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式”审计的思考
段红涛 张琦(审计署哈尔滨办)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7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理论研究根植于审计工作实践。通过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得到凝集和升华,客观规律得到总结和反映,审计工作得到指引和发展。2010年以来,审计署哈尔滨特派办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做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治办新思路,积极探索开展“研究式”审计模式,对审计研究如何指导审计实践、审计实践如何从研究的视角科学开展进行了一系列地深入思考,全办审计质量不断提高,审计成果逐步显现。

    一、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式”审计的必要性

    开展“研究式”审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法治的不断完善,社会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逐步提高,政府转而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更加关注。作为国家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也逐渐由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多元审计模式转变,审计触角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地触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针对特定的、陌生的领域进行专业恰当的绩效评价,必然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开展学习研究。
    开展“研究式”审计,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项事业的发展,不但要有实践的积累,还要有理论的支撑。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理论的落脚点,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国家审计在社会经济中的角色和职能,更加科学地把握审计事业的发展规律,提高审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好地发挥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等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开展“研究式”审计,是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我国国家审计发展历经近三十年,自身职能定位从国家财产的“看门狗”,履行查错纠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最基本的职能,到建设国家社会经济运行“免疫系统”,发挥防范、揭示和抵御的重要功能,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职能的不断科学完善,必要要求国家审计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及管理各个层面发挥“国家治理”的功能。传统意义的财务核查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审计工作的职能定位要求,只有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式”审计,深入研究被审计对象,增强审计实践的前瞻性、针对性、建设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好地履行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受托责任。

    二、“研究式”审计的实现方式

    顾名思义,“研究式”审计强调紧密联系实际工作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再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审计实践中,积极转化研究成果,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推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现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
    那么,如何将“研究式”审计模式科学贯彻到审计理论与实践中?审计署哈尔滨特派办经过认真思考,分两个阶段,对“研究式”审计的实现和开展进行了有益尝试。
    2010年,该办首先提出了“审计什么、研究什么”的审计研究理念,初步探索了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之间的合理契合点。该理念紧扣审计职能不断完善,审计内涵与外延不断深入和扩展的时代需求,要求审计干部在面对新领域、新任务时,以审计项目为载体,以审计内容为研究课题,通过学习研究,预判风险点,并以此来指导日后的审计实践。
    2011年,该办进一步更新研究理念,提出“审计就是研究,研究就是审计”,将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两项工作合二为一,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解决了研究与实践脱节问题,进一步落实了“研究式”审计的工作思路。从工作目标、组织设计、资源保障、结果评价、考核问责等方面为“研究式”审计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此时,审计已不仅仅是国家机关的一种行政行为,而是通过制度的紧密结合,越来越多地增加了研究的比重。一个项目的审计过程,就是对一个事物本质内涵、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是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融合过程。通过“研究式”审计,审计人员可以深入浅出,透过问题直探本质,不仅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而且结合实际开展正确评价,提出合理建议,真正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科学参与国家治理。

    三、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式”审计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审计机关的能力和水平。评价审计机关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最重要依据,就是其审计成果如何。以目前特派办的考核指标体系为例,审计成果的表层的、直观的体现为审计报告、专题报告、审计信息、案件线索的质量和数量;但是从深层次看,审计干部在知识储备、业务素质、宏观战略思维、领导组织能力各方面的水平,将最终影响审计成果。所以,审计机关搞理论研究,根本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审计干部的思维能力、知识储备,从而达到提升审计成果层次的目的。使审计干部在“研究式”审计的过程中,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思考,联系当前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提高发现问题、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的能力,从而完成从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过程,实现审计工作质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培养审计领军人才、审计专家型人才,以占领审计成果的制高点。所以,目前审计机关最好的理论研究方式就是结合审计项目,开展“研究式”审计。

    (二)体现审计工作的特点和定位。由于审计工作的特定性质,审计干部属于“实战部队”,大多数工作时间都是在审计现场度过。尤其对于审计署“野战部队”的特派办,常年根据署定项目计划征战大江南北,不具备在办公室平心静气、“坐而论道”的条件。而日益完善的审计职能和不断提高的工作要求,又推动审计干部需要不断学习积累,深入思考,提高能力。所以,以实践作为审计干部提高理论修养的第一跑道,在审计现场建立有效的理论探讨机制,是审计经验升华为审计理论的重要载体,是“研究式”审计开展的最佳途径,也最为有效地体现出审计工作的特点和定位。

    四、“研究式”审计对审计工作的推动作用

    (一)加强了审计机关的队伍建设。“人”是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开展“研究式”审计,首先是使审计干部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勇于创新,培养多维度、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分析和判断问题能力,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科学思维框架。当然,思维模式的转变是一个量变积累激发质变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在“研究式”审计过程中逐渐感悟,厚积薄发。
    其次,“研究式”审计对审计干部现有工作习惯造成一定冲击。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主要是看表、查账、翻凭证,允许审计人员本着“唯经验论”的思想,到审计现场推着干,凭经验干,碰到问题就进报告,没发现问题就收工撤点,审计报告形成后,项目也结束了,对于审计过程中留下的遗憾,没有补救的措施和余地。但是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几乎每次审计项目都涉及新的领域,每项审计任务都是一次挑战。开展“研究式”审计,将研究课题寓于审计项目之中,从实施方案阶段就明晰了审计研究的目标和领域,推动审计人员将理论研究真正融入到工作实践中,使理论研究成为工作中的一种自觉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二)提高了审计组织的管理绩效。一是培养了机关的审计文化。一个组织有文化才会有灵魂。开展“研究型”审计,从本质上体现了审计机关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文化精神。审计机关应站在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实现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理论研究与审计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意义。以“研究式”审计为载体,以“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培养年轻干部,使审计干部通过学术的研究探讨,交流促进,培养和谐向上的机关文化。
    二是提高了组织分工的科学性。开展“研究式”审计后,审计机关在项目组织和人员调配上,不再简单地按照审计事项分工,由审计人员按照法规制度查错究弊。而是可以根据审计调研提炼出项目重点、难点和特点,统筹计划、科学部署审计研究任务,明细研究目标,坚持全体干部在理论研究的平台上,在一个或几个既定的研究课题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避免各自为战、简单重复,逐步形成合理分工、各有专长、各具特色的理论研究工作格局,将审计干部形成合力,培养了审计研究的“一盘棋”研究氛围。

    (三)创新了审计技术和方法。开展“研究式”审计,必然要求审计人员形成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即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然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揭开事物本质的神秘面纱,首先就要不断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扩展审计思维方式和手段。开展“研究式”审计,在培养审计人员思维能力的同时,极大地促动了审计工作各项技术方法的创新。如哈尔滨特派办通过积极探索高端审计技术方法,在国家数据中心中央企业审计数据规划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央企业审计分析和预警系统,填补了企业审计通过理论模型智能评价中央企业财务状况的空白。同时,通过熟悉研究特定专业领域知识,借助专业仪器设备,提取课题研究所需资料,在促进研究的同时,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

    (四)推动了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特派办的实践证明,开展研究式审计对审计机关的长远工作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在研究中审计、在审计中研究,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理论思考、提高宏观掌握能力,不但增强了审计项目的执行力度,还通过素材的搜集与不断学习,对项目计划安排有了系统的、科学的思考。以哈尔滨办为例,今年该办对对审计署年度工作计划的建议,克服了往年零散、片面的缺点,对项目安排以及工作方案的设定均提出了中肯的、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五、几点思考

    一是应注重“研究式”审计与基础理论研究的相辅相成。就审计机关目前开展的“研究式”审计工作来看,大部分是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获取某一领域第一手资料,通过汇总分析,结合专业判断开展的应用理论研究。所以,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避免浮躁的研究风气,注重将自身研究与该领域的基础理论相结合,扎实了解专业领域的理论根基,以免得出主观、片面地研究结论。
    二是应注重培养审计机关理论研究文化。在审计机关现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形成审计理论研究特有文化,形成理论研究百花齐放的态势,通过加强学术沟通探讨,提升研究能力,要形成理论研究的“不唯领导意志论”,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合理开展学术争论,共同推动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三是应注重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传统的理论研究成果是完成了多少课题,发表了多少文章。审计研究作为一门应用研究,其研究成果的载体更为丰富。除了上述外,还可以以审计(调查)报告、专题调研报告、重要审计信息以及审计要目的形式进行反映。所以,在开展“研究式”审计中,应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优化体制制度,改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神圣职能。(段红涛 张琦)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