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做好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工作的思考
姚念璞(江苏省徐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9日】
字号:【大】 【中】 【小】
    财政专项资金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在核定预算时针对特定专项用途所拨付的款项。一般情况下,上级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用途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下级必须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上级财政部门批复下达后,下级财政部门应保证资金迅速及时拨付到位。财政专项资金往往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密切相关,其不仅仅是一个财力分配问题,更是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并把效益审计作为五年工作中的三大任务之一,充分说明效益审计已成为我国国家审计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直是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重点。本文试就如何搞好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确立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目标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对象,严格来说是上级财政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这是因为专项资金具有双向分配行为的特点。因此,审计机关必须根据《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将上级财政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结合起来审计,以全面揭示专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

    有学者认为,财政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关通过一定方式对政府一定组织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监督活动。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评价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独立的信息和建议;找出影响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益的原因,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措施改进管理,提高效益;揭露损失浪费、管理不善现象,强化公共部门的经济责任,促进政府公共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在支出和资源管理等领域做到经济和有效。从审计实践看,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目标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围绕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配置使用的经济性开展审计监督,把重点放在揭露问题方面。确立这一目标的主要依据,一是由于管理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由此入手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容易取得成果;二是对这部分资金开展效益审计比较容易操作,容易突破,可以直观发现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和效益低下等现象;三是通过对财政专项资金经济性的监督,能够为效率性、效果性审计探索积累经验,为全面开展财政效益审计打基础。

    第二阶段:就是促进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制度,建立一套完备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加大对查出问题的处理力度。为此,一是要促进政府有关部门核定科学的支出定额标准,这是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基本前提;二是要制定科学的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准则,对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等作出相关规定,以指导实践;三是要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联合行动机制。审计不仅是为了揭露问题,更重要的是促成解决问题。应充分发挥人大、政府、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各自的作用,建立一个由人大牵头,包括财政、审计、监察等在内的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联合行动机制,各自明确责任分工,最大限度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作用。

    第三阶段:从对专项资金单一的经济性、效率性的评价逐步向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效益整体性评价转变。这实质上超出了传统审计理论而进入评估和分析活动的领域,是效益审计更高层次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用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作出客观评价,并通过调查,广泛收集与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效果有关的材料,取得有说服力的证据,分析财政投入项目的预期结果的实现和完成情况,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达到全面、客观地评价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整体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抓住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

    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计,要紧扣“资金”和“项目”两条主线。在资金方面,重点审计资金的分配和管理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及分配计划安排,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度是否落实到位,资金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有无资金违规分配、挤占挪用资金和管理不善导致损失浪费等问题;在项目方面,重点审计项目管理是否科学规范,项目是否按设计要求实施,有无变更设计实施、虚列项目套取资金以及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等问题。在审计实践过程中,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1、以项目资料为重点。收集专项资金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及项目预决算审计报告等项目前期申报立项材料和关于该项目的行业情况,通过观察、分析、调查等方法,一方面审查项目的可行性,即投资决策是否恰当、立项是否科学、是否出于“长官意志”或属于“形象工程”、背景是否真实、可行性研究内容是否完整、技术经济论证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符合当地自然社会实际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无虚假申报、重复申报、随意申报、盲目申报、忽视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审查项目预决算的经济性、合理性,即是否体现节约的原则,是否只热衷于申报项目争取资金而不注重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控,项目资金是否被挪用作其他开支,涉及工程建设的还应审查工程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

    2、以资金拨付为重点。一是要从资金的来源渠道入手,查阅上级财政部门下达的指标文件、项目批件、拨款单等资料,调查清楚所审财政专项资金的性质、主管部门、数额及具体用途,为深入审计打好基础。二是要核对拨付的专项资金与申报立项的用途是否一致,分配过程中是否存在随意性大、透明度差、转移资金流向、“暗箱操作”等现象,从而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低效甚至无效运作。三是检查专项资金到位情况、已到位的资金数额的真实性及其到位的时间,了解有关部门是否按规定程序及时、足额的拨付资金,有无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以及损失浪费现象,必要时可跟踪审计至相关金融机构。

    3、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审计中首先要查询相关部门和使用单位是否建立了规范有效的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明确的责任规范和绩效评价。其次要通过调查、访谈、座谈会及查阅资料等方式,评估各种制度正常运作的保障措施是否健全有效,查明制度和措施的执行有无流于形式的现象。要通过审计,促进财政部门及有关单位配套和细化管理和内控制度,克服由于本位思想比较突出、主体利益导向严重而导致的重查轻处、屡查屡犯等现象,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社会经济效果。

    4、以资金使用为重点。一是检查财政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专项资金是否被少数人转移挪用来搞“平衡”、堵“缺口”;专项资金使用程序是否合规,各项支出有无严密的审批手续,支出内容是否真实;资金投放是否符合政策,用途是否符合要求。二是使用过程是否体现合理、节约原则。各项支出是否精打细算,有无大手大脚、贪大求洋,随意扩大规模提高标准,搞花架子的现象;所购物资有无盲目采购、浪费资金的现象,有无必要的验收、保管、领用手续;同时也要检查有无随意缩小规模,以侵占专项资金的行为。三是专项资金是否按照项目进度使用。能否满足项目质量要求,有无因付款不及时而影响项目实施、错过序时工期的情况,办理工程资金结算是否履行了必要的审计或审核手续。四是完工项目的专项资金结余应上缴财政或报经财政批准后方可留用。有无为了不上缴专款结余,而对专项资金不实行单独核算,项目经费与经常性经费混合使用的现象,以达到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目的。

    三、研究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方法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还在探索之中,审计方法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必须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灵活运用适合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在审计中,既要善于总结具体的审计方法;又要打开思路,研究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效果的方法,以更好地促进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发展。在当前的审计中,要做到:

    1、针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薄弱环节加强审计力度。一是加强针对资金的跟踪审计。在审计中,对项目从申报立项、资金拨付及使用到项目完成整个过程进行全程审计,对照项目审批文件中规定的资金额度、用途、到位、管理、使用每个环节进行核对,调查下级财政是否将上级专项资金纳入预决算管理并如实反映,有无改变资金性质挪作他用,是否及时拨付,是否按规定安排了配套资金等情况,从而摸清项目资金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强针对支出的审计。专项资金支出审计是体现资金使用效果的重要环节,审计时以资金支出为主线,顺藤摸瓜。首先要审查支出凭证,辨别真伪,在被审计单位对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承诺的基础上,对专项资金的支出的合规性、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同时可以采用抽查的方法,对使用专项资金的单位进行查询、函证、外调等方法进行查证。三是加强针对账外资金的审计。从使用专项资金的单位的存款账户入手,核查是否存在违纪违规行为。一方面通过查账和询问,弄清单位专项资金开户情况,专项资金总量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审查专项资金的银行对账单与专项资金银行存款账期末余额是否一致,着重对“未达账款”进行调查,掌握专项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以追根朔源,确保专项资金得到安全、完整、合理的使用。

    2、有效整合审计资源。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内容远远超出传统审计范围,涉及多种行业范围和经济的多个方面。财政资源运用效益在许多情况下不能予以量化,不能精确计算投入产出比例,但效益审计又必须通过一定技术和建立一定数量模式等手段将非量化转化为可量化的效益。因此效益审计需要有复合型的人才,除财会专业人员外,还需要有懂工程技术、计算机、管理工程、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整合审计资源,第一是审计内部的力量整合,打破传统的专业界线,一个专业和另一个专业或多个专业审计人才的结合实行优势互补;第二是借助外力,运用部门单位内部审计力量,发挥内审人员熟悉情况懂管理的优势,同时还必须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如深圳市审计机关开展对医院大型设备采购效益审计,就请相关专家参加评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三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效益审计中涉及数学模型、统计抽样、大量简单重复计算,都必须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在效益审计中充分运用现代化审计手段资源,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只有有效地整合各种审计资源,才能满足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需要。

    3、实行审计结果披露制度。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后必须向社会披露审计结果。一方面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需要,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提升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效果;另一方面起到宣传审计事业,扩大审计影响,加大审计执行力度,使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近几年,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中相继出现了很多向社会披露效益审计结果,包括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结果的例子,基本上都收到了良好的审计效果和社会效果,增强了审计的知名度,大大增加了审计的威力。在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中,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披露。比如目前常见的披露方式就是将审计结果列入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并通过人大简报来向社会披露,或者由政府在全市经济工作或财政工作会议上予以通报。通过对审计结果的披露,能够促进各单位增强责任意识,同时借人大政府和社会舆论之力,督促各部门落实审计建议,不断强化内部控制,规范管理,科学决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探索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新模式

    在现行财政体制下,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始终是审计监督的一个重点。目前我国的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效果显著,但是仍然不够完善,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之处,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探索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新模式,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之内审计机关面临和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如何进一步做好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工作,提出两点设想:

    1、关于审计重点。一是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关口要前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专项资金分配制度也将逐步改革以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必须重新定位,审计关口要前移,由单纯的在专项资金使用之后开展事后审计转变为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开展事中审计,或者前移到项目申报立项时就对其开展事前审计。以逐步实现由过去注重以查处问题,披露问题,严格处理处罚为主,向规范管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浪费行为的转变。二是审计要为“和谐社会”的目标服务。审计重点将更加关注环保、移民、水利等专项资金。目前,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以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置换年初预算安排的资金;多跑多要,要回的专项资金作为部门的“机动”财力;项目决策不科学、不合理等现象时有发生,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则成为审计机关当前及相当一段时期内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研究解决和探索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投放到私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办法,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营。当前,随着部分专项资金投放对象的变化,一些投放到民营企业的项目资金其运行情况长期得不到监督,成为“真空地带”。对该部分资金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督,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

    2、关于审计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审计工作服务,是我国审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具体实践中,应利用现代化电子计算机的优势,建立“两库”:一是建立“项目数据库”,掌握所有已建、在建、拟建的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情况,及项目的资金来源、到位情况、资金流向、营运效益,从源头了解一手资料并实时进行审计,把握时效性;二是建立“专家人才库”,通过考察、筛选,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具备专业资质、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各方面表现较突出的专业人才纳入审计局项目专家人才库,以应对当前涉及多种行业范围的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具体操作中可采取以国家审计为主,聘请专家或通过招标的方式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参与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为辅的方式进行,以更加有效地对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进行审计,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作用。(姚念璞)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