国家审计目标的定位首先应从有效实施国家治理,切实维护经济安全的视角出发。
    
    二是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以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为代表的一批公共管理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将公共服务、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置于中心地位,认为政府服务的对象应该是公民而不是顾客,公民是国家的所有者或者主人,政府应该对更大的公共利益服务,而不仅仅是对个别消费者或者顾客服务。国家审计制度是公共治理机制的核心要素,因此,审计机关作为政府行政部门,其服务对象也是公民,审计的重要职责是帮助公民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并努力满足公众的公共利益要求,推进责任政府的构建。审计工作不仅仅要回应公民的需求,而且更要关注建设政府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要以服务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为核心,推动建立与社会公众沟通的互动信任机制,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因此,国家审计的定位也需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出发,着眼于为广大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服务。
    
    以上述视角分析审计署“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我国审计总体目标,其中阐述的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努力实现“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深化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推动深化改革和完善国家治理方面迈上新台阶等一系列内容,均彰显了促进有效实施国家治理,维护经济安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等根本宗旨。
    
    三、以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重点为出发点确定国家审计具体目标
    
    审计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分解与实现形式,更加贴近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和社会对审计的需求,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我国近年来经济及改革形势出现的新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客观地分析了经济形势,确定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需求政策的基本稳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确立稳增长、稳效益、防风险的宏观调控基本思路,同时重视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激发供给活力,稳定投资增长,为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中长期经济发展奠定制度基础。现阶段,国家审计具体目标应按照审计总体目标的定位,结合国家经济形势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保持监督、揭露功能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是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审计预警作用。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治理的首要目的。当前,由于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等原因,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从中长期看,在经过了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增速下降,将极易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并可能波及到财政收入和金融资产质量,从而引发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因此,国家审计应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始终作为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从有效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加大对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的揭示和反映力度,发挥预警作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重点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等,揭示危机和隐患,提出对策,从而防范风险,保障经济稳定增长。
    
    二是在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发挥审计建设作用。现阶段经济发展和改革出现的困难,乃至一些重大的损失浪费、贪污腐败现象,究其根本,多数是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存在欠缺。未来国家追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稳步前行,也必然依赖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的完善和保障。因此,我国未来一个时期需要在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企管理体制、涉外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环保体制、收入分配和社保体制、教育和科技创新体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和城乡统筹发展体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就要求国家审计无论是对发现问题和重大案件,还是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都必须立足宏观,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深入分析原因,并实事求是,科学客观地提出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促进以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提升审计层次,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
    
    三是在提高国家治理绩效和保障人民公共利益方面发挥审计服务作用。政府向公众有效及时的提供公共服务是国家治理的重点之一。而国家审计机关具有法定的职能和手段可以获取政府职能履行效率评估所需的各种资料,同时具有通畅的信息反馈机制,可以向政府高层决策部门报告评估结果,以促进政府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国家审计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保障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工具,应积极发挥监督、跟踪、绩效评价等职能,要突出对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等方面,以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审计监督,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切实维护民生;坚持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以及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的审计监督,及时揭示和反映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中央决策和部署落实到位。通过这些工作,国家审计可以发挥服务于公共治理,服务于公众利益的作用,推动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审计目标是沟通审计工作和审计环境的桥梁,是联系审计实践的纽带。只有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对审计工作的需求,才能有效形成审计目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无可循之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审计也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我们只有立足自身实际,用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前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审计目标也只有来源于客观实际,跟上时代的节奏,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人民,才能真正发挥国家审计的各项功能作用。(丁洪峰)
    
    [参考文献]:
    [1] 孔泾源.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和重点任务[J]. 中国经贸导刊,2012,(13).
    [2] 尹平.论安全目标导向的政府审计理论体系[J].会计之友,2011,(34).
    [3] 丁仁立. 国家治理框架下的国家审计目标研究[EB/OL]. 

     [4] 罗伯特•B•丹哈特  珍妮特•V•丹哈特  刘俊生.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5] 金华市审计局课题组. 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EB/OL]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