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审计建议
李元贵(审计署成都办)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4日】
字号:【大】 【中】 【小】
    作为政府对农业扶持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财政支农资金政策在“三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项目繁多、资金分散、管理不到位等诸多原因,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制约了其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本文结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审计,就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今年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审计,笔者以为,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项目繁多、政策目标相同或相近,导致资金分散、效益不高。尽管中央财政要求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相关支农资金,但什么才算是整合,如何整合,整合多少才达到要求并不明确,县级财政部门大都将用于项目乡镇的相关或不相关的资金悉数算作整合资金上报,项目和资金管理与之前并无区别,“整合”仅仅停留在报表数字上。
    
    (二)项目主管部门、机构众多,缺乏统筹规划与协调。涉及支农专项资金的有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国土部门、水利部门、政府扶贫部门等。在同一部门内还有多个机构分管,如财政部门内有农财、经建等机构分管,农业部门内部有土肥、农技等机构分管。管理的部门多了后,协调成本就高,统筹协调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也就屡屡发生。
    
    (三)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到位,形成“钓鱼工程”。地方政府在申报项目时为了成功获得该项目,明确承诺要拿出多少资金来配套,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薄弱特别是县、乡一级政府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根本无法拿出所承诺的配套资金,结果是地方政府对配套资金的承诺就变成了“空头支票”。由于投资不完全到位,往往支农项目只完成了上报方案确定的部分工程量。
    
    (四)项目多而程序不少,增加了行政成本。为了争取上级支农专项资金,每个项目地方都要编撰实施方案等申报材料,宏篇巨著、装帧考究。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大多项目在建设的事中、事后还要逐级进行检查、验收。且不论效果如何,众多的资金经过这些程序其工作量无疑不少,成本也就大大增加。
    
    二、加强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建议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要求:“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今后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会越来越大、资金会越来越多。
    
    为了充分发挥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笔者建议:一是中央财政应清理目前项目繁多的支农专项资金,归并政策目标、资金用途相同或相近的专项资金。二是对归并后的支农资金的使用范围的限制再宽泛一些,给地方政府自主使用支农资金的权力。三是地方政府应按照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结合区位特点,突出当地优势,统筹安排,集中财力,力求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李元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