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治理视角拓展国企审计维度
徐清(江苏省南通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3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一环。在此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审计也成为历史必然。应当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和视角认识深化国有企业审计,更新理念和思维,创新审计模式,深入挖掘国有企业内涵,通过多维度审视企业发展,不断拓展企业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家治理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国有企业审计    国有企业改革    国家治理
    
    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审计势在必行,应当切实改变以往传统的资产、负债及损益审计模式,大力推进企业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挖掘企业审计内涵。具体来说,就是从国家治理的高度,以更多的审计维度来考察、审视企业发展状况,从而拓展企业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一、企业经营。企业经营主要指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这是传统企业审计的主要方面,从报表审计的角度来说就是审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当前企业审计不能仅止于对这三张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评价,除了关注是否存在调节收入、成本和利润的问题以及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外。还应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分析企业主辅业经营情况,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在主业经营不力的情况下,投机取巧,以国有企业资金、政策优势投资于盈利预期较好的辅业,实际上并不都有利于整体经济。2010年国资委决定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就是明证;二是加大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各种因素分析,区分“真盈利”、“假盈利”和“垄断盈利”。如果是依靠加强管理、技术进步等实现盈利则是真盈利,如果是依靠政府“输血”则是假盈利,如果是依靠垄断获取超额利润则是垄断盈利,对后两种应重点关注;三是实施国有资本收益审计。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经营状况总体有所好转,仅2011年度,中央企业就实现净利润9173亿元,全国商业银行净利润达10412亿元。但目前国有企业盈利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红利上缴率偏低,广大民众并未明显感受和分享到国企发展的成果,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不仅未能贡献其收益,而是与民争利。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是“全民所有”,即国有资本是属于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的资本,人民有权享有国有资本收益。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长黄奇帆就在会上建议,将国企15%盈利无条件上缴财政。审计应当从财政“守门人”的角度出发,促进相关企业真正履行国有企业职能,还利于民;四是宏观上关注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行业领域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兼并重组,而在一般性竞争领域应大胆退出,做到有进有退。
    
    二、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在企业治理或企业管理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企业治理过程中面对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目前整体社会处于高风险状态。如果仅依靠事后的管理、控制和应对显然是不能满足现代企业治理要求的。从近年披露的中航油从事石油衍生品交易巨亏,到中储粮河南公司几任领导腐败事件,都可以看出大型国企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企业风险不能提前预警、处置。因此,企业审计中应高度关注风险管理审计,一是转变理念,不能把企业管理仅仅看成是内部控制的问题,而要上升到风险管理的高度。这一点与国家治理中风险识别、管理是一致的;二是拓展企业风险识别范围。按 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目标—风险—控制”的逻辑,从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等8个要素入手评价分析企业风险,这也是评估审计风险的新线索;三是重视企业制度审计,促进企业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有效的制度及其机制安排是应对风险的前提条件。许多企业面对风险实际上是有一整套应对方案的,但国企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使得制度执行大打折扣,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风险最终造成实际损失。审计作为国有资产的守护人,应注重从体制、机制这一根本层面入手。
    
    三、创新能力。有关企业的三项定义之一就是企业是一个创新的组织。熊彼特也指出,增长的源泉来自于创新。国有企业之所以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创新技术研发投入巨大,民营经济难于承受,而国有企业则有国家为后盾可以进行持续研发,能够承受较长时间内收回投资或是失败的风险。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要保持发展也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否则也必将被淘汰。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原有粗放式、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改变这一局面根本上依赖于创新,也就是生产过程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产品要有科技含量。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是主体、政府是引导者。因此,审计中一是关注企业管理、使用政府拨入的创新引导资金的有关情况,以及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情况等;二是关注企业自身主体性功能的发挥,主要是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才引进,新技术使用、新产品开发,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等。
    
    四、绿色生产。传统的生产方式因为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而广受诟病。当前我们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企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主力军。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重视新技术使用、新产品研发,以做到可持续性发展,为转变做好表率。可以这样说,按目前国有企业的规模和重要性讲,国企转变不到位,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从谈起。从实际生产过程看,企业不仅要实现自身生产的绿色、无污染,而且要做到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绿色生产。 如近期“苹果公司”在中国的代工工厂因污染致使职工染病的事实就说明,仅仅企业本身做好环保生产是不够的,每个企业都应重视整体生产链的环境问题。因此,审计中一是要关注企业执行政府部门相关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政策的情况;二是关注企业新产品开发和企业投资方向是否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及各项节能减排的生产技术的应用;三是关注企业采购、制造、销售、物流和消费各环节环境成本问题,全方位审查企业绿色生产状况。
    
    五、社会公平正义。温家宝总理指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在经济发展中我们长期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导向,近年来,对公平的关注显然已大大提升。目前国家治理中面临的诸多风险实际上就是以往忽视公平、正义而埋下的隐患。在前几年由郎咸平引爆的“国企改革大辩论”中,核心讨论的国有资产改制是否存在流失的问题,其实质性争论的就是国有企业改制是否遵循了公平正义的原则。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垄断型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命脉,承担着比一般民营企业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审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监督国有企业改制是否存在资产流失问题以及职工权益保障问题。国有企业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大体已形成共识,但如何退出,确保资产不流失和职工应有权益保障是个大问题,审计应承担应有的责任,履行好监督之职;二是促进企业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化,审计应促使管理层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使得广大职工享受到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实惠;三是促进企业为员工工作、生活和个人发展提供应有的环境,如职工培训、安全生产方面是否具备了必要条件;四是促进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如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经济活动中做到诚实守信,有能力的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多做贡献等;五是对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业应偏重于职能履行情况的审计。
    
    六、企业家能力。国有企业领导更多的是由行政任命,由于这一先天不足,在影响国有企业运作的各种因素中企业家能力被长期忽视。许多企业最终被市场淘汰的根本原因就是领导者不具备企业家才能或企业家精神。张维迎曾形象的指出:市场经济等于自由价格加企业家。目前,国有企业审计中突出对企业家能力的关注,关键的切入点一是开展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行状况显然是企业家能力的一项重要表现。最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十七条明确指出:“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二是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企业反腐倡廉中的建设性作用。按照中央关于凡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的要求,重点对“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审查,以此促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水平,防范决策风险。
    
    七、信息与沟通。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企业所有者(全民)、委托管理人(国资委)、企业经营者、职工之间在信息获取上完全处在不平等地位。经营者或企业经理人员拥有关于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和费用的真实信息,而所有人、委托人由于不参与实际经营,无法获得相应的信息。由此产生了“内部控制人”问题。崔之元指出,自由平等交易的前提是交易双方的主体地位平等,在信息不对称、力量不平衡的情况下不存在自由平等的交易。解决的办法是政府和法律的介入,打破这种不平衡的情况,迫使交易双方的地位接近平等。外部审计则有可能为解决信息沟通难题提供一条出路。一是加强上市类企业信息披露的审计力度。资本市场对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有一整套规范,审计要关注企业是否履行了相应的披露职责;二是关注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制度执行情况。按照目前企业治理规范,董事会、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到管理层各司其职,信息沟通、交流都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审计要关注是否执行到位;三是加大审计结果公告进程,由于国有企业所有人为全民,审计结果理应告之全民,由民众对企业状况作出最终评价。显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加快结果公告也有其积极意义。
    
    八、信息安全。当今社会是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网络覆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生产型企业中ERP、ASP等系统得到普遍应用,基本实现了生产、销售、内部管理等环节的电子化、数据化。金融企业信息安全更是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来不得半点马虎。信息化无疑为企业管理、交易的快速、有效提供了条件,但同时网络安全也不容忽视,特别是涉及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配方的信息保密问题更是应予高度重视。开展信息安全审计一是实施企业信息系统审计,从硬、软件两方面入手,采用专业化审计方法,分析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网络信息安全;二是关注企业基础性保密规范的制订、执行,特别是在高、精、尖企业和军工、涉密企业的审计中尤其重视这一点。
    
    九、金融信贷。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各方瞩目的话题,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目前信贷资金流向主要是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其中国有企业更是占主要份额,房产地市场上央企频频制造地王就说明国有企业资金的充足性。审计关注信贷情况应区分3类对象:对非金融性经营企业,审计关注是否存在骗贷或违规担保情况,根据信贷资金的流向审查资金投向是否符合规定,使用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还贷压力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等;对金融企业的审计。一是要关注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情况,促进金融企业加快建立符合国情的内外部监管网络,以防范风险,保障金融安全;二是要分析信贷结构,促使金融企业真正落实国家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信贷政策;对地方融资平台类企业则应与政府债务审计相结合,促使政府部门合理负债,化解债务风险。
    
    十、政府国资管理。政府加强国有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健全适合国情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供体制性保障。审计一是从宏观层面促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要改变部分政府部门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二是关注政府部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政府干预是解决“市场失灵”的必要手段,但目前突出问题是对垄断企业监管的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仍不健全,有法不依、监管不力、处罚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地区间利益冲突和地方保护主义对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形成障碍等;三是加强国资委的审计。目前管理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主要机构是各级国资委,成立国资委并不是原先各部门国有企业的机构、职能和管理手段的简单合并,审计主要关注部门职能履行的效率性、效果性,促使国资委职能履行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徐清)
    
    参考文献:
    ?1?新京报.期待新一轮国企改革顺利起航[EB/OL];2012年3月12日日,www.sina.com
    ?2?鲁心逸, 从企业内部控制迈向风险管理(J),新会计;2009年第8期:48-50
    ?3?张维迎.产权变革、企业家兴起与中国经济发展.市场的逻辑(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147
    ?4?崔之元.点评“郎咸平”事件[EB/OL];2004年4月28日,www.yahoo.com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