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运用于审计质量管理的再认识
吴明忠(重庆市万州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5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全面质量管理作为质量管理的一个老话题,过去运用于审计质量方面研究、实践较多,但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操作漏洞,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本文针对近几年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审计质量的新要求,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技术,对保证审计质量仍具有较大作用。

    【关键词】 质量  全面管理  审计

    审计署《关于2015年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各级审计机关要严格把好审计质量这条生命线,加强审计项目全过程的审计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要强化对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对出现重大审计质量问题的,要严格追究责任。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极端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对于保证审计质量,全面质量管理仍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技术。

    一、全面质量管理与审计质量管理基本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是对全面质量、全部过程和由全体人员参加者的管理,强调质量管理工作不局限于质量管理部门,要求企业所属各单位、各部门都要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共同对产品质量负责,要求把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到每一名员工。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

    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为实现审计工作目标,按照规定的标准,实施一系列与保障审计质量有关的组织、控制和监督活动。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审计质量管理的主体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二是审计质量管理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三是审计质量管理是一个全面质量管理过程。审计质量体现在审计产品质量上,审计产品包括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完毕后向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纪检司法机关、党委政府、人大报送的审计(调查)报告、审计信息、审计参阅、审计要情、审计专报、审计移送书、审计建议书、专题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及工作报告等文书。

    二、目前审计质量全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面质量理念不够

    在审计机关,始终存在一种误区,甚至在相关的质量责任追究办法中明确,审计质量是业务部门和法制部门的事,一旦出现审计责任事故,应由这些部门全部承担责任,与审计机关其他部门关联不大甚至无关联。

    (二)全员参与度不够

    目前,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一种片面认识,总认为审计质量只是审计组成员、业务部门负责人、审理人员、分管业务领导的事,出现审计风险、审计差错应由这些人承担审计责任,与其他人员无关。如办公室、监察室人员不愿参加审计业务会,认为审理项目不属于自己工作内容。形成上述片面认识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审计产品包括的内容认识不到位,对形成审计产品的过程认识不到位,对审计质量包括的内容认识不到位。

    (三)全过程控制不够

    计划阶段体现在部分计划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不够;上下级计划系统性、协调性较差,存在重复审计;审计计划目标不明确或目标不高;审计计划超越审计资源,审计目标实现不够;超越法律规定,对不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列入计划。

    执行阶段体现在审计组搭配不当;审计方案指导作用不强;现场实施和审计方案两张皮;审计查深查透能力不够,重大问题甚至案件线索难以发现;审计通知、调查、查询、盘点和取证等程序不合规;现场审理制落实较差。

    处理阶段体现在事实描述不够清楚,定性不够准确,处理不够恰当,评价不够客观,移送准确性差;信息要情等领导批示、采用率低;报告不能满足阅读者需要,不能达到交办着者意图。

    检查阶段体现对审计整改、审计移送结果关注不够,不及时;审计档案归档不及时,不合要求;查阅不规范。

    三、强化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提升审计质量

    (一)强化审计质量全面管理

    审计质量全面管理强调质量管理工作不局限于法制部门,审计机关所有部门都应参与质量管理。其实审计机关每个部门都与审计质量息息相关,只不过每个部门对审计质量承担着不同的责任罢了。简单说,计划部门对审计计划负责,业务部门对审计实施、审计处理、审计检查、审计归档负责,法制部门对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处理、审计检查负责,监察部门、办公室、后勤部门对审计整个过程负责。从上述分工看,保障部门对每个环节都承担责任,责任宽度大于业务部门和法制部门。一个简单例子,一个审计产品在形成过程中如果出现审计人员不廉政问题或泄密、程序违规问题,即使审计产品比较令人满意,但其质量也得打问号,甚至会一票否决,而这一控制绝不只是业务部门和法制部门能做到的。

    (二)强化审计质量全过程管理

    审计全过程管理是指审计项目立项到审计文书形成送达到相关单位并得到处理、文书最后归档的整个过程管理活动,具体包括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处理-审计检查-审计归档管理环节。力求做到“八个百分之百”,即计划百分之百妥当、事实百分之百清楚、定性百分之百准确、处理百分之百恰当、评价百分之百客观、建议百分之百可行、整改百分之百到位、归档百分之百规范。

    审计计划管理是审计管理的龙头,贯穿于审计业务全过程。审计计划制定不科学、不合理、不合法绝对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审计产品,反而是劣质审计产品,甚至是违法审计产品。审计计划质量管理强调的是计划力求百分之百妥当,应把握:一是必须围绕中心,不能偏离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二是实现目标明确,每一个审计计划都必须确立较高、明确的审计目标,满足审计产品使用者的要求;三是考虑审计资源,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不能硬踮起脚;四是建立滚动计划,注重审计计划的轻重缓急同时兼顾审计监督的盲点;五是法定监督范围,不能超越审计法规定,对不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坚决不予列入计划。

    审计实施管理就是如何完成审计计划,它是能否实现审计目标,满足审计产品使用者要求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控制必须做到事实百分之百清楚、定性百分之百准确。首先是搭配好审计资源,配齐审计组,尤其是选好审计组长或主审;其次是全面审计调查,摸清重点和疑点,锁定好方案;再次是强化现场管理与控制,严格执行审理制全面落实方案,同时做到调查取证程序合法,尤其是实施询问、盘点、查询、查封等审计程序。

    审计处理是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执法权力,要求做到处理百分之百恰当、评价百分之百客观、建议百分之百可行。一是正确区分违规事项的合法、合理、合情性,既不能用现在的制度规定去衡量以前的老问题,也不能用过时的制度来衡量当前的创新事项;二是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符合听证的必须告知听证权力;三是移送事项办理移送前最好先听取移送部门意见,增强移送的准确性;四是救济途径告知清楚,不能含糊;五是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建议要切中要害,具有宏观性、建设性、可操作性;六是坚持审理会集体决策移送、处理、专报等事项制度。

    审计检查主要就是落实审计整改,是审计实施后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审计形象的关键环节,反过来也可检验前面审计实施和处理环节的质量,否则,审计报告就是一纸空文。要完善好审计整改的报告、督查、联动、问责、公开五大机制,注重汇总、分析、归纳带有倾向性、危害性的问题并找出其原因,形成高质量的审计要情,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完善措施,切实解决屡查屡犯问题。

    审计归档作为最后一个环节,是前面所有环节的最终体现和载体。这一环节质量控制应把握:一是实行审计计划后评价制度,通过对审计计划的后评价反过来检验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审计实施的效果性、审计投入的效益性;二是落实审计组长对审计归档责任制,做到按时归档、按标准归档;三是强化档案管理,规范档案借阅、复制等制度。

    (三)强化审计质量全员管理

    审计质量全员管理强调审计机关所有人员都应关心审计质量,都应对审计产品按照不同的分工承担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强化审计质量全员管理,体现以下几点:

    一是拓宽审计产品范围的认识。审计产品不仅仅是指审计(调查)报告,还包括形成的审计信息、审计参阅、审计要情、审计专报、审计移送书、审计建议书、专题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及工作报告等文书。

    二是理清审计产品形成的过程。审计产品是从审计项目立项到审计文书形成送达到相关单位并得到处理、文书最后归档的过程。

    三是树立审计质量关乎审计机关每一个人的理念。彻底改变审计质量与己无关的思想,特别是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审计文稿审核印制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纪律监督人员等非审计业务人员,如果这些人员将审计文书印错、发错、迟送,档案遗失等都会降低审计质量,带来审计风险。

    四是明晰审计机关每个人员的质量责任。《国家审计准则》(8号令)第六章就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罗列了25条,对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长、业务部门负责人、审理人员、总审计师和审计机关负责人的质量控制责任,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审计机关必须照章执行。但办法中并未完全涵盖审计机关所有人员的质量管理责任,也不可能将涉及审计质量的所有人员的责任明晰。需要各审计机关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来对审计档案管理、审计文稿审核印制等人员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责任细化明确。(吴明忠)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