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施方案是控制、衡量与评价审计项目完成质量的标准
刘铁 罗朝芳(审计署京津冀办)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国家审计准则》关于“审计实施方案”的规定共有十八条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编制机关、编制者和受托编制人的责任;二是其内容、内容调整、审定备案的程序和备案形式;三是执行、目标、完成情况要求;四是复核机关、复核人员复核要件、复核内容。其作用是审计工作方案的具体化;是审计组承担的审计项目的实施计划;是控制、衡量、评价审计项目完成质量的标准。
    弗里蒙特·E·卡斯特在《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与罗森茨韦克合著)的“组织控制”中指出:一方面,组织控制与计划不可分离地交织着,计划规定了控制过程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来自控制阶段的反馈经常确定出制定新计划的要求。通常,个人和组织行为包含着一个计划、执行、控制、衡量、循环和评价的不间断的连续过程。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工作全过程中同样起着控制、衡量、评价审计项目的作用。

    一、“审计实施方案”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关系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年审计署第6号令)废止后,《国家审计准则》第六章对“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规定了五方面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涉及审计机关负责人、审计组成员、审计组组长和主审、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和审理机构、审计项目质量检查部门的权责。形成了对审计项目的计划、执行、质量监控循环的不间断的连续。
    控制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在可允许的限度内维持组织的活动。《国家审计准则》第五十八条和第七十三条和有关条款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及控制措施作出了规范,其意味着审计实施方案具备控制或限制、指导或命令、核对或验证这三项系统控制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其核对或验证的功能,包含着一些度量手段和一些在控制过程中用作参照构架的标准。包括可明确的,至少是暗含的尺度,即控制的方法可描述为“对比”行为。
    目前审计署对署机关、派出局、特派办审计项目质量规定了《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地方审计机关内部也制定了相应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在此评价体系当中,“审计实施方案”处于一个可限制、可度量、可比较和可追溯的地位,是审计项目完成质量的控制体系当中的核心内容。                                                                                                                                                                                                                                                                                                                                                                                                                                                               
    二、“审计实施方案”与审计项目质量的关联

    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与审计实施方案间存在着动态平衡的关联。审计项目的执行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审计项目的结果和质量的高低又具有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性。因此,目标要求---执行过程---结果之间的循环如果没有“审计实施方案”这一外界刺激体的作用,将无法实现其自动平衡。
    审计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可程序化控制过程的连续统一体。它从此较机械的过程开始,直到完成项目标任务。其行为全过程都不是静态的,是一个变化着、调节着的过程,它不可能在运动过程中自动实现自动平衡。
    《国家审计准则》第七十七条、第七十八条和其他有关条款中规定了实现审计动态过程中通过“审计实施方案”具体调节的方法、程序和规范。审计的全过程是一个运动、变化、调节,朝着目标行为的动态平衡运动。审计实施方案作为此系统中的控制器,具有控制系统的四要素,即:一是使标准为人所知的可度量与控制的特征;二是度量特征的手段(传感装置);三是把实际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并评价其差异的手段;四是引起系统中以便调整有关特征的手段。审计机关衡量具体某一审计项目的质量高低,其关联最紧密的度量标准只能是审计实施方案。因而,具体到不同类型、要求、目标的审计项目间,都存在着通过“审计实施方案”调节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动态调整,其调整的频率、强度和力度,其结果,对审计项目最终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且其作用是规范和可衡量的。

    三、“审计实施方案”与审计项目质量的评价联系

    成绩的评价是组织固有的现象。同样,审计项目质量的评价是审计机关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执法水平,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
    评价某一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关键是对适当标准的鉴定。因此,在评价审计项目完成质量的工作中,其目的是一个成长和发展为重点的连续过程,评价对组织和个人起到在期望的基础上建立能导致所期望的成绩的适宜的努力,通过各有关方面都认为公平的内在与外在的奖励进行积极的加强活动。在不同审计项目进行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的标准,联系最为紧密的特定标准是“审计实施方案”。
    由于审计项目具有多样性和专业差异性,且涉及的经济领域日趋广泛,对某一审计项目的评价同时具有通用评价标准和特定的评价标准。审计工作方案规定了对某类审计事项在规定时间内的审计大纲,如何实现审计目标,“审计实施方案”就成为了其质量评价的标准,“审计实施方案”包括了审计工作标准的通用标准和特定标准。
    《国家审计准则》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一百九十三条和其他有关条款中规定了审计项目质量的评价的规范。其目的是对不同审计项目执行结果的评价。为使结果的评价是否公正和更加合理,使评价起正向激励的作用和规范审计行为的目的。因此在评价标准和具体评价过程中,通用标准是不同类型审计项目所共有的要素。如审计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是否符合行政执法程序,审计行为、取证手段是否合法;审计记录、底稿、报告等是否规范,审计档案是否完整。特定标准因审计项目类型、要求、审计执行情况不同而各自存在差异。特定标准的制定和体现形式是评价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也是不同项目间完成质量高低、效益大小、影响程度的特定标准。审计项目评价的特定标准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其体现形式在审计项目终结时以“审计实施方案”留存下来,并成为了衡量审计项目质量标准的特定评价标准。(刘铁  罗朝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