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县级审计机关如何及时有效服务地方党委政府
谢君恩(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4日】
字号:【大】 【中】 【小】
    县一级地方政府上承中央、省、市,下联乡镇、农村,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向下延伸到基层的一个关键环节。自古以来,“ 郡县治,天下安”。一语道出了县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地位。县级政府在国家治理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和重大方针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相当一部分要通过县级政权来实现;另一方面,国家宏观目标调控的效应、重大方针政策的效果等信息需要县里反馈。所以说,只有实现“郡县良治”,才能实现“天下安”的国家治理目标。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良治,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具有预防、揭露和抵御功能。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实质上就是为了促进发展、保障发展、服务发展。审计工作任何时候都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只有这样,审计工作才能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得到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帮助,才能沿着健康正确的道路发展。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审计署原任审计长李金华在谈及地方审计工作时就曾经说过:“地方党委、政府满意,我就满意。”可见,衡量地方审计工作成效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满意程度。县级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审计最基层单位,是国家审计的前沿哨所,直接参与县级政府治理,关注的主要是县域内的治理和微观层面上的促进和完善。同时,由于县级审计机关处于审计工作第一线,审计的项目直接涉及到国家各项政策在基层最终落实情况,对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目标在基层群众中的反应、效果也最为准确、及时,故而在国家治理宏观层面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县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一定要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把促进、服务、保障和推动审计科学发展作为首要职责,进一步提升审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当好地方经济发展的“卫士”和党委、政府的“谋士”。

    当前,县级审计机关在维护地方经济秩序、推动廉政建设、服务宏观管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审计机关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如何依法履行审计在政府治理中的职责,使审计工作及时有效服务于地方党委、政府,进而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政府治理中的作用,是摆在每个审计干部面前的迫切任务。

     一、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有效保护县域经济安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各级政府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这就决定了审计工作必须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在政府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维护经济秩序,保护经济安全。因此,县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把服务地方党委政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审计追求的主要目标,融入地方政府工作,体现审计价值。在严肃揭露和查处政府性资金管理中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注意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资金管理中的热点、难点以及群众关心、领导关注的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着重从制度政策的执行上、公共权力的行使上、政府职能的履行上进行审计,揭示和分析违规问题背后涉及到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使地方政府不断规范制度政策和体制、机制,推进国家宏观政策的执行。

    二、推动地方政府自身建设,促进建设法制、廉洁、责任政府。当前我国正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人民服务已成为各级政府首要职责。县级审计机关应紧紧围绕促进地方政府职能正确履行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这一根本目标,把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为市场竞争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和保障、为公民生活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履行职责作为地方审计工作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审计工作。在促进依法行政的同时关注权力运行,在关注是否合规的同时关注政府效益,从而促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强化责任意识、改进管理、转变职能、提高绩效,为塑造法制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廉洁型政府和绩效型政府发挥建设性作用。

    三、充分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履行法定审计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评价和服务功能,通过参与政府治理,更好地发挥预防、揭露和抵御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一)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抓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永恒主题。通过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从源头上强化审计监督,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把“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落到实处。重点关注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不仅要审查其真实、合法,更要审查其效率和效果,促进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紧扣“三个重点”:一是紧扣重点部门单位,二是紧扣重点项目,三是紧扣重点专项资金。

    (二)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继续加强政府公共工程及投资项目的审计。近年来,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多和资金量的加大,地方党委政府在给予投资审计更多的重视和支持的同时,对审计部门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县级审计机关要加强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把审计项目财务收支与审计工程质量、建设程序、项目管理、投资效益结合起来,把揭露查处问题与分析研究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投资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探索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为一体的全程跟踪审计模式,做到“不缺位”、“不错位”、“ 不越位”。

    (三)以促进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把掌管政府性资金较多、负责重点工程建设的党政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群众举报反映的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对象。把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把领导干部行使经济决策权、经济执行权、经济监督权情况和廉政建设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增强领导干部依法从政、依法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大力开展“任中审计”,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及时查处和纠正问题,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突出绩效审计,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方面综合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本产效益、效率和效果,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切实改变审计工作单兵作战、单打独斗的局面,加强审计监督与纪检监督、组织监督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与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四)加强对重大民生热点问题的审计监督,促进保护公众利益。政府治理的重要任务是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县级审计机关开展民生审计要依托维护民生利益这个根本目标,树立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高度统一的责任观,把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强对农业、环保、社保等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审计监督力度,当好人民群众利益的“保护神”。

    一是加强涉农资金审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服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审计机关必须积极探索利用审计手段服务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首先,要加强对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防护林体系、农村安全饮水、农村道路等基础建设资金的审计监督。对当前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利用审计和审计调查手段,站在全局角度、宏观高度,对带有苗头性、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着重从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分析深层次原因,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促进严格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加强涉农党政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中,将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作为评价这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内容之一,保证涉农资金合理、有序、有效的管理和使用。

    二是强化生态建设等重点资金的审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近年来,国家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生态建设资金在地方财政的支出比例不断提高。所以,加强对生态建设资金的审计监督,是审计部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审计中,要针对生态建设资金种类多,容易在项目申报、验收等环节交叉重叠的特点,将政府及各部门掌管的各类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全部纳入审计视野,保证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审计的全覆盖。要突出对财政、林业、农牧业、水利等重点单位在政策落实兑现、资金管理使用、项目建设实施等重点环节的关注程度,加强对重复或虚假申报、设计项目以及挤占挪用、虚报套取、贪污私分专项资金等重点问题的审计。通过审计,从总体上掌握生态建设资金的投入规模和构成情况、管理使用情况、项目实施进展和效果情况。揭示反映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向党委、政府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促进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生态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关注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加强对救灾、扶贫资金、移民新村建设、征地补偿、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医疗、廉租房建设、社保“五项”基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通过审计监督,确保各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促进有关惠民政策的落实。

    四、揭示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完善体制机制。审计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揭示和反映经济运行中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特别是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要坚持微观与宏观相统一,加强研究和分析,着力从机制和制度上解决问题,为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堵塞漏洞提供依据。在揭露问题的同时,不断加大处理处罚力度,要把落实整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统一。

    五、服务领导宏观管理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县级审计机关要在国家治理中准确定位,扮演好“参谋助手”这一角色。积极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大局开展审计工作,服从、服务于地方党委、政府的宏观管理决策。一是审计项目安排要围绕县委、政府工作中心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始终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二是在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时要站在政府层面的宏观角度,深层次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审计成果。要在提升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上,从宏观全局的角度,整体把握,加强对审计情况的深层分析,从制度、机制、体制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重点在审计意见建议上“下功夫”,确保审计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可衡量、可实现、真实性、时限性,为地方党委政府推进政府治理出“好点子”、“金点子”,从而为地方政府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谢君恩)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