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家审计规避审计风险的途径
左文 (审计署郑州办)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5日】
字号:【大】 【中】 【小】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没有公允地反应其财务收支状况,审计人员却认为已经公允反映,或者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总体上已经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状况,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反映,并据以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甚至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可能性。简言之,审计风险,就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从定量的角度看,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政府审计风险被认为是国家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因自身行为不当以及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不符,造成审计对象及与之有关的第三者的损失而追究审计人员责任的可能性。政府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承担的审计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政府审计风险不仅包括技术层面产生的风险,更重要的是由政府审计权力、地位、目标、责任等带来的行政风险,政府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在于其社会性。因此,与社会审计风险相比,政府审计风险造成的损失更严重、影响更长久,而风险产生的根源也更为复杂。因此,如何控制政府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审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决定审计结果的质量,也关系到审计风险控制的好坏。只有解决这个难点,才能从根本上防范政府审计风险的出现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所面临审计风险的原因错综复杂,一般而言,可归纳为下列几方面:
    (一)审计操作程序不规范。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没有严格遵循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譬如,审计进点以前没有对被审计单位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所处经营环境、经营状况、业务活动的性质与管理水平等基本情况做充分调查了解;没有利用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对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做出初步估计;没有按照审计项目计划的要求和了解到的基本情况制定可行周密的审计方案;搜集的审计证据与审计目的缺乏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并且对一些异常事项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完整,记录、数据勾稽关系不清晰,结论不明确,复核工作不严密等。致使撰写的审计报告不能客观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埋下了审计风险的隐患。
    (二)审计技术方法落后造成的审计风险。在传统的审计实务中,内审人员面对大量繁杂的会计记录,主要采取逐一审查凭证和账簿的方法,费时费力,而且难免有所疏漏。在审计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深入调查取证的过程还涉及到审计成本昂贵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目前会计电算化的背景之下,财务信息通过电子介质存储,舞弊行为更为隐秘,若审计人员坚持使用对传统手工记账的查询方法,势必影响审计效率,留下风险隐患。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在分析判断等方面出现误差,造成审计结论与事实不符。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或由于认知上的偏见,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客观公正处理和评判审计事项、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不能如实反映或汇报问题。
    (四)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有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导致的审计风险。近年来,虚假会计信息层出不穷,会计交易和事项中违纪违法行为也更隐蔽,造成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差,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甚至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三、规避审计风险的途径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就整个审计行业而言,审计队伍的素质是影响整体审计质量的关键。没有一个良好的审计队伍,提高审计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只有有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有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因此,降低风险,提高质量,与审计队伍的素质水平息息相关。一要加大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审计干部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审计人员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业务技能,使审计人员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基础,还具有宏观经济、法律、金融、计算机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要继续加强审计干部的廉政建设。只有廉洁从审,才能保持工作的独立性,做到客观公正。这样才不会导致审计人员隐瞒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影响审计质量;三要改进审计机关内部激励机制。审计机关要建立审计质量激励机制,将审计质量纳入内部考核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将工作质量与奖惩挂钩,这样才能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四要加强审计机关文化建设和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积极进取的机关文化,严谨负责的职业道德,无疑会对提高审计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审计机关要大力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为审计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大力推进审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一是调整工作职能,着力完善审计计划,实施、审理和执行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审计业务管理体系,防范审计风险。二是进一步完善审计业务流程,加强对审计质量的监督和控制。三是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提高审计决定落实率。四是稳妥推行审计结果公示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五是完善和细化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用目标考核干部,力争使每个岗位“德、能、勤、绩、廉”得以公正体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增加审计透明度。为了增加审计透明度,我们可以实行审计公示制度。审计公示包括审前公示和审计结果公示两个方面。审前公示是在下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在被审计单位公示审计时间、范围、地点及审计人员工作纪律等,提高审计监督的效果;审计结果公示是审计结束后将审计过程、审计结果和处理处罚情况公布于众,扩大审计结果的使用效通,接受社会监督。审计公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增强审计威慑力,起到一般审计工作难以发挥的作用;另一个方面可约束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规范审计作业程序,确保审计监督能够做到客观公正、执法到位。
    (四)在项目审计各阶段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在制定审计计划时, 要认真贯彻“ 全面审计, 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 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在制定审计方案前, 要精心部署, 周密安排审前准备工作, 尤其是要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机构、经营状况、资金分布、内控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情况等, 并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 初步评估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同时要做好审计法规文件的收集、整理和保管等日常工作。审计方案的内容要周全、详细, 分工要明确、合理, 做到科学合理, 全面考虑, 不能带有随意性。在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方面尤其要强化风险意识。要积极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通过风险测评, 抓住重点, 防止重大风险因素的忽视和遗漏。在注重选择科学的审计方法的同时, 对于每个项目的审计应在查深查透上下功夫, 做到四个字“ 深、透、准、实”, 即事实查深, 问题查透, 定性准确, 责任落实; 对于项目的每个问题, 应做到“ 四问”, 即“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对于查违法违纪案件, 一发现线索就报告, 一查到底, 绝不手软; 对于普遍性、倾向性问题, 要抓住问题的实质, 反映宏观问题, 促进规范管理, 以体现审计的服务职能。
    (五)加强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在良好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才能在审计过程中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恪守职业道德,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审计部门要大力宣传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应该使各级领导和部门以及人们真正给予支持、关心和爱护,只有得到他们的理解、帮助,审计工作才能胜利进行,否则审计工作就很难开展,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阻碍。要根据审计人员的多少,审计项目要求和内容,围绕社会和人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进行审计。审计部门要协调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减少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复监督,还要协调纪检监察、司法部门。(左文)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