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探讨
李雁河(河南省济源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5日】
字号:【大】 【中】 【小】
    目前,一个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正在全国上下勃然兴起,其覆盖面之广、渗透力之强及其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对现实生活方式和每个公民的思想意识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行政机关,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审计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监控、抵御、平衡和修复等重要职能作用,增强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拓展国家审计服务文化建设的思路,找准审计机关为文化建设服务的切入点,探讨构建审计文化的发展路径,是审计机关当前应涉猎、思考的重要文化命题。

    一、国家审计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概述

    国家审计和文化建设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辩证关系。国家审计是文化建设的坚强基础、重要分支和示范先锋。国家审计从体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首先,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的经济监督部门,要体现其自身价值,就应担当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和建设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要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审计事业向前发展。
    其次,国家审计的职能、作用、影响决定了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社会价值,国家审计在文化建设中凸显了其保障性、促进性、效益性和建设性作用。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保障为文化建设投入的资金和资产的安全,为文化科技创新保驾护航;提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建议,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顺利推进;研究分析道德行为规范、意识形态规范以及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促进和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关注文化建设中资金使用和文化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资金和项目效益最大化;发现、总结、推广文化领域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为推动文化领域提高管理水平服务。

    二、审计文化建设现状及生态性缺失原因探讨  

    (一)审计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逐步重视和积极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在相关审计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与国家审计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目前审计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审计机关对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文化的认同感、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将审计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思想工作等混为一谈,或者将范围和内容无限扩展放大的现象。二是审计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不够深入,没有将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到审计业务、队伍建设、机关管理等实际审计工作中,对文化建设工作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组织,文化建设活动没有充分开展,有层次、高水平或有特色的审计文化建设活动不够多,审计文化建设主要集中于书画展、演讲比赛、读书等文体活动。三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成效不够明显,没有体现出审计文化的个性特质,审计文化对审计事业的推动作用尚不够明显,审计文化的影响力较弱,审计文化的价值功能体现不足。四是国家审计文化建设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间审计文化的宣传、形象、交流、开放等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五是审计文化建设中重形式、轻实质倾向,文化建设表层化、简单化、庸俗化、功利化特征明显。
    (二)审计文化生态性缺失原因分析。审计文化具有文化的一切特征,审计文化是管理类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方式,是以精神元素为主的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特征,与其他文化在内容上具有交叉性,是以审计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文化模式和特质文化,具有正义性、科学性、创新性、整体性、历史继承性、鲜明政治性、社会示范性、相对强制性等行政文化特点。同时,“独立、依法、公正、进取、奉献”构成了鲜明的审计精神,审计文化具有确定责任和真实、服务权力和公众、恪守独立和谨慎、遵循法规和准则、崇尚进取、倡导奉献等个性特质,从而使得审计机关自身具有一系列有别于其他行政部门的特征。然而,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有其局限性,审计文化也不例外。
    文化生态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显露的美好的姿态或生动的意态。笔者认为,优秀的国家审计文化更应具备生态文化的属性,国家审计由于其自身所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局限,审计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缺乏应有的生态环境,审计文化建设缺失了生态文化的一隅:首先,国家审计隶属国家行政社团系列,审计人员无法作为一个自然文化人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空间。其次,国家审计无法疏离固有的行政管理文化计划生产机制和奖励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去寻求审计文化的自发形态和原始形态。再次,国家审计文化难以逾越行政文化固有的自闭自享循环圈,去争取在更大公众群体中的文化有效性。最后,国家审计机关受职能局限,难以疏离固有的审计专业定位,去关注多方位的文化建设和文明积累。

    三、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探讨

    审计文化建设对审计工作的促进有长期效应的作用,是推动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不断探索审计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
    (一)明确审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通过审计文化建设,调动、凝聚、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思想持续进步,制度持续改进,工作持续创新”的良性机制,使审计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文化建设中心工作,服务审计队伍建设,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各级审计机关要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审计工作发展的一种宏观战略,认真组织和规划,作为审计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构建审计人员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一是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巩固审计人员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二是以《国家审计准则》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内容,建立和完善审计人员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并融入审计队伍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审计人员的自觉追求。三是着力打造共同愿景、核心价值观和审计精神,大力弘扬依法审计、执法为民、文明审计的核心价值理念,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主体性作用,倡导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规范执法、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三)坚持“三位一体”的审计文化建设格局。即坚持审计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同步推进的审计文化建设工作格局,其中,以共同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根本,以共同行为规范为核心的行为文化建设是关键,以审计文化载体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和保障,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四)创新审计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载体、方式方法。一是要不断推动审计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理论研究、考核评价、成果转化与传播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创新。二是要不断加强审计文化的载体建设和方式方法创新,增强审计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拓展审计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三是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积极组织读书、摄影、书法、健身、文艺写作等健康有益的业余文化活动,陶冶审计干部情操。四是要在经费、设施等方面为审计文化活动创造物质条件,发挥好工青妇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五是要进一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扩大审计的影响,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五)融汇其他先进文化要素。要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促进跨国家跨地区及跨行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借鉴吸收先进文化成果,形成相互支持、取长补短、激励竞争、共同进步的良好机制,共同创造面向未来的先进审计文化,使审计文化建设过程成为激励审计人员素质提高的过程,从而使审计人员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新情况,适应信息化时代审计文化建设的需要。
    (六)强化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审计监督。在审计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是要突出审计监督重点,根据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抓住文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重大事项,开展审计监督工作。二是要在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民族和地方特色文化、改善农村文化条件等方面,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三是要加强与文化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推动本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审计机关的作用。
    (七)弘扬传统文化优势,打造区域审计文化品牌。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所蕴含的优秀文化思想及其语言,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儿女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仍然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各地也均有自己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不同区域的审计人员已经与当地区域文化深入融合。审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将审计文化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交织交融, 研究、探索、提炼审计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审计文化品牌,形成审计人员共有的精神家园。
    (八)持续加强对审计文化的理论研究。要从多学科视角,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现状与未来等多个层面,紧紧围绕审计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历史渊源、比较与借鉴、价值功能、生态形式、实现形式、实践模式、发展路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等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持续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的理论体系,以坚实的理论支撑推动审计文化建设实践,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李雁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