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明审计的内涵与实现文明审计的有效途径
邓存海 (甘肃省金塔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7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文明审计,是审计机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关开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是审计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审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然体现。本文立足审计工作的实际,结合审计理论与实务新发展,阐述了提出文明审计理念的动因,分析了文明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对实现文明审计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对文明审计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文明审计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宽泛的外延。首先,从文明审计的内涵来讲,其本质是依法审计,符合程序,这是文明审计的基石和内核。文明审计就是依法审计、符合程序框架下,通过对工作思路和审计理念的创新,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它要求审计干部在行为上要遵守《审计机关文明礼仪公约》,严守审计工作纪律,行为举止文明,不讲粗话,不以监督者执法者自居,用理解自己的理念理解别人等等。其次,文明审计又承载着宽泛的外延,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文明审计建设不仅属于机关作风建设范畴,不囿于审计人员工作方式与态度的文明程度,而是机关全面的建设。它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审计人员的“待人接物”方面,也不仅仅要求审计干部依法审计、规范程序,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和处理问题方面,还包括审计机关的制度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审计队伍建设、审计管理创新等等。总而言之,“依照法律”是文明审计的基础和内核,“符合程序”是文明审计的有力保障,“提高质量”是文明审计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文明审计成果的直接体现。
    
    (一)文明审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和文明是互为依存的。文明是和谐的手段和途径,和谐是文明的目的和体现,和谐社会首先就应该是文明社会。社会的整体文明是由社会的局部文明集合而成的,如果没有局部的文明,整体文明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实现社会的整体文明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社会的各个局部的文明。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作为权力制约机制,作为惩治腐败的重要力量,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屏障,其文明与否、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最终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文明审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明审计是审计工作要求的总结和概括。文明审计的内容与我们实际工作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几乎都是我们正在实践的东西。文明审计作为一种工作要求,虽然重复了过去的一些东西,但绝不等于是过去审计工作要求的翻版。文明审计这种工作要求所包含的如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等过去的一些做法,是服从服务于文明审计这个总体目标的,是要在文明审计这种工作要求的指导下付诸实施的;文明审计这种工作要求所包含的如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等过去的一些做法,是经过与文明审计相联系之后重新提出来的。我们需要继续坚持的除了这些工作要求的一般意义之外,更多的是要坚持它们与文明审计密切相关的特殊意义。因此,今天我们在文明审计要求中所看到的过去曾实践着的一些要求已经是经过了理性的总结。
    
    (三)文明审计是审计地位作用变化的客观要求。按照《审计法》赋予审计的权限理解,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主要界定在经济监督方面。但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党和政府对审计工作关注程度的提高,随着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信赖和期望的提升,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审计发挥作用的范围已经由财政经济领域逐渐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拓展;审计的作用已经由过去的较为单纯的经济监督作用转变为经济监督、宏观调控、权力制约、惩治腐败、保障国有资产、维护人民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等多种作用并重。审计地位作用的变化,客观要求审计必须全方位的提升工作水平。全方位的提升审计工作水平,概而言之,就是审计的进步,文明审计说通俗了就是审计的进步。因此,文明审计是最能够体现审计地位作用变化对审计提出的客观要求的。
    
    (四)文明审计是改变审计现状的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审计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有很多需要加以改进之处。从审计工作指导思想上讲,广义角度树立“审帮促”的思想,追求审计工作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欠缺;从审计工作方法上讲,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一些地区推广运用还很少;从审计程序上讲,部分审计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步骤、方式、期限不符合审计执法要求等现象,这些程序上的不当,损害了审计机关的形象,影响了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从队伍建设上讲,知识老化、作风不良、纪律松弛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有表现等等。这些问题说明审计工作还有落后的一面。改变审计工作落后的现状,可能办法很多,但是就事论事地提出审计工作要求、孤立分散地提出审计工作要求、简单重复地提出审计工作要求是不能奏效的。为此,若从改进审计工作的角度来看,文明审计正是基于目前审计工作的现状,基于改变这种现状要求提出的措施,这个措施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而且要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的特点。所以我们说文明审计是改变审计工作现状的途径。
    
    二、实现文明审计的有效途径

    如何将文明审计的良好愿望,变成文明审计的美好现实,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方法,即选择什么途径。从上述对文明审计的分析研究中,我们认为,要实现文明审计最终达到的目的,必须从宏观层面、从广义的角度来选择和确定文明审计的途径。
    
    (一)文明审计,必须遵循依法审计的原则。要坚持文明审计,就必须从“法”上做文章。从特殊意义上讲,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依法实行审计监督。离开法,审计就失去了依据和遵循。因此,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最基本的特征。就审计工作这种职能的特殊性而言,要做到文明审计,也必须在“法”上做文章。一是坚持有法必依。文明审计要求审计工作必须是以法律的明确授权为依据的,审计机关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法行为,即确定的审计职责、规定的审计权限、界定的审计范围、明确的审计对象、制定的审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履行的检查行为、实施的监督活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审计过程中和各种检查行为和监督活动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审计认定和查处问题的依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二是坚持执法必严。文明审计对审计行为不仅提出了实体合法的要求,还提出了程序合法的要求。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往往比较注重实体合法,而对程序合法似乎关注不够。近年来,一些行政复议案件,由于程序违法,最终导致了行政机关败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因此,要做到执法必严,一方面,在实体合法上必须做到严格,另一方面,在程序合法上更要做到严格。只有“双严”,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执法必严。三是坚持违法必究。文明审计要求必须保证审计主体行政行为的正确性,对审计主体行政行为有悖于法律法规的做法,必须严格加以纠正,也就是说,只要审计机关实施的审计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必须予以撤销或改变。对于违法的具体审计行为,不仅要给予撤销或改变,而且还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或连带责任。
    
    (二)文明审计,必须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各级审计机关应当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建立健全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审计执法的监督、检查力度,防止程序违法现象,降低审计风险。每个审计人员要大力贯彻落实审计准则,全面、正确履行法定程序义务。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做到法治与德治并重,充分体现审计人员的人文关怀。一是审计人员在进点时,要主动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宣传审计的目的和意义。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召开有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说明审计的目的、范围、内容与重点以及工作要求,宣布审计工作纪律,公布审计组成员、办公地点和反映问题的方式以及公开举报电话,张贴审前书面公示,以便于广泛征求和听取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对本单位及审计组的意见和建议,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无法得到的情况。同时也便于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了解并支持审计工作。这既有利于使审计工作充分尊重民意,又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二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文明和谐审计,注意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与沟通,把人性化贯穿到每个审计环节。具体应做到:实施审计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掩盖事实真相,不扩大违纪事实。审计中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或向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询问情况,态度要和蔼,语气要适中,不盛气凌人。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某一事实的看法,应定期或随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以便减少误会。要举止文明,言行恰当,不讲粗话、大话、过头话,不讲伤害他人感情的话。听取被审计单位解释要耐心,态度要诚恳。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时,要做到不卑不亢,以理服人。三是在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处罚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做到宽严适度,区别对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客观地分析审计查出的问题。对现实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问题,应采取灵活的方式处理,不死抠法律条款。既要考虑到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又要维护财经法规的严肃性。既要尽量避免审计执法中的“人情化”,又要充分体现审计执法的“人性化”。
    
    (三)文明审计,必须注重提升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审计质量是开展文明审计的最终目的,通过开展文明审计,又可以有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审计工作首先要确保审计质量,要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文明审计”。要通过开展“文明审计”,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不断规范审计执法行为,促进审计人员文明执法,保证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符合审计准则和各项规范要求,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一是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确定审计项目,搞好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工作内容、业务工作程序、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等基本情况,研究审计的重点和突破口,确定项目实施进度;实行审计项目进度情况报告表制度,及时了解掌控项目的完成时限和审计人员、工作时间等资源的投入量;完善统审项目通报制度,实现审计资源共享。二是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增强大案要案意识和职业敏感性。不轻易放过任何疑点,做到审一个,透一个,查一个,清一个。三是强化宏观意识,推动审计成果创新。在具体工作中注意引导审计人员拿出更多的精力,从宏观层面研究解决微观问题,把揭露问题与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和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文明审计,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理念。所谓文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源于科学的,科学是文明之源,科学的理念在文明的构建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活动是复杂的,充满着矛盾。审计监督是作用于经济活动的,因此,它也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首要条件就取决于我们是否牢固地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理念。一是实事求是地研究审计工作的起点。要在宏观把握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整个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地方经济发展形势,从本地区实际出发,重点加强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二是实事求是的处理审计工作过程中的矛盾。要妥善处理合理与不合法的关系,在法与理不尽一致的时候,要以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判别是非的标准;要妥善处理国家法规与地方法规的关系,尊重地方政府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规章;要妥善处理经济活动活跃易变与政策法规相对稳定滞后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处理经济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实事求是地做出审计处理决定。在坚持依法审计原则的基础上,要客观地考虑审计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因素:地方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发展经济的政策规定,可作为查处问题的依据;被审计单位自行制定的内部规定,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与时俱进要求的,应给予积极支持;由于法规政策本身的局限与滞后,造成被审计单位行为违规的,一般不应追究执行部门的责任;由于客观以及特殊原因而非故意行为违规的,可以责令被审计单位依法自行纠正和处理。
    
    (五)文明审计,必须构建和谐的审计关系。文明审计是在审计的过程中产生的,审计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审计主体和客体,审计和被审计的相互作用,是文明审计的重要载体,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是审计文明产生的物质条件。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摆正位置。监督与被监督是互相依存的,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审计与被审计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就要坚持平等的原则。要在人格上讲平等,把审计与被审计只看作是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要在处理上讲公道,客观地对待问题,用法律的统一准绳去评判是非。二是明确目的。审计是要查错纠弊,但查错纠弊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规范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才是审计工作的真正目的。我们明确了这个目标,就会报着善意去对待被审计对象,防止吹毛求疵的审计行为。三是减轻负担。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减轻被审计单位的负担,凡是具备送达审计条件的项目,全部实行送达审计;对不具备送达审计条件的审计项目实行就地审计所需经费开支,包括交通、通讯、食宿等费用,全部由审计机关承担。四是讲究礼议。要高度重视审计人员的工作举止、表情、谈吐、待人接物礼仪行为,促使审计人员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下进行审计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审计言行,努力做到和谐审计。
    
    (六)文明审计,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审计创新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动力,它关系到审计工作层次和审计事业生命力。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如何应对新形势、新任务,这是摆在全国审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惟一的选择就是要自我加压、自主创新,在创新中加快发展。一是创新审计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各级审计机关要抛弃那些不适宜、过时、陈旧的审计理念,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新理念。审计机关要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就必须建立起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向匹配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定量考核与发展导向之间的关系。二是创新审计方法。审计工作专业性强,程序严密,涉及广泛,审计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先进技能和方法,才能担当起新形势下审计监督的重任。要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经济效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环境审计等审计方式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内部控制测评、分析性复核、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与审计风险分析等审计技术;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并借助于对内控系统的评价确定重点的审计方法;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审计管理和现场审计实施两大系统,挖掘和总结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典型实例,积极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审计人才。三是创新审计管理。要加强项目管理,努力提高审计项目的计划性和科学性,降低项目管理成本,不断提升项目运行效率;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政务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实务制度等各项制度,促进机关的“三化”建设;要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审计资源的作用,合理调配审计资源,妥善解决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要建立高效的机关运行机制,完善决策体系,完善政治保障体系,完善监督体系,促进机关高效、敏捷、快速运转,提高机关办事效能。(邓存海)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