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开展对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经济责任和机构编制情况同步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苏琦(甘肃省审计厅)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1日】
字号:【大】 【中】 【小】
    
    2013年以来,甘肃省审计厅党组审时度势,积极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在系统学习中央精神准确把握上情、深入市州县区调查研究吃透下情、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取经了解外情的基础上,努力做好继承和创新这篇大文章。经反复向有关领导汇报,多次上下沟通协调,最终形成统一共识,确立了新时期甘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一是准确定位。即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具体定位在四个方面:1.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体系的重要环节;2.揭示和发现问题,分析根源,提出建议,为党委政府完善经济决策部署提供基础支撑;3.向省委和组织部门高度负责,超前审计警示,变灭火为防火,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准确问责和选拔使用“好干部”提供基础依据;4.全力支持和配合惩防体系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勇于担当反腐尖兵和反腐利剑的历史责任,为纪检监察部门加大反腐力度提供基础服务和重要线索。二是找准途径。即打破领导干部“凡离必审”的认识误区,建立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事项交接制度,对那些资金量相对较少,经济活动相对单一,任期内没有太大反映,单位运转比较正常、离任审计短期内无法覆盖的离任审计项目,通过离任交接办法来完成,从而极大地减轻和压缩离任审计任务量,尽快建立以任中审计为主,以离任和任前审计为辅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新格局。三是突出重点。即把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转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突出对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经济责任和机构编制情况审计,市州委书记、市州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重点经济主管部门及国有企业“一把手”任中审计,重要部门(单位)领导人员离任审计。四是创新方法。即在审计内容上突出“八审八看八关注”的审计要点,将过去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内容的平面单一审计拓展为对政令畅通、重大决策、权力运行、职责履行、执行效率、内控建设、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立体式、全方位审计。在审计方式上灵活运用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委托审、授权审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审计环境,有效保障审计的独立性。在审计方法上综合运用查账、走访、约谈、现场视察、审计公示、实名举报、履职能力及效果测评等多种审计手段,加大计算机审计及计算机项目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审计方法和手段的立体式转变。同时将经济责任审计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选在了县区委书记、县区长这个层面,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顺应党和国家政令畅通的新形势、新要求。古人讲“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构成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石,并且作为区域性地解决“三农”问题、扶贫攻坚、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红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社会治理等诸多问题的基本平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央“八项规定”、甘肃省委“双十条”规定等一系列作风纪律要求和反腐倡廉的各项举措是否执行到位,超规格增设机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超编制进人及“吃空饷”问题是否得到有效遏制,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项目、资金是否真正落实到户到人,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稳定、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的效果如何,党群干群关系是否和谐顺畅等一系列问题是否在基层做到了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与县区委书记、县区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至关重要,其权力运行和职责履行状况的优劣与县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与老百姓的生活福祉联系最紧密、感受最直接、影响最深远。因此,抓好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就等于抓住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

    二、顺应县域经济总量大,重要性凸显的现实。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县域GDP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49.98%,县域经济已占半壁江山。甘肃县域GDP总量占全省GDP总量的比重虽然略低于全国水平,但据省统计部门统计显示,截止2012年末,县域GDP总量也已占全省GDP总量的43%以上,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抓住管理县域经济的“掌柜的”县区委书记和县区长,就等于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和重点。

    三、顺应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的新变化。到2012年末,甘肃省县级财政管理体制均实现了省直管县,今后国家和省级财政大量的资金将直接下拨县一级统筹管理使用。按照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抓住县区这个重点,就等于盯住了资金流动的主渠道。

    四、顺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速,一大批审批事项下放基层,放、接、管的大量任务和职责最终都落在了县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策落实的重点,抓住了县区,也就等于抓住了稳经济、惠民生、抓改革、促发展的关键。

    五、顺应干部管理体制及权限变化的新要求。从2011年开始,甘肃省委将县区委书记的任免权收归省委常委会管理,县区长收归省委组织部部务会研究决定。按照审计对象的确定原则,县区委书记、县区长自然就成了省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超出了市州审计部门的职权范围。

    六、顺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期待。县区委书记、县区长是高层次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是考察选拔任用高级干部的重要对象和特殊群体。他们处在国家宏观和微观联系最为紧密的重要岗位,长期在基层多岗位锻炼,工作经验丰富,驾驭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只要不出现意外情况,担任过县区委书记的同志基本上都得到了提拔重用。在全省厅局级干部当中,曾担任过县委书记的同志也占很大比重。因此,抓住了这个特殊群体,就等于抓住了任中甚至任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

    七、顺应新时期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新要求。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处在国家权力终端和县域权力架构的最顶端,权力大、责任重,但制度性安排的长效监督机制缺失,监管乏力,事实上属于权力监管真空地带。他们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一线指挥员,是保证党和国家政令畅通的具体执行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的具体探索者和实践者,是稳经济、惠民生、抓改革、促发展的基础环节,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与老百姓直接接触打交道的关键和最终落脚点。同时,这一特殊群体又是腐败问题发生的高危区和高发区。在他们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和发展进步的关键阶段及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警示,填补并形成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真正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警示,促其少犯错误或不犯大错误,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甘肃对23个县区的“双审”工作是在2013年工作任务已经饱和的情况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审计厅党组的具体安排,全体参审人员发扬审计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任劳任怨、加班加点完成的。为了抢时间,有些同志直接从政府债务审计点打理行装直奔“双审”现场,连家都顾不上回;有些同志轻伤不下火线,一边打吊针一边看账本直到现场审计结束;有些同志家人有病、孩子感冒发烧也没请假,仍然坚守一线长达两个多月;有些同志长时间坚守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地区审计,经受住了高原反应的煎熬和严峻挑战。正是因为有了审计人的这种坚定的职责信仰和无私奉献精神,我们2013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等于是一年干了两年的活,出色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为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甘肃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做法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和认可。中央编办专门派人前来调研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审计署也先后在《中国审计报》和《中国审计》杂志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国政务网、中国组工网、新华网、人民网、共产党员网等媒体也都做了大量报道;新华社甘肃分社还深入有关市县进行了深度采访,在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甘肃借力“双审” 编织权力之“笼”》的署名文章,再次肯定了我省的“双审”工作。省委书记王三运对全省正在推进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经济责任和机构编制审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多次强调要把经济责任和机构编制审计作为新时期强化对权力监督制约的重要抓手,在市州县区全面开展。省长刘伟平几乎对每一份《审计报告》和《审计要情》都作出了重要批示,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坚持党政主要领导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全面开展市州、县区党政“一把手”经济责任和机构编制审计工作,加大审计结果运用力度。”今年初,省委又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意见的通知》(甘发[2014]3号)和《关于印发(2013-2017)年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实施办法的通知》(甘发[2014]4号),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强化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甘肃省开展对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经济责任和机构编制情况同步审计是符合实际和非常必要的,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正随着审计成果的不断放大逐步显现。(苏琦:甘肃省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