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四个特性 坚持四个原则 寻找满足审计人员精神文化需求的途径
李志华(审计署兰州办)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3日】
字号:【大】 【中】 【小】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所有这一切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如何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新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一个系统的发展,归根到底,在于人。特别是在倡导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从理论上认识审计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对于审计机关引导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方向,维护社会稳定,还是对于审计人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自我完善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验以及与审计同行的沟通交流,对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了思考。
    
    审计人员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特征
    
    人的精神需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也与一定时期人的思维、兴趣、习惯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审计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从时代的背景、职业的特征、工作的特性等方面去分析,而不是抽象的、超越的去思考。本文所讨论的审计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问题,更多地着眼于审计机关人与人、人与单位、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此层面上,审计 人员精神需求与文化需求是特定对象的群体意识,是同质化概念,但并不等同于已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审计精神和审计文化。
    
    通过交流,笔者认为审计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以下特征:    
    一、趋美性。从总体上看,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向上的、积极的、正面的,是同完善和提升自我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他们提到榜样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情感的满足、道德的作用,文化的熏陶、艺术的魅力,包含了和谐、秩序、公平、正义,人道与人性,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真、善、美等内容。
    
    二、层次性。审计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中,有安全的需要、休闲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等,可以分为精神满足层次,即满足基本的精神需求,也就是人们成为社会成员或个体角色所必备的精神需求,如自尊与被尊重、归属感等等;精神消费层次,即满足自我实现与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精神愉悦层次,即满足人们对生命、生活、人生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
    
    三、共生性。这些精神文化需求中,在满足方式和实现目标上,都和一定的物质需求密切相关,如改善生活、工作的条件,优化硬件设施与硬环境,再如面临的生活压力和压力释放,希望提高生活质量等,都反映出对物质基础的依赖。这表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必然的需求,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联系的而不是割裂的。
    
    四、职业性。审计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职业的烙印。这表现在审计人员审计精神和审计文化的认知和实践,对自身发展的职业期待,要求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实现自我价值;对生理和心理人文关怀的需求,希望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去烦减压、抚慰激励;渴求社会对审计行业的重视尊重,在为审计事业发展服务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宿感等。
    
    审计人员精神文化需求出现的这些特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在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思想趋于复杂化。信息社会的开放性、多维性、交互性和快捷性,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中的人不再是封闭的个体。随着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都市文化、俗文化、雅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普世价值观等多元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等价值原则的认同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思想的多元,导致人在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精神需求方面呈现复杂化,为精神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是在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精神需求呈现多样化。社会的发展进步在满足提高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人在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人类的终极关怀等方面而产生新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可能。人们的精神需求表现为层次性,这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这种社会存在更多的是由物质因素决定的。
    
    三是由于社会成员的职业定位,精神文化需求呈现特色化。国家审计人员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既有社会成员的共性,又有自身个体角色的特征。当这种特征影射到到精神需求层面上时,就带有有明确的目标性。譬如在尊重需求上,更多的会表现在工作能力的认可、领导的关心和赏识、审计行业地位和认可度、审计事业的成就和荣誉等。
    
    审计机关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审计署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审计精神,宣传审计正能量,尽可能地满足审计人员精神文化需求,在探索中国审计特色的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子上不断前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各级审计机关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不高。一是将精神文化与文体活动混为一谈,存在庸俗化的趋势;二是将合理的精神文化需求粗暴的归结为物质需求,把抓审计成果和追求大案要案放在第一位,存在简单化的趋势;三是对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模糊,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在实践中都轻视精神文化建设在单位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形式化的趋势。
    
    (二)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引领不够。一般情况下,领导更加注重审计任务的完成,忽略了日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交心谈心时间很少,对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问题没有精力关注和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准确掌握和正确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还停留在表面,满足于浅层次地解决个别实际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还停留在学习宣传一下党的政策文件,偶尔到群众中蜻蜓点水式的走一走,或召开个座谈会浮光掠影式的收集意见,对干部职工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不能很好地面对和帮助解决。
    
    (三)精神文化建设方式手段创新不足。精神文化建设在形式上的有效载体相对较少,活动形式和内容单一枯燥,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难以引发职工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从反对“四风”活动中征求的干部职工意见建议中分析,一是由于审计项目“点多、线长、面广、人员极度分散”的特殊性与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活动组织较为困难,很难覆盖全部职工;二是活动形式创新不足,通常都是常规性的各种体育比赛、征文及摄影活动,活动内容不新颖,没有有效吸引更多的职工参与进来,涉及范围不广,全员参与意识不强。
    
    (四)物质需求对精神需求的影响有所放大。从现实反映来看,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影响到职工的情感诉求和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目前国家审计人员的待遇偏低问题,和由此带来的困扰。二是越来越频繁的审计出差、加班等导致生理、心理、家庭方面的问题。三是同社会公众一样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和期望值很高的生活质量的矛盾,导致审计人员生活压力很大。
    
    引导审计人员精神文化需求应该遵循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证明,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需要引导的。
    精神需求既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反映和产物,又是一种不系统的没有规则的精神现象,是一种不系统的、不确定的、自发的反映形式。它交织着理性因素和感性的、情感的因素,并以感性的东西为主,因而具有两面性:一种是积极向上的,一种是消极有害的。因此,我们要及时分析精神需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它向有利方向发展。
    
    审计机关应明确职责和任务,正确而积极、适时而有序地引导干部职工的精神需求。要把握好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工作中,必须提倡关心人、培养人、尊重人,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于社会行为只是每个人的精神需求得到实现的外壳和条件,因此,不断地提高人的自身素质,极其重要。审计事业的发展也就是人自身的发展。一个人的责任心、奉献精神、进取意识、创造力、团队精神不是单纯靠管出来的,必须靠自身素质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完成对人的思想、理念、精神的再塑造,实现审计人员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使其智慧和能量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觉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努力。
    
    二是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审计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丰富,外延广博,包括了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渗透于审计单位的管理等各个领域,体现于干部职工的行为、习惯、交往等各个方面。因此,审计文化建设不单是某一部门的事,必须树立齐抓共管、长期建设的思想。另一方面,审计精神文化也是审计机关全体成员观念、价值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是对审计机关全体成员共同意志的提炼和升华。因此,必须发动审计机关全体成员积极参与,人人做审计文化建设的主人,同心协力为审计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加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是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的新课题,是引入新型机制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因此,必须顺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继承传统审计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大胆吸纳和整合一切先进的文化要素,积极探索审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方法,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推进审计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最大满足干部职工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坚持领导垂范的原则。机关领导不仅是文化建设的大力倡导者、支持者和推动者,而且领导者的思维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价值取向往往决定者整个审计机关的运行状况。因此,审计文化建设必须从高层发端,自上而下进行,领导者应率先垂范,亲自参与审计文化的设计、制定、实施,并努力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示范、影响和带动审计人员。
    
    不断寻找满足审计人员精神文化需求的途径
    
    一、要把精神文化作为审计事业发展的灵魂来塑造。当下仍然有部分人把审计精神文化当作一种文体活动来看待,认识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上。实际上,精神文化应是审计系统的内核、精神支撑和灵魂,是其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提炼、培育审计精神文化。要引导审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拓展知识、补充营养、提升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用先进的审计文化占领职工的精神阵地,去塑造审计职工的信仰和精神,引导职工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指导、塑造和激励作用,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全面提高审计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妥善处理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的关系。物质基础越好,精神生活就越能够得到发展。在审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避免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强调这一方面又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在强调人的精神力量时,不能忽视物质基础的作用,出现“精神万能”的偏向。在强调物质利益的重要性时,不能放松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偏到“金钱万能”的路上去。在强调正面教育、耐心说服时,不能放松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提高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环节。没有物质文化为基础,精神文化将成为空谈。因此,精神文化建设在服务于中心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夯实精神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使之协调发展。
    
    三、不断探索满足审计人员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方法。
    一是加强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领导,为职工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组织保障。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组织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及活动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各工作小组之间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活动效果,确保各项精神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二是要从精神文化活动的形式入手,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活动内容,增强精神文化的感染力。精神文化活动的形式和种类、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职工参与的热情程度,也关系到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影响力。要根据工作实际,树立创新务实意识,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和节假日活动等,结合职工生活和思想实际,多谋划内容丰富、贴切生活、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呈现精神文化工作的新亮点,丰富和愉悦广大职工群众的精神世界。
    三是广泛发动,全员参与,扩大精神文化的覆盖面。要突出重点,针对“老、中、青”三个层次,开展兴趣爱好小组,努力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倾力打造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活动,力争“活跃一个职工,带动一个处室”,让他们在参与中享受快乐、抒发情感、振奋精神、得到启迪。同时,要多组织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欣赏层次的精神文化活动,以满足职工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审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与思想政治工作交叉融合。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门科学,是单位政工干部必须研究和掌握的一门基本功。审计精神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共同点:目标基本一致、对象完全相同、内容有相似之处、手段大体重合。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建设审计精神文化的主要手段,而审计精神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与审计单位中心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应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精神文化建设应以树立共同理想和信念为重点,使两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从各有侧重的角度来概括,精神文化建设是“筑魂”工程,思想政治工作是“凝心”工程。
    
    物质需求是有限的,而精神文化需求则是无限的,它具有再生性和传承性,是一种复杂需求。因此,不断满足审计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满足审计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贵在坚持,重在落实,勇在创新,在保持已形成共识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基础上,积极适应环境发展的变化,对既已确定的文化发展思路及时进行调整,不断满足干部职工合理而健康的精神需求,并通过精心培育和借鉴吸纳,为审计精神文化不断注入新的体现时代精神和发展要求的内涵。(李志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