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特派办特色培训模式的必要性及路径
苏莉 (审计署长春办)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4日】
字号:【大】 【中】 【小】
    
    特派办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组成部门,在服务国家治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前特派办普遍面临人员少、审计任务繁多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更好发挥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作用呢?笔者以为,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加强自主培训,提升审计干部能力素质,进一步充分发挥审计干部的软实力。
    本文立足于现行审计培训理论,结合特派办审计工作实际,从完善审计实务导师制、构建审计人才储备库等方面提出如何构建特派办特色的培训模式。
     
    一、特派办在审计系统的特殊性
    1986年以来,我国实行审计特派员制度。审计署根据工作需要,在主要中心城市设立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根据审计署授权实施审计监督,直接向审计署负责。截至目前,共设立18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在审计系统中,特派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地方审计机关和派出局。
    (一)与地方审计机关的区别。特派办作为审计署派驻地方的机构,接受审计署垂直领导,由审计署管理“人﹑财、物”,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和审计署授权,主要负责对省级人民政府、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等中央单位驻地方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审计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驻地方分支机构、中央投资和以中央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中央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    中央金融机构和中央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驻地方分支机构等进行相关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常常跨地区实施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而地方审计机关作为地方政府行政序列单位,由地方政府管理“人、财、物”,接受地方政府和审计署双重领导,根据地方政府工作安排,主要负责对属地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等机构进行审计。
    (二)与派出局的区别。派出局作为国家审计派驻国务院各部委、直属事业单位的机构,与特派办一样由审计署垂直领导,主要负责对所派驻单位及其在京的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按照职责分工,派出局负责审计的单位具有固定、常态等特点,除极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会开展交叉审计。
     
    二、构建特派办特色培训模式的必要性
    (一)外部形势提出了客观要求。当前,审计工作正处于传统型审计向信息化审计、单一地区和专业审计向跨地区、跨专业审计的过渡期。同时,除传统的财政审计、投资审计、金融审计等业务领域审计外,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新兴类型审计也日益发展推进。近年来,国务院直接安排审计项目的情况也日益增多,如2010年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2012年的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2013年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等。
    为完成好新形势下的各类审计任务,特派办必须着眼于自身特殊性,通过独具特色的培训模式,使审计干部尽快适应外部形势变化,不断提升基于微观实际问题,立足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发现机制、体制漏洞,并提出宏观意见和建议的能力,增强服务国家治理的本领。
    (二)内部环境迫切需要培训模式发展。经过27年的风雨历练,特派办已逐渐成长为敢打和能打硬仗的野战军、各项工作亦稳步推进和发展,特派办工作人员整体专业审计能力也逐步提升并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但特派办审计干部多较好掌握财务财政等专业知识,对于新的审计工作任务要求掌握的法律、计算机知识,具备的宏观分析、文字综合、沟通协调等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特派办必须通过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培训实现审计知识的更新和审计实践经验的传承。这就要求,特派办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如以“传、帮、带”的模式大规模、大范围开展培训,有效覆盖各层面审计干部,有效提升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三、构建特派办特色培训模式的路径
    (一)以审计署统一培训为依托,夯实知识基础。
    审计署历来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训。在软件上,以人才发展规划为指南,每年都会推出系列涉及财会知识、公文写作、案例分析、BFT等内容的系列培训班和网络教程等;在硬件上,依托怀柔培训基地和审计干部教育学院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在当前特派办人员少、工作任务繁忙的情况下,若想最大化培训效益:
    一是要充分利用审计署统一培训机会。目前,审计署统一组织、能够覆盖各特派办的培训主要为初任培训和年中整训。通过上述两个培训,能够使审计人员对国家审计的概念、组织架构和职责拥有系统把握,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形势、进程形成总体认识,有利于逐步理清个人职业、审计事业与服务国家治理的脉络和关系。
    二是要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各类专项培训。根据培训项目的内容和适用性,确定参训人员。要求参训人员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尽可能学习了解审计署各业务司、其他特派办工作经验与方法,以便取长补短。并要于培训后形成总结培训得失、对本单位相关工作提出建议的总结材料,与培训资料共同在办内分享,供全办人员参考学习,扩大培训成果。
    (二)以特派办审计实务导师制为基石,增强实战能力。
    2006年,审计署出台了《审计署审计实务导师制暂行办法》。近年来,各地方特派办在其基础上,分别制订了本单位的实务导师制度,在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审计形势的变化、审计理念的更新,现行的实务导师制已不能完全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各特派办应对其进行改进完善。
    一是建立审计人才储备库,实行双项选择。为规范人才培养,各特派办应建立自己的审计人才储备库,将全办人员的基础信息录入审计人才储备库,包括:学历、专业、在特派办工作经历、参加的重要培训、专业技术资格、计算机审计能力、参加项目情况、担任主审、小组长等情况。并细化专业,分领域进行人才储备。该储备库需要即时更新数据,保障领导和人事部门掌握审计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不足之处等,便于制订培训计划及指导政策。此外,平时该储备库应对审计人员设定权限,在选择审计实务导师时,应定时定向开放,便于审计实务导师与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进行双向选择,打破领导指定和一对一的传统导师选择模式。
    二是严把审计实务导师聘任关,确保培养效果。导师是关乎培养效果的第一关键,审计实务导师的培养和选拔至关重要。因此,各特派办必须立足单位实际,以处室为单位,将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骨干人才按专业、特长向人事部门进行备案,作为审计导师储备的第一来源;其他具有单项特长,如理论研究能力强、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的人才,作为补充来源。为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审计实务导师应分为“业务导师”和“综合导师”,两者可以有效结合、相互补充。如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培训时,可以从两类导师中选派专人组成职前培训组,内容可涉及特派办发展历程,各处室职能,审计业务工作流程,优秀业务档案、综合考核等重要内容,以帮助他们迅速完成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岗位工作。
    三是分层次实施实务导师制,增强培养针对性。虽然每个审计干部在专业、业务能力、特长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审计工作中,经验的积累是第一位的,所以基本上可以按审计工作年限进行简单层级划分,分层次实施实务导师制,特殊情况再进行微调。具体分为:转变适应期,工作年限1至3年;成长成熟期,工作期限3至5年;积累拔高期,工作期限5至8年;查缺补漏期,工作期限8年以上。一般来讲,可以在上一层次审计干部中选出审计实务导师指导下一层次审计干部,这样剔除了年龄、职务等不必要因素的干扰,便于加强沟通交流及经验知识的传授。同时,要分别确定每个层次审计干部的培养目标,如转变适应期培养结束后,审计人员应熟知特派办审计工作业务流程,包括从下发审计通知书到下发审计决定的流程,专业审计常用的法律法规,起草公文注意事项及法制审理过程等。
    四是捆绑考核实务导师与指导对象,实现双向量化考核。签订实务导师指导计划书时,明确实务导师与指导对象的责任和义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改变以往导师与指导对象之间的松散、独立的考核关系。导师与学员应根据双方所处阶段、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制订3年培养计划书,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培养方式等,并进行年度考核。考核按照业务岗位和综合岗位分别对导师和指导对象实行量化考核,指导对象的考核内容中,可以包括按业绩成果、岗位技能考试、已通过相关资格考试等;导师年度考核内容中,指导计划的落实情况和指导对象年度考核结果各占50%,将指导对象的工作实绩与导师的年度考核奖惩挂钩。
    (三)以沟通交流为平台,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安排新录用人员到基层单位锻炼。特派办可以联系一线工厂或基层服务机关等动手能力强、条件艰苦、服务性质强的单位作为新录用公务员锻炼单位,以帮助他们了解单位财务工作流程、一线工人真实工作生活状况等,时间一般可以设定为2至3个月。期间,新录用人员应遵守该单位的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在吃、住上不得搞特殊化,结束后,锻炼单位应对个人表现做出鉴定,并作为其第一份考核记录。
    二是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署机关、地方审计机关等进行系统内交流。这种交流适用于工作3至8年的优秀青年审计干部,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审计经验和知识,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过硬的工作作风。通过系统内的交流,他们可以进一步开阔眼界,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也能够结合交流实践,做出积极思考,提出有益于特派办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实现特派办事业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双赢。该类交流的期限一般应为3个月至2年。
    三是实行“培养式”轮岗,着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特派办应以培养个人综合能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保障整体实战能力的情况下,适时开展轮岗,实现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整合。轮岗中,要注重综合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着力将审计干部培养成既懂业务又善管理的综合人才;要尽量确保每个业务处室的人员队伍结构包含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干部等各个层面人员,以更好发挥“传、帮、带”作用。
    此外,可以在特派办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成立大要案专家组,融合各审计专业领军、骨干人才,建立信息共享群或网络平台,突破处室小格局,就审计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充分利用该平台分享审计信息、案例等审计成果;推行审计文书展评等活动,不定期组织优秀审计信息和报告展评,通过交叉互评、交流研讨、办领导逐一点评、全员评价等环节,提升公文写作水平和审计业务能力。(苏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