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李洁丽(甘肃省审计厅)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1日】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机关最早开展绩效审计的领域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取得了一些成效。甘肃省审计厅在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探索实践中,以专项审计调查作为重要的方式,在促进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改革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方法,建立健全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等途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企业  绩效  审计

    一、国有企业及其绩效审计

    (一)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最终产权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由国家或政府出资建立的企业,典型的国有企业是国家独资企业,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国有资产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企业都属于国有企业的范畴。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变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生,经济效益和实力越来越强,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且一直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改革和建设。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及其发展。绩效审计有多种定义,美国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3E”审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英国和加拿大称现金价值审计,德国称效率审计,瑞典称效果审计,荷兰称效益审计,在其他国家多数称为绩效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1986年在澳大利亚会议上建议采用绩效审计。目前,世界各国开展的绩效审计的基本上都是围绕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总结起来称为“3E”审计。刘家义审计长在2008年全国企业审计培训班上的讲话指出,从广义上讲绩效不等于效益,绩是业绩,效是效果,绩效包括企业依法经营、依法履职、经营业绩、经济收益、资产质量、社会效果、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包括企业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及效果。

    我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最早开展绩效审计的领域之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审计机关就开始绩效审计,并提出我国审计工作应该朝绩效审计方向转变。199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首次提出:“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同时,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效益审计方面延伸”的早期绩效审计思路。并积极探索实践,于1984年会同天津市审计局对天津铁厂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深化国有企业审计,并不同程度地融入了绩效审计的理念。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把专项审计调查当作开展绩效审计重要的方式,目标主要是立足于服务企业,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既服务各个国有企业发展,揭露重大经营管理风险和隐患,也服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大局,充分反映影响企业发展的行业性、结构性、普遍性问题。审计成果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除了绩效审计报告,还有各种类型的审计信息,包括专题审计报告、审计调研等。尤其是浙江、深圳等地审计机关通过不断创新审计手段、方式和方法,取得了许多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

    (一)思想观念转变慢,缺乏绩效审计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由于长期受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影响,相当一部分人员对绩效审计了解不够,审计中很少主动关注绩效审计内容,甚至一涉及绩效审计内容就面生难色,认为无法做到。有的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本不具备开展绩效审计的能力;有的认为绩效审计主要是西方国家的产物,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当前审计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去搞。同时,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也仅限于表象,没有深入了解它的实质,对于如何操作更是知之甚少,造成绩效审计工作的进展缓慢,效果也不够明显。截至目前,甘肃省除了在1996年对某亏损企业进行了效益审计试点外,之后再没有进行全面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在常规企业财务收支审计项目中涉及绩效审计内容也是极少量的,照此下去很难实现到审计署规划到2012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的目标要求。

    (二)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审计结果运用也不尽人意。《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都对绩效审计规定简单、不具体,缺乏操作性和指导性,造成评价标准不统一,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时依据不足。同时由于受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阅历、综合素质等影响,不同的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的角度和得出的评价结论也往往也不一样,增加了审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审计风险。同时对绩效审计结果运用不像落实审计决定那样带有刚性,绩效审计结果可能会存在不被重视或难以利用的情况,影响了绩效审计效果并挫伤了审计人员积极性。

    (三)企业绩效审计人才缺乏,工作推动技术难度大。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审计相对于其他在各专业审计具有业务复杂、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等特点,开展企业绩效审计不仅要检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更要检查评价国有企业资源的消耗、利用和配置状况及营利目标实现程度,既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以此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事项动事项是否做到: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大的资源利用、实现目标成果最佳。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都很高,审计团队需要更加优化、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我国审计人员大多是学习财务和审计专业出身,审计组很难有一名工程技术类的人员,审计人员靠自身努力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条件有限,造成工程及管理、计算机等其他专业人才缺乏,很难做出有深度、全面的、有价值的绩效审计结论,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依靠和利用相关部门组织的验收、鉴定等结论或被审计单位的计量数据等进行绩效分析评价,如果相关部门工作滞后,被审计单位基础工作差,绩效审计目标将无法实现。

      三、推动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主动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国审计事业迈上新台阶的必经之路。我国企业绩效审计取得的许多成功经验证明,企业绩效审计并不是深不可测,目前开展企业绩效审计虽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总体上不会影响企业绩效审计发展方向,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实践,找准切入点,是能够逐步实现绩效审计最终目标的。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当前开展企业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突破传统审计理念,创新思维方式。企业绩效审计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效果的系统性审计,关注的内容和重点不同于财务审计,必须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目标实现及其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找出关键点薄弱环节,围绕其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其依法经营、依法履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绩效审计评估;第三,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积极主动探索绩效审计理论和方法,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不搞花架子,重在实用。同时必须从心理上克服“怕”字和“难”字。

    (二)改变目前企业审计方法。一是要拓展企业审计工作新内涵。从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重大方针政策落实、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新思路。同时还要关注对国有资产资监督管理部门监管职责履行情况,从完善国有资产资产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资产监管效率方面提出审计建议。二是增强企业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企业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企业审计要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揭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大分析研究问题的力度,从政策、体制、机制上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企业审计在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有效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三是要关注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结果。随着社会各界对审计机关的重视和关注,使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大,任务不断加重,由于受人力和时间等条件制约,对国有企业审计许多方面不能查深查透。尤其是在企业发生重大经济行为调整,如改制重组、取得投资、资产出售等情况下,都有社会审计的参与,如果审计机关在企业审计中能够关注和利用社会审计结果,可以大大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解决短时间内仅靠政府审计难以查深查透的问题。同时,审计机关关注社会审计结果,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社会审计质量问题,促使社会审计机构提高执业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三)建立健全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要逐步建立健全与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和约束审计主体和被审计对象的行为。其次,制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一方面在《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绩效审计准则,绩效审计工作指南等,对绩效审计内容、组织形式、审计方式方法和绩效审计报告格式等做出明确规定,使企业绩效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进行。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先制定出一些原则性、通用性较强的指标,如企业自主创新及研发投入情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其实,不同的审计项目审计目标,评价内容和具体形式不同,指标和标准也只能作为一种工具和方式,需要审计人员在分析时根据情况选择使用。当前要以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现行的法律法规、人们共同认知或约定的标准”作为绩效审计评价的基本尺度。英国在开展绩效审计中倡导 “保持灵活性和创造性”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在开展企业绩效审计时不能生搬硬套标准和经验,要将创新意识贯穿绩效审计全过程,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推进绩效审计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企业绩效审计人才。一方面要调整现有审计人员结构,引进一些开展绩效审计必须的专业技术人才;其次,注重对现有人员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鼓励审计人员自学、研究绩效审计相关知识,及时推广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同时还可以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国家审计机关专家库,以满足绩效审计工作中遇到审计、财会业务之外问题咨询需要,促进绩效审计尽快发展,并不断取得新成效。(李洁丽)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