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构建民生审计实践模式
赵慧慧 顾红(江苏省徐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31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以及全国审计机关开展民生审计的实践,表明了审计的工作重点发生了阶段性转变,同时也体现了审计工作理念的转换。尽管民生审计实践已经展开,但民生审计的研究还不能满足民生审计实践的需要,亟需相关理论的指导。本文界定了民生审计的内涵和审计范围,提出了审计实践模式,并给出了完善民生审计实践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民生审计 “免疫系统” 审计模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段精辟阐述契合了民生的最基本理论,是“民生”一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最为完整、具体并有突破性的当代解读。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 的政府审计机关,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民生思想中的积极内核,树立“民生审计”理念,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执审为民、推动民富、维护民利,努力实现民生思想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与创新,实现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

    “民生审计观”由原审计长李金华2006年2月首次提出,同年3月他还指出要树立“民生审计”理念,并强调要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就业、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作为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我国目前虽然没有提出民生审计概念,但各地组织的对涉及“三农”、土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救灾扶贫、环境保护等资金和群众关心热点问题的审计,其实就是民生审计。正如刘家义审计长《在审计署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审计机关成立二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审计机关始终把监督检查党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高度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结果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实现,促进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仅2003~2008年以来,审计署组织了40多项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涉及“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救灾扶贫、环境保护等众多方面,使这些资金更好地用于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

    “民生审计”的提出以及全国审计机关开展“民生审计”的实践,表明了审计的工作重点发生了阶段性转变,同时也体现了审计工作理念的转换。尽管民生审计实践已经展开,但民生审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民生审计模式尚未被研究,这将严重影响民生理念在审计中的应用,开展民生审计实践模式研究是当前民生审计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就民生审计理论和基本审计实践模式展开研究,借鉴民生思想中的积极内核,将民生审计理念贯穿于审计立项、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和审计检查等重要环节,深入探讨了民生审计的涵义、审计的实践模式及其构建思路,以实现民本审计在实务工作中的运用与创新,从而扩大了审计职能作用的空间,提升审计监督层次。

     二、民生审计的涵义与审计范围

    本文认为,民生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的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的一种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民生审计是国家审计,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民生审计的对象涵盖了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教育、社保、三农、安居、医疗等诸多领域,其重点审计内容有:教育经费审计;社保资金审计;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医疗资金审计;住房保障资金审计;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审计;救灾资金审计。

  (一)住房保障资金审计。主要是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计划审批、开发建设、管理分配等情况进行审计,全面掌握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揭示廉租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评价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并及时从体制和机制层面提出加强廉租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改善百姓居住环境。

  (二) 医疗资金审计。当前主要关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及运用情况开展审计调查和审计,通过审查、统计、座谈、走访、问卷、用“解剖麻雀”等方式方法,重点关注资金拨付、筹集、管理和使用环节,从源头开始,查深查透,资金流向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以有效缓解农民和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和城镇居民利益,提高农民和城镇居民健康水平。

  (三)教育经费审计。对基础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以及涉及多个高校工程建设的竣工决算审计。基础教育经费专项审计调查的重点是财政部门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财政部门对教育费附加的管理情况;教育主管部门是否按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进行分配,是否及时足额下拨;关注学校各项收入来源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通过审计监督,全面掌握“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目标落实完成情况,工程资金分配、拨付以及管理、使用情况,着力揭露和查处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工程款等问题。目的是推动强化政府对基础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规范、有效、公开的收费管理制度,促进教育公正、协调发展。

    (四)财政涉农资金审计。涉农资金是转移支付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确保涉农资金的规范使用,是保证农民能得到实惠的关键。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对各类财政涉农资金进行全面的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农业生产发展扶持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农村土地出让审计。通过审计,摸清涉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揭示和分析资金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将推动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和资金管理体制、机制、制度。

    (五)其他重点民生项目审计。有重点地选择对全市城市基础建设项目和其他民生项目进行审计。如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审计、救灾资金审计等。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审计应加强对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的审计监督,关注资金使用效益,主要包括资源环保审计、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情况审计、环保专项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的审计和市政园林建设资金审计。这将有助于促进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管理体系,促进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提高环境治理成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审计调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拨付救灾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物资的管理、分配、使用和发放情况。救灾资金审计通过审计,在摸清投入救灾资金规模、渠道、分配、使用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审查救灾款、物发放程序和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性,是否存在救灾资金未统筹使用,分配和使用方向不当,效益不高,以及有无挤占、挪用救灾资金等问题。更好的加强救灾资金管理,提高救灾资金使用效益。并针对存在问题,从救灾实际需要和政府救灾职能的角度,深入剖析,提出完善救灾管理体制、机制的审计建议,完善现行政府救灾体系。

    三、民生审计的实践模式

    审计工作是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构成的。准备阶段要做好审计前的各项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实施阶段要进点审计,获取证据;终结阶段是在完成报告后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双方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审计文书,下达审计处理决定。具体来讲,民生审计实践模式应包括五个环节,即确定审计项目、拟定审计计划、获取审计证据、出具审计报告和进行后续检查。

    (一)确定审计项目。民生审计能否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项目选择。因此,审计机关在选择民生审计项目时,应选择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专项资金等民生项目开展审计。

    (二)拟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包括审前调查、确定审计目标、确定审计重点、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和确定审计方法。审前调查重点了解民生资金或项目的具体内容和预定目标、相关责任机制、内部控制,影响项目进展的因素、信息的可获取程度等相关的外部环境。民生审计目标,应以被审计项目的政策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为出发点,着眼于被审计项目对民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服务效果,结合被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外部环境、现实条件和增值空间等因素,在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确定。民生项目审计重点是审计对象的重要领域和重要业务活动。审计方案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通常包括以下一些项目:审计目标与范围、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审计内容与重点、审计评价标准、审计方法、审计程序、时间预算、人员安排等。

    (三)获取审计证据。民生审计的取证范围比其他审计项目更广泛,证据更复杂。审计人员应确保民生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在民生审计过程中,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注重成果转化和利用。例如在农民健康工程专项资金审计中,审计人员应以专项资金绩效为主线,以监督制度、管理、服务为辅线,跟踪专项资金支付流程,采取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业务数据审计与计算机系统审计相结合,通过工作岗位分工找出基金支付控制的薄弱点,通过信息系统角色设置找出计算机系统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AO语句查询锁定审计疑点、审计重点,通过延伸镇卫生院、抽查村卫生室、走访村民、座谈患者、暗访乡邻、发放调查表等方式,获取审计证据,突出审计实际效果。

    (四)出具审计报告。民生审计报告应编撰严谨,要素齐全,突出建设性,加强其公开性,使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审计的透明度,对促进问题整改,提高审计监督效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起能起到积极作用。

    (五)进行后续检查。民生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后续检查制度对落实审计建议、促使被审单位修改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加强审计管理和充分发挥民生审计作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后续检查主要检查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和审计项目质量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则分析原因及时解决。后续检查可以采用询问、座谈会、审计建议执行情况书面复核文件和后续审计等方式。

    民生审计实践模式的五个环节与一般审计项目环节基本相同,但每个环节的工作重点和内容不尽不同。民生审计要突出防范预警,注重揭露批判,“站在纳税人的角度去审计” ,既是“民生审计”应遵循的方式方法,更是“民生审计”应秉承的审计原则。

    四、建设完善民生审计实践模式的建议

    大力推进民生领域的审计,无疑是维护民众利益、保证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民生审计应突出防范预警,注重审计结果公开,因此,建议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完善民生审计实践模式:

    (一)充分利用AO审计。审计署“金审工程”开发的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是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它作为一种CAA(Computer-Assisted Audit,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正被广泛应用。民生审计思路的创新就是要利用计算机技术, 改变以前的审计方式和方法,突破以往只是进行财务审计的层面,更多的深入到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数据强大管理和分析功能,以及协同作战特长,制定相应的审计策略,如计算机审计步骤和方法、数据采集策略等。但是,计算机审计与手工审计的实质性区别不仅在于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在于审计的方法和思路。计算机审计工作实际上是人机的一个交互过程,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要靠审计人员的实践。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关键在于审计人员能否掌握并不断创造、完善审计分析方法。

    (二)建立动态审计模式。民生审计项目中,审计机关应采用 “事前参与、事中跟踪、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动态跟踪审计模式。民生审计中采用事前参与、事中审计制度可以将监督的关口前移,对一些金额大的重点涉农项目要求审计部门参与,让审计部门介入到项目实施中去。事后审计能揭露和反映问题,但在预防问题的产生、化解风险上存在职能的缺失,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利于及时纠正问题、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对已造成的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不可逆转。事中审计制度能够随时检查民生审计项目的实施,防止违规问题的发生,即使出现违规现象,也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最大限度地减少违规问题所造成的损失,从而有效地化解事后审计所带来的审计风险。

    (三)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曾经强调,民生审计的审计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会各界对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的管理使用情况非常关注,在审计过程中应按照“谁审计,谁公告”的要求定期将审计结果如实公之于众,接受群众监督,让民生审计在“阳光”下运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采用单行本形式,向社会公开民生审计项目的全部审计结果,市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有关传媒了解审计公告情况。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让财政专项资金中的每一分钱都落实在群众监督者的眼中,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一种甚至更高于审计工作的监督机制。

    五、未来研究方向

    (一)民生审计的基本理论研究。以当代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民生审计理论,突出审计的民生思想,并比较民生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异同。包括:民生审计的概念研究;民生审计内容研究;民生审计的特征研究;民生审计的目标研究;民生审计的职能研究;民生审计的标准研究;民生审计的对象研究;民生审计的方法研究;民生审计的评价研究;民生审计的绩效研究等。

    (二)民生审计的运作模式研究。在研究民生审计的目标、特点与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四种民生审计运作模式:一是民生安居审计运作模式研究;二是民生健康审计运作模式研究;三是民生发展审计运作模式研究;四是民生幸福审计运作模式研究。

    (三)民生审计的成功案例及操作规程研究。调查实际工作中开展民生审计的成功案例,总结先进经验,制定民生审计的程序、方法等规程和制度。(赵慧慧 顾红)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