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以甘肃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为例
李鹏(审计署兰州办)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3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跟踪审计是在我国审计实践的发展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新的审计方式,是充分实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甘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实践,从灾后重建跟踪审计主要做法入手,分析目前跟踪审计在实践中存在的外部环境尚不健全、发展不平衡、审计成果的认定和考核体系与跟踪审计的发展不相适应、跟踪审计定位不清等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建议,为跟踪审计发展和充分实现“免疫系统”功能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政策执行  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是我国审计机关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审计实践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和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新的审计方式。与传统事后审计相比,跟踪审计采取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跟踪的动态的审计方式,更加有利于审计机关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服务宏观决策。

    一、跟踪审计的发展历程及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提出

    1998年,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大项目要进行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这是跟踪审计第一次提出;次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审计部门要根据审计法,对国家拨款的重大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中,跟踪审计被明确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

    跟踪审计经历了从无到有、范围从小到大、内容从具体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国家对于跟踪审计的重视。目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审计实践角度,跟踪审计都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跟踪审计的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从审计实践的角度看,目前跟踪审计涵盖面较广,包括对大中型投资项目、公共资金、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等的审计,本文所称跟踪审计,指对政府重大政策执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

    二、甘肃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的主要做法和成果

    (一)项目情况介绍。汶川“5.12”特大地震给毗邻四川省的甘肃省带来巨大灾害损失,对甘肃省受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列入国务院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年9月24日,经国务院同意,审计署印发《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安排意见》,确定审计署对灾后重建情况开展跟踪审计,由兰州特派办负责审计甘肃省灾后恢复重建情况。作者有幸参与了2009年底至2011年底共两年多的跟踪审计工作,并在成县审计组担任组长。

    (二)主要做法。

    1.特派办党组高度重视,整合资源,确保跟踪审计顺利进行。接到汶川地震甘肃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任务后,办领导高度重视,从项目管理、组织协调、人员调配、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在3年的跟踪审计过程中,我办坚持 “一把手通盘谋划、分管领导亲力亲为、兄弟处室协调配合、审计组全力以赴”的做法,每年都将汶川地震甘肃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列为办内重点项目,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安排审计资源,从人力、财力上予以重点保证。

    2.研究跟踪审计规律,体现跟踪审计全过程监督的特点,着力整改与服务,促进灾后重建顺利完成。跟踪审计开始以来,审计组始终坚持对审计发现的一般性问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通报,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随时通报的做法。同时,适当扩大跟踪审计情况通报的范围,由一般性问题通报到当地政府,扩大到通报给上级政府,以及通报给省、市、县(区)地方审计机关以及相关项目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有力地促进了灾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掌握情况,积极整改。同时,还坚持了跟踪审计“回头看”,持续跟踪关注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和整改效果,对整改不力和整改不到位的问题,通过加大审计通报力度、提高审计通报层次等办法,督促相关单位整改到位,切实发挥了跟踪审计的建设性作用。3年中,共向甘肃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出38份审计情况通报,提出审计建议218条,已被采纳并整改完成116条,截至2011年10月,正在整改102条。

    3.发挥跟踪审计在方法和形式上的优势,将政策执行情况审计和项目建设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在把握总体的基础上,突出跟踪审计重点。灾后重建是国家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后续建设的重大决策,跟踪审计必须做好对这一重大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同时,面对灾后重建的自身特点,审计组也要搞好关系民生、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项目审计,针对这种情况,审计组立足全局,全面把握受灾市县区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情况,对社会关注度较高,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学校、医院、就业援助及农村住房等项目进行重点审计;关注政策执行情况,把握重点环节,从资金管理的有效性、拨付的及时性、使用的合规性着手,以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等为重点,查处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4.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根据项目进展和特点及时调整审计工作思路方法,充分发挥跟踪审计自身优势。针对汶川地震甘肃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且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我办跟踪审计工作始终结合灾区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科学选点,多种抽样。在农村住房重建审计过程中,审计组在乡镇的选择上采取了多种抽样审计方法。如在陇南市武都区,审计人员按照乡镇的集中程度将全区36个乡镇划分为5个区域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文县采取等距抽样选取了7个乡镇进行抽查。二是“条块”结合,不留死角。根据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特点,对于由省上直管的电力、公路、电信等按行业管理的项目,审计小组不受县区限制,进行条状审计;对于教育、医疗卫生、城镇建设等按区域管理的项目,审计小组以县区为单位开展工作,进行块状审计,确保审计不留死角。三是机制明确,沟通及时。审计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始终坚持“现场沟通、每日汇报、分段总结”。通过坚持这种有效的沟通机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审计风险,而且逐步完善了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

    (三)主要成果。在汶川地震甘肃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中,我办累计发出38份审计情况通报,上报70份审计信息简报,按时撰写了12份审计报告,在各类审计文书中共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218条,填报各类信息表格和统计表格300余份。218条审计意见和建议中,116条已得到落实整改,102条正在整改当中,有力地推动了甘肃灾后重建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同时,我办的审计情况通报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效果显著。2011年8月,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长刘伟平,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泽巴足在我办审计情况通报上批示,要求陇南市政府认真整改,并向省政府及我办报告整改结果。

    跟踪审计中,我办规范了13个项目的建设管理,促使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建设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0项,帮助改进了12个项目的工程质量管理;促进有关单位共节约重建资金或挽回损失17404万元,其中收回挤占挪用资金10649万元,2011年核减工程造价6213万元,占送审金额134857万元的4.6%。

    三、跟踪审计与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关系

    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概括的来讲就是预防、揭露、抵御,跟踪审计由于其特点,能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一是预防功能,跟踪审计是全过程跟踪,强调事前、事中监督,能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促进相关政府部门健全内部控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重建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揭露功能,这也是审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跟踪审计有助于发现相关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内控漏洞,能发现重建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并进行查处,并可在后续的跟踪审计过程中督促整改情况;三是抵御功能,跟踪审计可以更好的发挥审计的服务性功能,可以在查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和改进措施,完善灾后重建资金和项目管理,完善规章制度,确保重建工作顺利完成。

    四、存在的不足

    政策跟踪审计目前尚处于理论探讨和审计实践的初期,作者根据自身审计工作实际,认为目前我国跟踪审计尚存在以下不足:

    (一)跟踪审计外部环境尚不健全,跟踪审计实践所依赖的法规尚不完善。审计法规是审计实践工作的支撑和规范,也是确保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依托。目前各级审计部门虽然开展了大量的跟踪审计实践,在实务层面形成了一套操作思路,但从跟踪审计理论角度,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提高,也未形成较为完善的跟踪审计规章制度,跟踪审计的目标、内容、范围、重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有待开展,跟踪审计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有待加强。

    (二)跟踪审计工作发展不平衡,跟踪审计任务重与审计资源、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突出。首先,各专业跟踪审计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跟踪审计多集中在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突发性事件,其他领域如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等方面较少开展跟踪审计。其次,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开展跟踪审计不平衡,各地区跟踪审计缺乏统一规范,在发表跟踪审计意见、审计整改情况等具体操作层面存在较大差异,审计成果也相应存在较大差异。第三,由于跟踪审计全过程跟踪的特点,必然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财务、管理、工程、经济、环保、资源开发、计算机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这与目前审计人员结构和专业技能素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第四,跟踪审计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审计机关增配了大量审计人员,但审计力量仍难满足日益增长的跟踪审计的需要。

    (三)跟踪审计定位不清,容易影响审计独立性。跟踪审计由于其具有的项目时间长,涉及环节多,与相关部门联系较多等特点,又由于缺乏相关理论基础和制度支撑,往往在介入时间和介入程度上难以把握,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独立第三方的角度而过多介入项目管理者的职责范围,有时又混同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做到到位不越位、不错位,弱化独立监督的作用。如在介入时间上,有些审计机关在项目或政策实施前介入审计,对项目管理决策等事项发表意见或提供咨询意见;在介入程度上,部分政府部门或主管单位请求审计人员帮助其对某些事项做出认定或提出意见,使得审计人员既参与管理又进行监督。

    (四)目前审计成果的认定、统计方式和考核体系与跟踪审计的发展不相适应。跟踪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全过程的跟踪,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管理漏洞,“少出问题或减少问题,不出重大问题”,但目前审计成果主要以违法违规问题为统计指标,在目前考核体系下,跟踪审计成果难以得到充分反映,也不利于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考核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五、对于我国开展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述因素的存在,作者结合多年从事审计工作的经验提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完善跟踪审计相关制度规定,推进跟踪审计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一是建立跟踪审计执业标准,在审计实务层面规定跟踪审计的内容、程序等,建议相关部门完善《国家审计基本准则》或制定独立的跟踪审计指南,并相应制定跟踪审计执业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实现跟踪审计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健全跟踪审计法规环境,加强理论研究,在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内容、成果运用上突出跟踪审计的特点,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法。

    (二)注重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合理利用社会资源。跟踪审计涉及行业多、项目种类全、专业要求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机关应从政治觉悟、职业素质、管理能力、沟通协调等方面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养,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大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挥相关专业人才的优势,加大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力度,发挥研究机构的理论优势,为开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项目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此外,在把好关键环节和加强管理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社会中介审计资源。

    (三)重视审计成果综合利用,完善审计项目考核评价体系。跟踪审计重在其建设性,重在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因此要多角度、多方面、多形式促进审计成果及时转化,一是根据审计成果不同使用者和跟踪审计的不同阶段,多角度、多方面提出问题和政策建议,确保跟踪审计成果转化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二是除了传统的审计报告等载体外,应通过多种形式产出审计成果,更好的发挥跟踪审计的促进作用和建设作用。完善目前审计项目考核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查处问题和大要案为主的考核体系中,进一步补充、强化和完善跟踪审计在政策建议或减少问题发生方面的考核指标。(李鹏)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