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研究
杨振宇(审计署太原办)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6日】
字号:【大】 【中】 【小】
    一、审计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

    审计文化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发展审计事业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创建和弘扬先进的审计文化,建设审计事业和审计人员共有的思想宝库,增强审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既是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审计工作者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审计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虽与其他行业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它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能够把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国家审计所确定的职责要求和既定目标中来,使审计事业在日益复杂和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和保障。

    (一)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依法审计是审计机关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也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职业理念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履职时,必须严格遵纪守法,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客观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要求审计人员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反映情况,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既不掺杂个人的好恶和主观意愿,也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审计人员只有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审计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审计机关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国家审计机关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而现在一些部门单位财务弄虚作假的情况比较严重,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原则,勇于同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忠于国家和人民,忠于审计事业,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当然,审计机关既要鼓励审计人员大胆揭露和处理各种违纪违规问题,也要建立起对审计人员的保护机制,成为审计人员的坚强后盾,避免审计人员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受打击报复。

    (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审计是一种专业的经济监督活动,社会各方面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行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违法违纪的手段愈来愈隐蔽,审计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日甚一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始终坚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既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追求进步,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审计能力。审计机关也应该在打造复合型人才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四)善于总结,促进规范。审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注意从机制、体制上分析原因,规范今后。分析原因,规范今后,既是审计工作的目标,也是审计工作的归宿。审计人员要善于把平时发现的个别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找出共性的问题,然后从制度层面去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新形势下,审计人员既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政策法规,又要善于对完善政策法规提出建议,因为审计人员最能发现政策法规的不足,也最有条件提出专业意见。

    (五)廉洁自律,无私无畏。己身不正,何以正人。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对经济的监督、评价全力,就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正身守道,做到正人先正己。审计人员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纪律,不该拿、不该吃的决不伸手,并且要摆正心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做到生活上不奢侈,待遇上不攀比。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审计人员只有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才能做到一身正气,无私无畏。

    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要大力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绝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和套话,而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国家对加强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要求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把亿万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可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审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必须加大建设的力度。

    二是转型期的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今天的中国社会上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洋的好,中国的不好;新的好,旧的不好;现代的好,古代的不好。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在今天的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缺失比较严重,有人将其概括为“四失”:失衡、失序、失范和失控。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曾说:“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人,为了物质进步,我们踉踉跄跄、慌不择路,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我们跑到终点,不但发现爷爷奶奶偷偷塞到我们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都丢掉了,而且成为一个赤裸裸的现代人,忘却了自己是中国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加大文化建设的步伐,通过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加大“人文教化”。其实,西方社会十分重视对于大众人文教化,只不过它主要是通过宗教,如今天的美国,据统计60%—70%的青年人仍然信教,《圣经》仍是相当多的青年经常必读的基本书,《圣经》在社会效应上,可以说就是一本道德教科书。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的道德教育的典籍,如《论语》、《道德经》等,它们都是人生修养的珍贵教科书。古人曾言:半部《论语》治身,半部《论语》治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成分,值得思考。

    审计文化建设中,对内也必须强调“以德治审”的内容,这是从内心深处解决约束源动力的根本之策。在当前转型期内,审计人员的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但也存在着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员生于文革后期,对中华文化根脉知之甚少,由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内心深处自觉筑起的道德底线并不牢靠,导致审计领域出现了一些违反廉政纪律的不良现象。应该说,审计机关的纪律和规定都比较严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法律、规章、纪律等都是外在的“他律”,他律最终还得靠自律起作用,道德才是内在的“自律”,主要是通过人自身的价值观念、良知和习惯来发挥作用,是一种持续的内在约束力量。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德”“礼”,其实就是“人文教化”的载体,也就是文化的建设。审计必须在文化方面进行补课,将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有益的成分予以吸收,以便在传承中得到提高。只有通过加大文化建设,审计人员才能在心中筑牢抵御各种诱惑的坚固的防线,才会减少出现偏差,维护审计公正清廉形象。

    三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审计文化作为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在推动审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能营造良好的气氛,从观念、精神和意识层次调动审计人员勤勉履责和爱岗敬业,又能为通过树立良好外部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审计文化建设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审计文化作为审计事业的基点,审计职能的确定及实现均依赖审计文化的定位。另一方面审计文化所包含的正确审计理念,形成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倡导高尚的审计文明,对充分发挥审计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三、大力加强先进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

    审计文化是全体审计人员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价值体系,从承认、接受、内化到自觉作为准则,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建设先进审计文化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任务要求和措施,同时要结合审计自身特点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用创新的理论发展审计文化。在新时代,应当把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坚持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民主法制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理论、新观念、新道德作为审计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核心,与日俱进,为我所用,推动审计文化的发展。促进审计人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改变思维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把工作重点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主法制建设上来。

    (二)用丰富的载体展示审计文化。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广泛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传媒展示审计文化;广大审计人员是建设和实践审计文化的主体,只有让广大审计人员广泛参与了审计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因此要充分利用工会、共青团、学会等组织通过文艺节目、文学作品摄影作品、演讲、演唱、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表现和反映审计文化。

    (三)用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料丰富审计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底蕴,充分梳理本地的文化脉络,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是文化建设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对一些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应当组织力量认真研究,结合审计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提炼历史精华中创新,在把握时代特征中发展,从而打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和广大群众容易接受,又有时代气息的审计文化。

    (四)用科学的规划推动审计文化建设。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当把审计文化建设纳入到审计工作的整体规划中来,同审计任务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总结。努力探索审计文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与审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审计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并切实从人、财、物上做好充分准备。

    (五)用提高社会参与度广泛宣传审计文化。审计工作是综合监督部门,审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离开了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被审计单位、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审计机关是很难履行职责,审计的监督作用是不能全发挥的。通过提高审计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度,能让社会更加了解审计和支持审计工作。因此,审计机关决不能关起门来搞审计文化建设,应当切实提高审计文化建设的开放度,努力把审计文化建设溶入社会大文化建设之中,加强与相关行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六)用整合资源打造审计文化精品。审计机关的各级领导不仅要做带头倡导和实践审计文化,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而且要为审计文化建设配置好所需的资源;审计文化建设中所需的经费和专业人员不能单一的依靠政府解决,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作、共建等形式合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审计机关内部应当加强纵向和横向的合作,同时还应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打造审计文化精品。(杨振宇)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2月29日。
    (2)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2008年3月31日。
    (3)周生春、张宏斌,试论中国审计文化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审计月刊》,2003(10)。
    (4)陈维众,浅谈审计文化建设的生存与发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1)。
    (5)陈正兴、周生春,《中国审计文化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6)霍桂桓,论文化的境界和层次,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7)高翔,对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审计署网站,2009年7月14日。
    (8) 姚海峰,新形势下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1年11月14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