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要性在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中的运用
谭 哲(审计署重庆办)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7日】
字号:【大】 【中】 【小】
     
    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独立执业、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活动。在日常的审计理论和实践中,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都用到了重要性这个概念,但二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下面笔者从重要性概念出发,对二者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进行辨析。
    
    一、重要性概念的法则定义
    
    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社会审计中需要用到的重要性概念,都在相应的审计准则中给出了具体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2010年审计署第8号令)“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根据重要性判断的结果,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的规定,在审计实施阶段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六条的规定“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意见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即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认为重大的错报金额作出判断;在执行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确定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二、确定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
    
    审计人员对重要性进行判断是为后续审计提供一个或多个可供参考的重要性水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确定属于职业判断,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认识的影响”可看出,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对重要性的确定都属于职业判断,所以首要的基础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的方法,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和业务性质,提出对重要性水平的计算依据。
    具体来说,重要性水平计算方法基本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固定比率法,采用选定的判断基础乘以一个固定的百分比来确定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方法。计算公式为: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固定比率。其中“判断基础”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四项,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一般适用于流通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适用于生产企业,净资产一般适用于其他行业;“固定比率”由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确定,一般可参照审计实务中常用的标准: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0%,较大时可用5%)、资产总额的0.5%-1%、净资产的1%、营业收入的0.5%-1%。注意事项:当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定基础;当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定基础,而应选择近年的平均利润;当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定基础。
    二是变动比率法,根据资产总额或主营业务收入中较大的金额确定不同的比率以计算相应的重要性水平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资产总额或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越大,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所采用的比率就越低。如果根据不同报表的判断基础及其百分数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应选择金额较低者,以体现谨慎。计算公式为:重要性水平=基数(根据审计经验确定)+某比率×(被审单位实际金额-下限)。变动比率法中的重要性百分比和基数,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做出的合理估计,实际操作中的难度相对更大。
    
    三、重要性水平的运用
    
    政府审计中,判断重要性的目的是为实施阶段确定审计重点服务,政府审计人员可根据前期重要性判断的结果,选择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重要问题的内容进行关注,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被关注内容应具备如下性质:一是已经发现的问题线索,且问题金额达到或预计达到重要性水平,或金额较小但问题性质达到职业判断为重要的标准;二是待审查的单位或事项涉及的资产、资金、业务量,从金额或业务量上显示达到重要性水平,或量较小但涉及领域达到职业判断为重要的标准。
    社会审计中,判断重要性的目的是为保障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不受错报影响,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时首先确定一个使得审计能够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公允的整体重要性,再确定出低于这个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称为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具体用于在实际执行审计时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控制到整体重要性水平之下,前后两个层次的重要性运用,最终目的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确定未更正连同未发现的错漏是否重要,是否需要提请客户调整,从而决定审计意见的类型,确保报表使用者获得公允信息。
    由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不同职责,决定了重要性水平在二者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政府审计侧重于监督,审计报告只对所审计的事项而不对会计报表整体发表评价意见,审计报告仅将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列示,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或建议;社会审计侧重于鉴证,审计结果表现为对会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报表存在的差错可能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并成为审计人员被起诉的理由。因此,政府审计仅在选点抽样时需要使用重要性,社会审计则将重要性的运用贯穿于计划、抽样、查证和报告各个阶段,总体来说,政府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低于社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的详细量化方法已经成熟并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审计中,政府审计则更具灵活性,可参照相应方法并结合每次审计的不同目标进行测算。(谭哲)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