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应对控制通货膨胀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欧涛(审计署长沙办)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5日】
字号:【大】 【中】 【小】
2011年以来,我国将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前,以货币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多项调控措施,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预期目标的实现存在一定的难度,完善货币政策为主的多种调控政策成为我国今后改善宏观调控的必然。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此轮通货膨胀从2010年7月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涨幅超过3%,达到3.22%,标志着我国开始出现通货膨胀。2011年3月,CPI超过5%,达到5.40%,预示着我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势头。纵观此轮通货膨胀呈现以下特点:(以下数据全部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一)CPI逐月走高,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在逐步加深。从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CPI的涨幅从3.22%上升到6.5%,一直保持上涨趋势。而且从2011年3月,我国通货膨胀超过5%,达到严重通货膨胀的程度。如下图所示:
 


(二)食品价格的上涨是当前CPI上涨的最直接表现。在我国现行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中,食品价格占CPI的比重为34%,是影响CPI的最关键因素。从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食品价格指数的涨幅从6.72%上升到14.8%,且近三个月呈现新一轮上升趋势,这是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最直观的反映。如下图所示:



(三)除食品以外的生活用品和服务,包括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还有住宅等在CPI统计中反映不明显的价格也在加快上涨,预示着全面通货膨胀的到来。
从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住宅指数的涨幅分别从1.68%、0.17%、0.78%、4.3%上升到2.8%、2.2%、2.7%、5.9%,其中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涨幅十分明显。

二、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出现比较严重的局面,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通胀的措施,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这种困难重重的局面与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密切相关。
(一)超发货币是此次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2008年10月以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货币增速从2008年4月开始提速。2008年至2010年,超发货币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实现:
1、信贷规模急剧增长
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6万亿元,是2008年的2倍。2010年新增人民贷款7.95万亿,是2008年的1.65倍。
2、外汇占款保持较快增速
200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增加4531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增加4481亿美元,同比增长18.7%。
在上述两项因素共同作用下,截至2010年底,狭义货币(M1)余额26.66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72.58万亿元,较2008年底,分别增加10.04万亿和25.02万亿,分别累计增长了60.41%和52.61%,其增速分别为前5年增长平均值的3.3倍和2.6倍。(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2010年金融数据统计报告)而同一时间段国内生产总值(GDP)累计增长了19%,远低于M1和M2的增速。
(二)输入性通胀是此次通货膨胀持续发展的原因。
当前美国先后进行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美元的流动性泛滥和贬值,并导致以美元为计价货币的国际大宗商品如:棉花、食糖、大豆、工业金属、贵金属、能源等商品价格出现脱离基本供求关系而持续上涨。而作为国际大宗产品的最大进口国,输入型通胀对我国物价上涨形成了巨大压力。
由于所谓的宽松政策对美国的危机实际上只是治标不治本,美国的经济还会继续衰落,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美国滥发货币的行为和美元的贬值将会持续下去,所以对我国通胀的影响也将继续发展下去。
(三)工资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是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2011年以来,全国各地出台了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政策,政策层面推动了工资上涨的预期。与此同时,各地还出现了用工荒。在政策和供求关系的双重作用下,工资上涨成为必然。在不改变分配关系的条件下,企业主为了保持利润水平,就会通过提价来转移工资成本上升的负担,从而导致物价的持续上涨。

三、目前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和面临的困难

为了抑制和消除本次的通货膨胀及其影响,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逐步缩紧银根,减少流动性。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2011年以来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截至2011年7月,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
二是2011年以来连续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截至2011年7月,一年期贷款利率是6.56%,存款利率3.5%。
三是通过窗口指导,2011年各家银行信贷计划普遍较2010年度缩减10%—20%。
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11年上半年,央行累计发行央票9210亿元,开展正回购13600亿元,截至2011年6月,央票余额2.4万亿。
五是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2011年上半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9575.7亿元,同比增长13.3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上述货币政策的执行将货币增速稳定在合理水平(16%以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面临一些困境:

一是利率工具使用受到限制。一方面,国际上流动性非常充裕,加息可能会导致较多的热钱、资本流入,从而进一步加剧国内流动性对冲的难度。另一方面,目前市场利率已经超过大多数中小企业盈亏平衡点所能承受的利息费用,进一步加息将会导致这些企业的倒闭,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
二是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工具接近商业银行承受的上限。虽然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绝对上限,但是,目前除国有大型银行外,其余大部分中小银行已经没有新增贷款的能力,甚至个别银行兑付存款都存在困难。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空间也受到一定限制。
三是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控制通胀和保持经济发展的两难抉择。虽然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输入性通货膨胀,但是,本币升值也会带来热钱加速流入和外向型企业生存面临挑战的负面效应。

四、完善货币政策的建议

为实现控通胀和稳增长的政策目标,结合对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就完善货币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保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超发货币是此轮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为了控制流动性,央行应继续按照适度从紧的原则,操作上重数量工具,轻利率工具,将货币增长速度控制在预计目标范围内。同时,掌握货币政策的节奏和力度,防止经济出现下滑。

(二)将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相衔接,充分发挥窗口指导和数量工具的作用,灵活使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文所指的“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为了消除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和扶持“十二五”规划支持的产业,央行对于商业银行增加食品供应的企业和新兴战略行业的企业的贷款,给予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增加贷款额度、减少对应存款准备金、减少定向央票的发行规模等。通过资金扶植,增加食品供给和推动新兴战略行业的发展,从而达到控通胀和发展经济的目的。

(三)加快外汇政策改革步伐,允许企业和个人持有一定的外汇。当前,外汇占款仍是造成超发货币,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为此,我国可以尝试更加开放的外汇制度。例如可以向日本学习,积极推动向“民间储备国”转型。日本官方储备资产只占对外资产比重的17.6%,一直执行“藏汇于民”的政策,个人、企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持汇、结汇、售汇,政府的职责主要是为对外投资扫清障碍,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央行收购外汇,超发货币的压力。

(四)规范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鼓励对于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为了解决国际大宗商品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央行可以出台鼓励此类贸易项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政策。同时,为了防止境外人民币无贸易背景回流后对国内市场的冲击,采取限制性措施,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欧涛)
【关闭】    【打印】